
網絡時代的興起衍生出許多網絡流行語,反映出社會的現狀。近日,有網友盤點中國的網絡流行語,“牛馬”“擺爛”等網絡用語全部上榜,背後都有其深層含義。
網絡流行語不僅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社會現象,更成為一種大眾文化和時代的集體記憶。有網友盤點中國大陸的一些網絡用語,範疇包括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甚至心態,其中一些網絡用語,更反映了中國社會的真實現狀。
例如:“打工人”現在稱為“牛馬 ”,這是中國青年人的一種自嘲用語,比喻自己像牛馬一樣被壓榨勞動力。
“不求上進”現在稱為“擺爛” ,形容明知情況惡化,卻放任不管的一種消極態度。繼“躺平”之後,“擺爛”又在年輕人中流行,它傳達了一種更深層次的悲觀主義,以及根本不努力的意識。
“沒工作”現在稱為“靈活就業”, 這是官方對青年失業狀態的一種表述,試圖以所謂的“靈活就業”,掩蓋大量年輕人失業的現狀。

(網絡截圖)
此外,還有“韭菜”“軟肋”“四不青年(不戀愛、不結婚、不買樓、不生娃)”等等網絡用語,都反應了中國年輕人對未來失去信心,用消極的方式來進行反抗的狀態。有分析認為,疫情期間極端的清零政策,摧毀了中國經濟,年輕人經曆了太多的慘重教訓,除了躺平、擺爛沒有別的辦法。
有視頻顯示,一位中年大媽表達了自己對年輕人“躺平”“擺爛”的看法,她說:“躺平他也沒有辦法,你有適合他的工作,他肯定去幹,這躺平是有道理的,你像大學畢業家長把你培養出來容易嗎?找工作找不著,他不躺平啊?誰願意躺平啊?躺平在家裏的滋味不好受,沒有願意躺平的年輕人,都願意出去幹一番事業,但是處處受阻,光怨年輕人是不對的。 ”
其實,不隻年輕人,現在中國各階層都在“躺平”“擺爛”,整個社會彌漫著消極悲觀的氣氛。
獨立時評人蔡慎坤此前轉發了朋友“邊城蝴蝶夢”(下稱邊城)的文章,談到其回國後的感觸。
邊城說:“回來廣州這大半個月,參加了差不多20個飯局,見了很多朋友,有體製內級別很高的領導,有985高校的係主任,有大廠和媒體的高管,還有大公司的董事長,以及其它行業做得還不錯的。但是每一個飯局上的幾乎每一個人,都對現狀不滿意,對未來沒信心。”
邊城表示,每一個飯局上的人都在混吃等死,躺平心態嚴重。很多人向他打聽出國移民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