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該棟大樓原計劃作為泰國審計署的新辦公大樓,如今因強震倒塌。(網絡圖片)

緬甸3月28日發生強烈地震,鄰國泰國曼穀有興建中的摩天大樓倒塌。(網上圖片)
緬甸3月28日發生7.7級大地震,截至31日已造成當地2000多人死亡,並且波及鄰國泰國,釀成至少19人死亡,另有七八十人失聯,大部分受困在首都曼穀倒塌的國家審計署辦公大樓廢墟中。
這棟33層、137米高的大樓還在興建中,距離泰國最大露天市場乍都乍(Chatuchak)約200米,是曼穀唯一受緬甸強震影響倒塌的建築物,因此成為泰國輿論關注的焦點。
網傳視頻顯示,強震後幾秒鍾,這棟大樓轟然垮塌,瞬間夷為平地,掀起巨大塵雲,附近民眾驚慌逃離,畫麵震驚全球。

緬甸3月28日發生7.9級強震,導致泰國曼穀一棟興建中的30層大樓“爆炸式”倒塌。(X@vaitor)
許多人不解的是,曼穀距離震中超過1000公裏,不少高樓在強震中搖晃,屋頂泳池中的水也被震出,但沒有一座受到衝擊而倒,唯獨這棟塌了下來。據泰國頭條新聞報道,就連當地三座知名“元老”建築——白玉大廈、大象大廈和沙吞獨特大樓在強震中仍然屹立不倒,被網民形容為“傳奇建築”。
大象大廈同樣位於乍都乍區,是一座以大象形象來設計的獨特建築,高102米,共32層,1997年竣工,曾在2011年被美國有線新聞網旗下網站CNNgo評為全球20座最具特色摩天大樓之一。
白玉大廈是泰國知名摩天大樓,1997年建成,高304米,共88層。1997年至2016年間,它曾是泰國最高建築,目前仍是泰國第四高樓,同時是泰國最高的酒店建築。
沙吞獨特大樓高185米,共49層,原計劃建成高檔公寓,但因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而停工,當時項目已完成80%,僅剩部分內外裝修未完工。如今,它成為曼穀最知名的廢棄大樓。
泰國輿論熱議建築質量問題
這三座建築在強震後基本安然無損,興建中的審計署大樓卻倒塌,引起泰國輿論熱議建築質量問題。
有網民稱:“早期的建築設計預留了較大的安全裕度,而如今為了節省成本,許多新建築的設計標準或許已發生變化。”也有人呼籲政府加強監管,確保建築質量符合抗震標準。

去年(2024年)年中鐵十局更曾發文慶祝該大樓封頂儀式,稱該大樓建成後“將是中鐵十局在泰國發展的一張名片”。(網絡圖片)

去年(2024年)年中鐵十局更曾發文慶祝該大樓封頂儀式,稱該大樓建成後“將是中鐵十局在泰國發展的一張名片”。(網絡圖片)
中鐵十局首個海外超高層建築
公開資料顯示,這次在強震中倒塌的國家審計署大樓,由意大利—泰國發展公司與中國中鐵十局集團聯合承建。這也是中國中鐵十局首個海外超高層建築。
綜合泰國媒體報道,這個項目在2020年動工,總預算約21.3億泰銖,主體結構已在2024年3月31日封頂。地震發生時現場有三四百名工人,正在進行玻璃幕牆和內部安裝工程。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說,泰國已有43個府出台抗震建築法規,而倒塌的建築在地震發生時仍在建設中,因此最新的建築標準應該適用。
泰國結構工程師協會主席阿莫恩·皮瑪馬斯(Amorn Pimarnmas)教授接受BBC採訪時分析,曼穀的鬆軟土壤可能是造成塌陷的原因之一,因為它可以將地麵運動放大三到四倍。
皮瑪馬斯補充說:“不過,還有其他因素,例如材料(混凝土和鋼筋)質量以及結構係統中的一些不規則性。這些仍有待仔細調查。”
無樑樓板導致塌樓?
倫敦帝國學院地震工程資深講師克裏斯蒂安·馬拉加-丘基塔佩(Christian Málaga-Chuquitaype)博士研究了相關視頻後判斷,大樓的施工過程似乎傾向採用“無樑樓板”(flat slab),但在地震多發地區並不建議這麽做。
他解釋,“無樑樓板”是一種不使用橫樑而直接將樓板放在柱子上的建築方式。“想像一下一張僅由桌腳支撐的桌子,下麵沒有額外的支撐。”
他說,雖然這在成本和建築設計上有優勢,但在地震期間的表現很差,經常會突然粉碎性解體。
網上也有聲音質疑一家主要建設鐵路的公司,在承建它的首個海外超高層建築時可能缺乏經驗。
麵對輿論壓力,泰國首相佩通坦3月30日指示公共工程與城鄉規劃局設立委員會,徹查大樓倒塌的原因,並限時一周後提呈報告。
泰國工業部調查人員已從工地收集建築材料樣本,重點審查用於加固混凝土柱子、橫樑和地基結構的鋼筋質量。負責救援行動的副首相兼內政部長阿努廷說,政府也將確定設計是否符合標準,因為泰國法律規定建築物必須具備抗震能力;如果設計沒有問題,調查將集中在其他相關程序。初步調查顯示,大樓使用的其中一種鋼筋,來自泰國一家早已被發現產品不合格的中資企業。
中國駐泰國大使韓誌強與阿努廷會麵時說,中國使館會與泰國政府合作開展調查,並已指示承包商配合調查。
意大利—泰國發展公司3月31日在提交給證券交易所的聲明中承諾,將竭盡所能採取糾正措施,以儘快恢複正常狀態。

胡錫進微博原文,該帖文其後被刪。(微博)
官方刪文噤聲
中鐵十局則尚未發表官方聲明。人們倒是發現,它去年在官方微信賬號上發佈慶祝審計署大樓建築主體結構封頂的文章,在地震發生當天下午就被刪除。這篇文章當時形容,大樓建成後主要為泰國相關政府職能部門服務,“將是中鐵十局在泰國發展的一張名片”。
無獨有偶,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前總編胡錫進在微博發佈的評論,也被刪除。
根據網上的截圖,胡錫進寫道,緬甸震波傳到泰國曼穀,“一座在建大樓就直接這樣震塌了。這是老胡直接從即時新聞上見過的最慘烈的大樓震塌情景”。
胡錫進說,從視頻上看,曼穀當時震得並不厲害,畢竟離震中挺遠,“這棟倒塌大樓的質量八成有問題”。
有網民發現,胡錫進後來編輯這篇貼文的內容,改成“這座倒塌大樓估計要遭設計和質量追究”。不過,貼文最終仍被刪。

該棟大樓目前工程進度約達30%,原定2026年完工,但受新冠疫情影響曾一度停工。
縱觀中國媒體的相關報道,一般以“地震引發曼穀高樓倒塌”“曼穀一棟在建高樓因強震倒塌”“曼穀高樓倒塌”,來描述新聞事件,並沒有多加介紹大樓項目的背景。
隻有財新網的報道提到大樓由中企中鐵十局承建,但這篇報道後來被下架。其他中國媒體也基本搜索不到曼穀倒塌大樓與中鐵十局相關的信息。
顯然,對於大樓倒塌與中企的關聯,中國主流媒體基本進入噤聲狀態,相關討論於是轉到網絡和社交媒體上,但一些自媒體的相關評論文章,同樣遭遇被刪的命運。搜尋相關字眼後得到的鏈接,也都跳出“404”“您訪問的頁麵不存在”。
官方與媒體集體噤聲,背後的原因是什麽,判官們心中自有評價。
在網絡時代,當局全麵封鎖消息已絕無可能,也非明智之舉,恐怕對救援工作及後續調查沒有幫助。
如今,地震後搶救受困人員的黃金72小時已過。有些人感歎,不幸中的大幸是,地震發生在項目竣工、員工入駐大樓之前;如果辦公樓已啟用,後果更不堪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