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工時不體麵
上高中的時候,我們班有個同學每天隻離開座椅三次,中午吃飯、晚上放學,中間上一次廁所,其餘時間都在埋頭苦讀。我不知道他這麽拚命是否有什麽苦衷,但我知道同學們都叫他“勞改犯”,簡稱改犯。
最近一些國際化做得比較好的家電和消費電子廠家開始嚴格規範勞動時間,控製加班行為,美的、海爾、大疆都有新聞提及,美的18:20以後必須離場,大疆9點後不許上班等等。
在國內政策沒有強製性文件出台的情況下,為啥這些大廠開始不約而同的選擇對工作時長下手呢?
因為大陸另一邊的歐洲同誌們卷不動了。歐盟在2024年底最終通過了《歐盟市場禁止強迫勞動產品條例》,具體的條款解析我找到了全網最權威的大咖解釋:
市場監管總局的這個解析非常細致,我自己主要說說這個文件背後的一些思考。
歐美嘛,嘴上全是主義,手底下全是生意。這個條例實際上隱含著對歐盟製造業的保護,一條供應鏈上隻要有一個螺絲釘是“強製勞動”生產的,這個產品就可能麵臨在歐盟內的禁令。而強製勞動的定義,《條例》中援引了國際勞工組織(ILO)的29號和105號公約,具體內容為:
29號公約:
就本公約而言,“強迫或強製勞動”一詞係指以任何懲罰相威脅,強行要求任何人從事的非本人自願提供的一切工作或服務。
105號公約:
批準本公約的國際勞工組織各成員國,承諾禁止並不使用任何形式的強迫或強製勞動——
(一)作為一種政治脅迫或教育的手段,或者作為一種對持有或發表政治觀點或在意識形態上同既定的政治、社會或經濟製度對立觀點的懲罰;
(二)作為一種動員和利用勞動力以發展經濟的方法;
(三)作為一種勞動紀律手段;
(四)作為一種對參加罷工的懲罰;
(五)作為一種種族、社會、民族或宗教歧視的手段。
第105號公約全稱為《1957年廢除強迫勞動公約》,於2022年4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同年8月正式向ILO遞交批準書,成為全球第179個批準國。對,1957年的公約,中國於2022年批準加入,其中2013年還廢除了明顯與公約抵觸的勞動教養製度。
從這個緩慢的進度上看,我們的勞動福利改善實際上是全球相對滯後的,179這個排名實際上與中國公眾假期+年假總和天數在全球所有國家中的排名相當。
而歐盟對於強製勞動的具體指標定義,則在條例中沒有提及,但可以參考歐盟的內部準則,2003年《歐盟工作時間指令》中,提出了歐盟國家的內部指標:
每年不少於 28 天(四周)的帶薪假期
每工作六小時需休息20分鍾
每天休息時長不少於11小時
限製長期夜班工作
每周休息時長不少於24小時
每周工作不超過48小時(個人可書麵選擇延長,但最長不超過60小時)
(雖然我很想相信網上那個5天40小時的版本,但很遺憾查下來基本辟謠)
如果歐盟想搞事,大概率會參照這個標準來查。而一個不得不承認的事實是,我們的整體福利及勞動保障水平,在主要經濟體中是總量不足且分布不平衡的。下過廠的朋友們可能對此深有體會,忙季機器是不會停的,無非是工人分兩班倒罷了;製造業基本上是單休;眾多臨時工是沒有五險一金的。以及這還是廠裏,非製造業的雇傭中五險一金的普及情況都要更差。
但另一方麵,這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在過去也是中國製造的成本競爭力來源之一。換句話說:
這是我們在製造業追趕先發經濟體中的一種選擇和代價。
在那個年代,我們沒有歐美日韓的資金、技術、人才實力,有的是人力資源、自然資源、消費市場,那除了發憤圖強,氪命以外,好像也沒有什麽好的道路。就像回到文章開頭的高中課堂,你腦子不如同學靈光,家裏沒有氪金開小灶的條件,不氪命你個小鎮做題家怎麽辦呢?
但這顯然不應該是我們最終追求的狀態。
產業發展到了今天,中國已經走出了勞動力紅利時代,進入了工程師紅利時代,2025年中國累計大學畢業生達到1.6億人。歐盟這種希望通過限製競爭對手工作時長來挽回製造業競爭優勢的小算盤,已經打不響了。就拿這次主動縮減加班時長的美的來說,公司在信息化和自動化上的投入巨大,美的早在2017年就收購了全球四大工業機器人公司之一的CUKA,美的工廠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早就超越了國際同行。就像你的高中同學們,沒有哪個班級第一是隻靠不吃不喝不睡,人家就算好吃好睡也不會掉出班級前五。
《銀河英雄傳說》中寫到:“人會死,星星也有壽命,連宇宙本身也不知何時就會消亡。不可能隻有國家永遠存在。如果國家一定要有巨大的犧牲才能存活下去,那麽這個國家還是馬上滅亡為好,誰會在乎它?”如果一家企業要靠員工不斷犧牲健康與家庭來存活,那這個企業還是馬上倒閉為好,人可以接受為了一個目標暫時忍受,但不能把一生都浪費在苟且。
擔心不加班了沒飯吃,純屬是打工打魔怔了,至於擔心不卷了經濟不行,就更加離譜,經濟短期瓶頸不是生產不足,而是消費不足,遠期的經濟瓶頸不是年輕人不勤奮了,而是年輕人不生娃了。如果在加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那隻會在衰退的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