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諾蘭·阿博(Noland Arbaugh)來說,腦中植入一枚能將思想轉化為電腦指令的晶片,已不再是科幻小說,而是真實發生的事。對諾蘭·阿博來說,腦中植入一枚能將思想轉化為電腦指令的晶片,已不再是科幻小說。在癱瘓八年之後,他成為首位植入美國神經科技和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裝置的人。這如何改變了他的生活?https://t.co/Q6WUNJ3PZB
— BBC News 中文 (@bbcchinese) March 24, 2025
2024年1月,在癱瘓八年之後,這位30歲的男子成為美國神經科技和腦機接口公司Neuralink(神經連結)首位植入該裝置的人。
這並非世上首枚此類晶片——也有其他公司研發並植入了類似裝置——但由於Neuralink的創辦人是伊隆·馬斯克(Elon Musk),使得諾蘭的案例格外受到關注。
不過諾蘭說,重點不在他自己,也不在馬斯克,而是科學本身。
他告訴BBC,他知道自己參與這項實驗有風險,但“無論好壞,我都能幫上忙”。
“如果一切順利,那我就能幫助Neuralink的發展,”他說,“即使發生什麽不好的事,我也知道他們能從中學到東西。”
“沒有掌控,沒有隱私”
來自亞利桑那州的諾蘭,在2016年一次潛水事故中癱瘓,肩膀以下失去活動能力。
他的傷勢嚴重到讓他擔心自己再也無法學習、工作,甚至無法打電動遊戲。
“你完全無法掌控,也沒有任何隱私,真的很難熬,”他說。
“你必須學會依賴別人做所有事。”
Neuralink的晶片則有望讓他部分重拾過去的自主能力,因為它讓他能用意念控製電腦。
這種技術稱為“腦機介麵”(BCI),原理是偵測人類思考移動時產生的微弱電信號,並將之轉譯為數位指令,例如移動螢幕上的遊標。
這是個複雜的領域,科學家已研究了數十年。
馬斯克的加入,無疑讓這項技術以及諾蘭本人成為媒體焦點。
這也幫助Neuralink吸引大量投資,同時也引發關於這種高度侵入性手術的安全性和意義的質疑。
當諾蘭的晶片植入手術公布後,專家們稱之為“重大裏程碑”,但也警告需時間進行全麵評估,尤其是在馬斯克擅長“為自己公司製造話題”的背景下。
馬斯克當時在公開場合對此反應低調,隻在社群媒體上簡短寫道:“初步結果顯示,神經元電位反應值得期待。”
但據諾蘭說,這位億萬富翁在手術前後都有與他交談,實際上要樂觀得多。
“我想他和我一樣,對於能開始這項計畫感到興奮,”他說。
盡管如此,他仍強調Neuralink的意義遠不止於馬斯克個人,他自己也不把它當成“馬斯克的裝置”。
考慮到馬斯克在美國政壇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有爭議,世界其他國家是否也這麽認為,還有待觀察。
但有一點無庸置疑:這個裝置對諾蘭的生活已產生巨大影響。
“這根本不可能吧”
諾蘭說,手術甦醒後,他一開始就能透過想像動手指來控製螢幕上的遊標。
“老實說,我完全不知道該有什麽期待——聽起來太像科幻小說了,”他說。
但當他看到自己的神經元在螢幕上產生反應,身旁圍繞著激動的Neuralink員工時,他說“那一刻我真的意識到”,自己可以單靠意念控製電腦。
更棒的是,隨著時間推移,他對晶片的使用能力越來越強,現在甚至能下棋和玩電動遊戲。
他說,“我從小就是玩遊戲長大的,”但成為癱瘓患者後,這是他“不得不放棄的東西”。
“現在我又能打敗朋友,這根本不可能,但它發生了。”
諾蘭是這項技術如何改變人生的有力見證人,但它也存在隱憂。
“主要問題之一是隱私,”英國薩塞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Sussex)神經科學教授阿尼爾·塞斯(Anil Seth)說。
“如果我們輸出大腦活動數據……那我們就不隻是讓別人知道我們做了什麽,甚至可能讓人窺探我們的想法、信念與感受,”他對BBC表示。
“一旦大腦的內在世界被存取,那個人就沒有任何隱私可言了。”
不過,這些都不是諾蘭所擔心的。他反而希望晶片能有更多功能。
他告訴BBC,他希望未來能用這個裝置來控製輪椅,甚至是某種未來感的人形機器人。
目前的技術尚未達到那個程度,它的使用過程也並非完全順利。
曾經,晶片與大腦的連線出現問題,使他完全失去對電腦的控製。
“說真的,那真的是讓我很沮喪。”他說。
“我不知道我是否還能再用Neuralink(的晶片)。”
後來工程師透過調整軟體修複並改善了連線,但這次事件凸顯了專家們長期對該技術限製性的擔憂。
龐大商機
Neuralink並非唯一一家試圖把數位科技植入人腦的公司。
例如腦機接口初創公司Synchron,其推出的Stentrode裝置旨在幫助運動神經元疾病患者,且植入過程比Neuralink更不具侵入性。
它無需開顱手術,而是經由頸部的頸靜脈植入,再沿血管送達大腦。
如同Neuralink,這個裝置最終也是連接到大腦的運動區。
“它能辨識一個人有沒有在想著點擊手指,”技術總監瑞奇·班納吉(Riki Bannerjee)說。
“通過偵測這種差異,就能創建出我們稱之為‘數位運動輸出’的訊號。”
這些訊號接著會轉為電腦指令,目前已有10位使用者。
其中一位名叫馬克(Mark)的使用者(他不願公開姓氏)告訴BBC,他是全球首位能用此裝置搭配蘋果Vision Pro混合實境頭戴式電子裝置的人。
馬克說,這讓他得以“虛擬旅行”到遙遠地點——從在澳洲的瀑布中漫步,到漫遊新西蘭的山巒。
“我可以看到未來這項技術真正改變癱瘓者或其他患者生活的可能,”他說。
不過對諾蘭而言,Neuralink晶片仍有一個限製——他同意參與一項為期六年的研究,安裝期限到了之後,前路就變得不太明朗。
無論未來如何,他相信自己的經驗可能隻是這項技術潛力的冰山一角。
“我們對大腦的了解仍是少之又少,而這讓我們得以學習得更多,”他說。
雅絲敏·摩根-格裏菲斯(Yasmin Morgan-Griffiths)亦有參與本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