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在開發新型速射機槍,來突破武器係統的界限。(取自X平台)
️China’s “Metal Storm” Gun Fires 450,000 Rounds Per Minute
— War Intel (@warintel4u) March 28, 2025
China is developing an advanced machine gun to counter hypersonic threats, featuring coil-based ignition, smart bullets, and disposable barrels. pic.twitter.com/bpOHCx9zzB
中國正在開發新型速射機槍,來突破武器係統的界限。由中國北方大學研製的“金屬風暴”(Metal Storm)多管武器係統,射速可達每分鍾45萬發,遠超美國“方陣近程防禦武器係統”(Phalanx CIWS)的4500發,專為攔截極音速武器設計。
與傳統防禦係統相比,“金屬風暴”透過高密度的火力覆蓋,來提高攔截成功率,可能改變未來防禦模式,替中國在極音速武器競賽中提供戰略優勢。
美國軍聞網站Army Recognition報導,中國正在研發世界上威力最強大的機槍,旨在應對現代戰爭中最艱钜的挑戰之一:極音速武器。作為“金屬風暴”(Metal Storm)計劃下的多管武器係統,中國新開發的這項武器係統據稱火力超越美國海軍的“方陣近程防禦武器係統”(Phalanx CIWS),替攔截和消除極音速威脅提供高速、大容量的解決方案。
與傳統機槍或近程防禦武器係統(CIWS)不同,中國的“金屬風暴”配備至少5根槍管,而且射速“無與倫比”,每管每分鍾最高可達45萬發。這種巨大的火力是透過“堆疊彈丸”設計實現的,多發子彈裝入單個槍管,並使用非接觸式電磁線圈點火係統依次發射。每次射擊僅需17.5微秒,讓武器能夠立即對高速威脅作出反應。
為了控製這麽高的射擊率產生的高熱量和壓力,“金屬風暴”把1次性槍管與可重裝的彈匣組合在一起,還使用嵌入微型感測器和數據芯片的人工智能(AI)彈藥,從而提高準確性和係統診斷。
“堆疊彈丸”的概念不完全是新的,它以奧德懷爾(Mike O'Dwyer)在1990年代開發的澳洲“金屬風暴”為基礎,這款係統也採用電子發射、疊加負載,來實現無與倫比的射擊率,但卻存在熱管理和控製等問題,最終停產。中國版本則已利用材料科學、數位控製係統和電磁點火等更先進的技術,克服這些限製。
“金屬風暴”還具有多種平台的整合潛力,包括陸基防空係統、機動地麵車輛和海軍戰艦,可在解放軍的地麵部隊和海軍艦隊中部署這款係統,特別是在驅逐艦和巡防艦上,因為攔截高速威脅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任務。
與美國海軍的方陣近程防禦武器係統(Phalanx CIWS)或俄羅斯的鎧甲-S1(Pantsir-S1)防空導彈等係統相比,“金屬風暴”採用截然不同的方法。方陣係統搭載1門20公厘加特林機槍,以每分鍾約4500發的速度,來攔截導彈和飛機,並依靠雷達和紅外線感測器,來獲取並追蹤目標,但受到機械及彈藥容量的限製。
Pantsir-S1係統則結合機關砲與導彈,來應對空中威脅,但嚴重依賴導引瞄準和重新裝填時間。相較之下,金屬風暴則傾向採用純粹的射擊體積方法,形成1道“密集的彈牆”,可以透過“機率飽和”來消滅目標,而不僅僅是透過精確打擊。
這種大容量、低成本的動能攔截原則,對極音速威脅尤其有效,因為極音速威脅的速度、高度變化和機動性,極難追蹤和應對。極音速導彈的速度超過5馬赫,對於傳統防禦係統來說,反應時間非常短。金屬風暴的超高射速,加上智慧彈藥和潛在的AI集成,可以大大增加在這關鍵的幾秒鍾內成功攔截的機會。
這種係統的研發體現中國對現代戰爭中不對稱優勢和技術優勢的戰略重點。隨著其他國家(包括美國、俄羅斯和北約成員國)對極音速武器的投資,防禦方麵的競賽也同樣激烈,像是能量武器、新型雷達係統和AI增強型攔截器。如此背景之下,中國的金屬風暴可能在將來成為應對極音速導彈威脅、可擴展且具有成本效益的解決方案。
如果中國成功部署,這種武器可能重新定義短程防空理論,在以毫秒為單位的戰鬥場景中,提供決定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