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認為,美國和其他國家之間貿易並無“龐大差距”。歐新社
美國總統川普矢言將於4月2日實施對等關稅,MarketWatch引述經濟學家和貿易律師看法,羅列川普關稅計劃麵臨的四大障礙:
1. 美國和其他國家在對等貿易上並無“龐大差距”
根據世界貿易組織(WTO)數據,美國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為2.2%,其實有多國低於此水準,包括日本、瑞士、台灣、秘魯和新加坡。貿易加權平均更能真實反映一國市場的保護程度,因此川普所稱美國與他國存在“巨大落差”並不正確。
美國也對乳製品、鞋類等產品設有高關稅(譬如鞋類高達40%),隻因其他商品免稅比例高,才讓整體平均關稅顯得較低。此外,美國還透過許多非關稅障礙和補貼限製進口,包括反傾銷措施、國內產業補貼及“買美國貨”政策,這使得美方實際貿易保護程度被低估。
2. 川普掌握較多籌碼?
川普政府高估美國對加墨以外其他貿易夥伴的影響力。以中國大陸為例,若完全失去美國市場,估計不到三年內即可靠出口成長彌補損失;全球有多達70國家(如澳洲)能在一年內完成此調整。
美國在全球進口市場比率從2000年的19.6%降至2023年的13.5%,顯示貿易主導力逐漸下降。
喬治城大學教授希爾曼(Jennifer
Hillman)指出,近十年全球貿易趨向區域化,許多國家已不再過度依賴美國市場。以中國大陸為例,2023年出口至美國的比重降至15%,相較2000年的21%明顯下滑。
3. 關稅要多高才能刺激業者回流?
川普政府一直強調波關稅的主要目的是促進美國汽車、金屬製品等製造業回流,進而提升製造業就業。然而,外界認為25%的關稅不足以改變企業供應鏈,有人認為,要讓企業真正遷回美國,可能需課徵高達100%至200%的關稅,並搭配大量補貼。
關稅效果依產品而異,25%稅率可能有助汽車業回流,如卡車和休旅車,但對於紡織、成衣等低附加價值產業“毫無可能”。
4. 川普團隊操之過急
川普政府推動對等關稅的速度太快,因為對廣泛商品加以研究並製定對應關稅可能需要數年。
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哈塞特指出,川普政府重點針對約10至15個主要貿易壁壘國家,這些國家占美國貿易逆差的大部分。他承諾4月2日將公布一份清晰易懂的對等關稅計劃。白宮發言人德賽則強調,包括台積電(2330)、本田、蘋果和英偉達(NVIDIA)在內公司已對川普涵蓋關稅、放寬監管及能源政策等領域的“美國優先”政策,做出數兆美元的投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