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聞與
編輯|張瑞
出品|騰訊新聞穀雨工作室

提前到來的養老焦慮
最近幾年,一部拍攝於2016年的紀錄片以及記錄采訪過程的書不時地被網友們“強烈推薦”。紀錄片名叫《團塊世代,悄然迫近的老年破產》,書名略有不同,叫《老後破產:名為“長壽”的噩夢》。這是一群日本老人老年破產的故事。他們在退休之前的職業生涯裏兢兢業業地工作,退休後由於隻有養老金作為唯一的生活來源,而一旦因為生病或受傷而遇上大筆醫療花銷,便麵臨入不敷出、生活困窘的局麵。
很多紀錄片中的老人發出相似的感慨,“沒想到,竟會是這樣的晚年!”
有網友稱之為“比恐怖片還恐怖”的故事,因為“恐怖片不會發生在你身上,但這個可能會”。這也成為一個提醒:也許從現在起,就要考慮養老問題了。

年輕人的養老焦慮已經逐漸成為一個輿論現象。在搜索引擎輸入關鍵詞“年輕人、養老焦慮”,很多相關的評論或報道會出現在眼前。“年輕人為什麽會有養老焦慮?” “年輕人該如何應對養老焦慮?”“年輕人的‘養老焦慮’,成為新風口?”……
年輕人產生養老焦慮,絕非杞人憂天。現在職場的中堅力量——80後、90後們——可能是第一批在年輕或壯年階段就麵臨養老焦慮的群體。當下的老年群體在年輕的時候物質尚很匱乏,整個社會也處於一種更為“靜態”的狀態,人們習慣過著一種按部就班的生活;而如今,我們正處在一個物質豐富同時充滿變化和不確定性的時代,除非完全不去思考未來,否則養老是一個繞不開的問題。
“為了讓自己在老年過上一個體麵的生活,此刻我應該怎麽辦?”成了擺在這個時代的“打工人”麵前一道共同的待解的題。

尤其對於已經人到中年的“打工人”來說,更是如此。每個意識到養老問題的人可能都有著不同的契機,但所麵臨的養老問題其實也是類似的。
42歲的陳寧是三四年前意識到養老問題的,因為他想提前“退休”。
陳寧在某一線城市的外企工作多年,大約到了2021年前後,他發現外企開始出現明顯的“沒落”趨勢,一個顯著的變化是過去那種尊重人的職場文化在逐漸消失,而勾心鬥角、“官本位”的現象越來越多。工作成了對個人情緒和身體健康的雙重消磨,他“開始覺得上班越來沒意思”。於是他想到了“退休”。這時養老問題自行浮現了。
他和妻子是丁克,收入也都不低,因此眼下的生活並無經濟壓力。但問題是,一旦不工作了,自己的年收入將從原先的80萬突降至0。中國人均壽命接近80歲,就以80歲計算,未來還有四十年的時間,現在寬裕的存款以及理財收益可以扛得住未來的通貨膨脹嗎?而且,如果遇上家人生病呢?醫療問題又是一個“痛點”。
陳寧的“退休”計劃在2023年下半年成了現實。“退休”既是被動也是主動的,用他的話說,就是“如願拿到畢業大禮包”。這一年多,他過著每天看書、運動、做飯,隔三差五出去旅行的生活;他打算,除非遇到“合適”的工作,他打算接下來就這麽生活下去了。
他為之焦慮的養老問題也不能說全都解決了,隻是他在心理上已經實現了自洽。
“退休”之後,他養成了記賬的習慣,他發現,通過理財和房租所獲得的收益完全可以覆蓋家庭的日常開銷,而且還能讓本金保持一定增長。這給了他底氣。至於醫療問題,他是這麽想的:作為“打工人”,即便多賺一些錢,真正遇上大病,光靠錢也解決不了多少問題;反倒不如從現在開始注重健康。不上班之後,飲食更健康,多了很多運動的時間,整個人也比之前開心很多——這些也構成了他的底氣。
相似的養老焦慮,不同的應對之道。看完《老後破產》的網友們,有的意識到要“存錢存錢存錢”;有的覺得要結合自身特長去掙工資之外的“第二收入”,同時通過職工醫療保險、商業醫療保險和重疾險的結合,“幫助緩解因病致貧的壓力”;也有的考慮在已有的基本養老保險和職業年金之外繳納個人養老金,同時鍛煉身體,培養健康的作息和飲食習慣……

第三支柱
85後孫星因為自己的工作接受了養老和保險的雙重“教育”,同時被“種草”了個人養老金。
畢業之後的這十幾年裏,他做過技術工程師、圖書管理員、保險代理人等多種工作,盡管保險代理人隻做了半年,但這份工作讓他意識到保險之於普通人的作用,也了解到之後大的發展趨勢是——每個人都需要為自己的養老問題負責,國家隻是“兜底”,因此,需要為自己提前做一些養老方麵的規劃。在保險公司工作兩三個月後,他就給自己買了兩種保險,一個是年金險,一個是基於個人養老金的稅優保險。
後者是他自己推廣的產品。他覺得自己也需要它,就買了這款產品。吸引他的主要是兩點:每年交一筆不算多的保險費,到老年能多一份保障,也讓現在還在壯年的自己有一份麵對未來的安全感。

個人養老金製度是國家近幾年新推出的一項政策。2022年11月,這項政策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西安等36個城市和地區率先以試點的形式實施,2024年12月正式推廣到全國。這項政策鼓勵大家為自己繳存個人養老金。
在中國的養老體係中,個人養老金被稱為養老金的“第三支柱”,另外兩大支柱是基本養老保險和職業養老金。基本養老保險就是每個進入職場的“打工人”都會接觸到的,這一項法定強製繳納,強調廣覆蓋和普惠性。也就是說,基本養老保險可以保障我們的基本生活,但超出基本生活的範疇,則需要我們自己負責。而職業養老金和個人養老金正是起到補充作用的兩種保險。隻是職業養老金與多數人無緣,因為企業可以自主選擇是否為自己的員工設立職業養老金,目前選擇繳納的企業占比很小。據人社部公布的數據,截至2024年三季度,企業年金參加職工人數3218.53萬人,而2024年全國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10.7億人。也正因為此,個人養老金被寄予厚望。
孫星在網上與網友探討個人養老金的好處時,有人提到虧損的風險。這裏存在一個認知誤區。個人養老金與社保中的基本養老保險的不同在於——個人養老金賬戶中的資金可以用來儲備或購買商業養老保險、國債,也可用於購買公募基金或銀行理財產品。這意味著,隻要自己不把個人養老金賬戶裏的錢往風險大的方向去投放,那麽虧損風險或許就很低。相反,隻要選擇得當,反而可以讓個人養老金“附加”多重保障和收益。
在孫星看來,認為錢隻有放在銀行裏存著才最安全的觀念需要轉變,因為這並非事實。除了銀行儲蓄之外,國債有收益,保險有保障。“關於養老方麵的很多知識還是需要去普及的,因為它切身關係到我們普通人以後的養老。”孫星說。
個人養老金每人每年可以繳納的上限是12000元,也就是說相當於每個月拿出1000元,作為養老的專款。在孫星看來,這是一筆很劃算的投入。雖然他自己現在因為剛做自由職業不久,收入還不夠穩定,因此還享受不到太多的退稅收益,但他仍然看好未來可能享受到的收益。
他在做保險代理人的時候,有一個客戶是自己的同學,這位同學屬於高收入群體,每年可以因為繳納個人養老金而享受頂額5400元的退稅。他以這位同學為例算了一筆帳。這位同學購買的產品是每年繳12000元,交10年,而每年能收到5400元的退稅,這樣相當於總計隻繳了66000元,雖然提取時有3%的稅,但除去稅,也很劃算的。”孫星說。
孫星覺得,在當下銀行降息、利率下行的大環境下,個人養老金“優勢還是很明顯”。既能享受稅收優惠,還能給自己規劃養老錢,同時,還可以搭配意外險、壽險等保險產品,可以實現養老保障、風險保障兼顧。他自己十多年前開始做一些股票、基金方麵的投資,與很多業務投資者一樣,收益整體來說“不是很理想”,而個人養老金卻讓他有一個可預見的、穩定的保障。

“未來供應商”
現在又到了一年一度的個稅申報時間。個稅申報是納稅人的法定義務,同時,對很多人來說,也是接受“一年一次的富貴”的機會。因為,隨個稅申報而來的可能就是退稅。退稅聽著“抽象”,但實際上特別具體,那意味著自己的賬戶增加的現金。社交平台上,很多博主都在科普“退稅攻略”。而最近幾年,“攻略”裏一般都會多出一條:個人養老金。
個人養老金對應著很多具體的產品,對很多人來說,如何選擇是一個問題。2025年1月,平安人壽上市的平安盛世優享養老年金保險(分紅型)正是這樣一款專門針對個人養老金的產品。

這款產品是平安人壽2025年開年“首作”,也是平安人壽踐行“三省”理念的又一款產品。
從1995年開出第一張保單開始,平安人壽已經在養老保險領域深耕30年,陪伴了約1400萬養老險客戶“歲月安好”。平安正以其“讓每個家庭擁有平安”的初心和雄厚的實力讓養老變成了“享老”。2021年,中國平安提出“三省”理念。圍繞這一理念,平安人壽推出多項創新服務措施。據新華網報道,2024年,平安人壽推出“111極速賠”,即“一句話報案、一鍵傳材料、一分鍾審核”,旨在為客戶提供“省心、省時、省錢”的極致理賠服務體驗。
平安盛世優享養老年金保險(分紅型)首先可以幫客戶“省錢”——這款產品是基於個人養老金製度設立的,因而購買這款產品意味著既能給自己“購買”一份未來的保障,又能享受到國家的稅收優惠。退稅金額等於繳費金額乘以個人所得稅適用稅率,每人每年可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為12000元,而個人所得稅適應稅率從3%到45%不等,因此每年最高可以退稅5400元。平安人壽共設計了9種交費期限,客戶可以靈活選擇,交費期限越長,累計退稅也越多。

此外,也“省心”、“省時”。“養老好政策,平安送到家”,平安人壽將整個投保流程優化、簡化,讓辦理過程省心省時、“暖心高效”。養老保險金可以選擇一次性領取或按年領取,領取時間和金額等都細節都寫進合同。而且,客戶還可以參與保單分紅,可能獲得紅利分配。
除了稅優養老年金保險之外,平安還設立了其它可以幫助客戶享受稅收優惠的產品。比如稅優健康險。這款產品與稅優養老年金險一樣,都有一個好處,就是“兼顧”,前者兼顧養老保障和稅收優惠,後者兼顧健康保障和稅收優惠。
在保險公司工作的半年經曆讓孫星意識到,未來的老年生活在某些方麵是可計算的。他說,每個人都可以算一筆賬:社保養老金將來每個月大概能拿多少錢,職業年金(如果有的話)將來能拿多少錢,自己希望將來每個月拿多少錢,其中的缺口就可以通過現在繳納個人養老金或購買商業保險進行補充。
孫星所說的其實對應一個養老領域的專業術語,即“養老金替代率”,用退休後月收入除以退休前月收入,得到的數值就是養老金替代率。一般認為,如果替代率達到60%-70%,個人退休後的生活品質將不會受到影響。
一位美國曆史學家曾經出版過一本關於日本人壽保險行業的專著,書名叫《銷售未來:日本人壽保險行業早期的社區、希望與危機》,書名中的“銷售未來”精準地概括了保險產品的本質,而這一概括也可以用於養老問題的探討。養老焦慮最終指向的是——我們如何“保障”未來?一個有效、可靠且便捷的思路是去尋找專業的未來“供應商”。平安人壽便是這樣一家專業的“未來供應商”,這家“未來供應商”在開出一張張保單的同時,也是在保障著一個個具體的人的實實在在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