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8日,當地時間中午12點50分,緬甸中部發生了一場強烈地震,中國地震台網測定的震級為7.9級,震源深度30千米;而美國地質調查局給出的數據則是7.7級,震源深度10千米。這場地震不僅影響了緬甸全境,還波及了鄰國泰國和中國雲南等地,由於震源深度僅為10-30公裏,其造成的破壞可能是空前的,堪稱緬甸百年來最嚴重的地震之一。那麽,這場地震的威力為何如此強大呢?
2025年3月28日,人們站在曼德勒一棟倒塌的建築物旁。圖源:STR via Getty Images
這場地震的“主角”是實皆斷層(Sagaing
Fault),一條貫穿緬甸南北、長達約1600公裏的走滑斷層,其命名即來源於緬甸實皆省。所謂走滑斷層,是指地殼中的兩塊岩體沿水平方向相互滑動,而非上下錯動。這種斷層活動通常會釋放巨大的能量,尤其當斷層平直且延展範圍廣時,滑動麵積越大,地震的威力就越強。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指出,實皆斷層是緬甸地震活動的主要驅動因素之一,而此次地震的震中就位於這條斷層附近,距離曼德勒僅17公裏。
實皆斷層
圖源:Dora the Axe-plorer,CC BY-SA
4.0,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55528240
這場地震之所以威力巨大,與它的幾個關鍵特征密切相關。首先,它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僅10公裏。相比深源地震,淺源地震的能量更容易傳遞到地表,造成更強烈的地麵震動和破壞。其次,7.7級的震級表明,這次斷層滑動涉及了大麵積的岩體。一般來說,震級是由斷層滑動距離、岩體強度和斷裂麵積共同決定的。實皆斷層的平直特性,使得能量能夠沿著斷層線迅速傳播,甚至影響到數百公裏外的地區。
此外,這次地震後已經監測到了十幾次餘震,最高震級達7.5,僅在主震後12分鍾發生,進一步加劇了破壞。專家指出,這種餘震模式在走滑斷層地震中並不罕見,因為主震釋放的應力可能觸發附近斷層的二次活動。
本次地震的震動強度
圖源:USGS
緬甸位於世界上構造最活躍的地區之一:地中海-喜馬拉雅山地震帶,又稱阿爾卑德帶(Alpide
Belt),是地球上最活躍的地震帶之一,橫跨歐亞大陸南部,從西邊的地中海地區(包括意大利、希臘、土耳其等地),經過伊朗、阿富汗、喜馬拉雅山脈,一直延伸到東南亞的緬甸和印度尼西亞。這一地震帶約占全球地震能量的15%-20%,僅次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它的形成源於印度板塊與歐亞板塊的碰撞。大約5000萬至4000萬年前,印度板塊開始以體現為北向以每年約5厘米的速度向歐亞板塊俯衝和擠壓,導致地殼劇烈變形。這種碰撞抬升了喜馬拉雅山脈,並在地中海至東南亞的廣大區域內形成了複雜的褶皺、斷層和地震活動帶。該地震帶其他區域近期也曾發生大地震,如土耳其2023年的7.8級地震、伊朗2003年的6.6級地震。
緬甸靠近這一帶的東南端,印度板塊與巽他板塊(Sunda
Plate)的碰撞是主要驅動力。在局部地區,這種碰撞形成了俯衝帶,即一個板塊被擠壓到另一個板塊之下;而在實皆斷層附近,則表現為側向滑動。這與地震帶其他區域(如土耳其2023年的7.8級地震、伊朗2003年的6.6級地震)的高發性一致。
在曆史上這裏曾發生過多次強震,1839年曾發生過一次8.0級的地震,自1900年以來,該區域在250公裏範圍內已發生過六次7級以上地震,包括1912年的7.9級和1990年的7.0級地震。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彭誌剛認為,對地震學家來說,這裏發生地震並不奇怪,雖然目前仍然不能準確預測具體的地震時間,但是從1839年到現在近兩百年的時間,如果實皆斷層的滑移率(即沿斷層積累的應力)約為每年2厘米,那麽這段時間已經積累了大約4米的累積應力,這個數字足以產生7級以上甚至更強的地震。
走滑斷層
目前緬甸震中及周邊受災地區的情況僅限於局部報道,很多專家認為其破壞的強度足以讓災區“整體失聯”,因此真正的損失可能遠高於目前能夠看到的。而令人驚訝的是,遠在數百公裏外的泰國首都曼穀,一棟33層在建高樓轟然倒塌,該建築是泰國國家審計署辦公樓,已造成至少10人死亡,數十人失蹤。斯坦福大學地球物理學教授格雷戈裏·貝羅紮(Gregory
Beroza)解釋說,盡管曼穀距離震中較遠,但7.7級的地震能量足以傳播如此遠的距離。更關鍵的是,曼穀的地質條件放大了震感。這座城市建在軟土之上,地震波在軟土中傳播時會減慢速度並增強振幅,導致地麵晃動更為劇烈。
耶魯大學地球與行星科學教授傑弗裏·帕克(Jeffrey
Park)指出,這次地震發生在人口稠密的淺源區域,與曆史上的類似事件相比,損失生命和財產的風險極高。緬甸當前正處於內戰之中,醫療係統薄弱,基礎設施落後,這無疑加劇了災後救援的難度。
這場地震提醒我們,地球的板塊運動是一場永不停歇的“舞蹈”。每一次震動,都是地殼深處的能量釋放,也是對人類生存環境的考驗。正如彭誌剛所說,盡管大地震在緬甸並不頻繁,但它們一旦發生,往往影響深遠。未來,科學家將繼續監測實皆斷層,試圖預測下一次可能的震動,而我們能做的,隻能是采取更好的措施來減少天災帶來的傷痛。
參考文獻:
1.https://www.livescience.com/planet-earth/earthquakes/this-is-a-very-big-earthquake-the-science-behind-myanmars-magnitude-7-7-earthquake
2.https://nautil.us/what-caused-the-devastating-earthquake-in-myanmar-1200737/?_sp=80bd98a3-06e2-4334-8377-e4cd8184c738.1743243264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