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底新型網暴:50元就能“開盒掛人”?
ZAKER
2025-03-21 21:00:16
圖片由豆包AI生成 提示詞:網絡暴力
近日,百度副總裁謝廣軍13歲女兒因不滿“素人”(普通人)孕婦網友對韓國明星張元英的評價,出手“開盒”其隱私信息,一時間,不少網友懷疑,謝廣軍女兒“開盒”他人的隱私信息是從百度處泄露。謝廣軍在個人朋友圈發文道歉稱,自己女兒是把海外社群網站上的他人隱私信息發布在個人賬號上,進而導致自己的個人信息也被曝光。
網傳百度高管女兒“開盒”網友 圖/網絡
3月19日,百度公開回應稱,其內部實施了數據的匿名化、假名化處理:數據存儲和管理實行嚴格隔離和權限分離,任何職級的員工及高管均無權限觸碰用戶數據。
百度安全部門反複調取相關日誌,並查驗當事人權限。結果表明:開盒信息並非源自百度。經過調查,開盒信息來自海外的社工庫——一個通過非法手段收集個人隱私信息的數據庫。相關調查過程已取證,並得到公證機關公證。網上流傳的“當事人承認家長給她數據庫”的截圖,內容為不實信息。
“人肉開盒”,即通過非法手段進行網絡搜索、挖掘,搜集個人隱私信息,並公布於網絡,甚至引導網民對被“開盒”者進行網暴。中國新聞周刊發現,近年來,多個部門和平台都曾嚴厲打擊“人肉開盒”行為,但如今,這一亂象依然存在於網絡。
人人都可能被“開盒”?
根據已有的報道,多年前,“開盒”一詞就開始流傳。當時,有遊戲圈玩家因為意見不同而“開盒”網暴他人,由此也成為“被開盒者”,後來,越來越多的公眾人物、網紅博主、普通人也深受其害。
3月19日,“2年被家暴16次”新聞當事女子稱,自己在年初直播後被“開盒”,隨後遭遇大規模網暴。
網傳的“開盒”服務中,隻需要向開盒者提供QQ、支付寶或手機號等賬戶信息,就能查到當事人的照片、真實姓名、家庭住址等,例如,50元能查到戶口信息,300-400元查到家人信息,2000元查到車輛定位、航班和酒店信息等。
這些信息一旦被曝光,“被開盒者”將遭到無窮無盡的電話轟炸、網絡謾罵,甚至被線下威脅、騷擾等。UP主川烈形容,“像牛皮癬一樣難以根治”。
up主川烈被開盒後收到無數信息轟炸 圖/受訪者提供
2023年,川烈在發布一條如何保護信息安全的科普視頻後被開盒。起初,有陌生網友添加了QQ好友,發送了他和家人的身份戶籍信息、手機號等,嘲諷他“你是要送我進去嗎”?在向平台舉報該網友後,川烈一家便常常收到騷擾電話和信息轟炸。
後來,這名網友被舉報後便轉到了Telegram,還創立了“人物百科wiki”頻道,專門發布和售賣各類戶籍信息。
為了吸引網友購買戶籍資料和行蹤信息,該網友將川烈一家的戶籍信息和電話置頂,甚至將其生活照片P成遺照、色情照片,配上侮辱、咒罵等文字,發布在各大聊天群和視頻號上,引導他人網暴川烈,“對方聲稱自己掌握大量戶籍信息,挖出了我32個親戚,公布手機號引導別人來教育辱罵我,每條動態的觀看人數都是上萬次”。
最令川烈震驚的是,那時他剛剛補辦身份證,新的證件還沒到手,證件照片就被公布到了網上。
川烈臥底發現,這名網友公布了上千人的戶籍信息,涉及網紅、明星、名人、普通人,其中多名網紅、博主的照片還被打上“肥豬”“弱智”等辱罵標簽。
同一時間,被“開盒”的不止川烈一人,被“開盒”的後果,也不僅僅是信息轟炸、語言攻擊,惡意P圖,不少人甚至遭遇勒索威脅、線下跟蹤等。
B站近百萬粉絲的博主玥玥曾公開了自己被“開盒”的經曆,她還被對方追蹤到了家門口。“開盒者”拿到她的個人信息後,先是偽裝成人口普查工作人員確認了地址,被識破後,對方又寄了藏有定位追蹤器的禮物,通過蹲守快遞派送路徑,得到了她的地址,隨後直接找到家門口拍照求證。如此瘋狂的舉動,僅僅是因為想要和她線下交友。
另一名被粉絲“開盒”的UP主Catzz則遭遇了粉絲“配件哥”(catzz對他的稱呼)長達一年的騷擾,“通過電話、社交平台、郵箱、微店等辱罵、威脅、綁架、詛咒,甚至攻擊我的群友、粉絲”。
Catzz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最嚴重的時候,“配件哥”在社交平台暗示曝出她的家庭地址和姓名,還前往她所在的城市,威脅“要上門滅口”“晚上把門關好”。
Catzz被恐慌和焦慮支配,不得不換了城市工作。但網上的騷擾攻擊並沒有減少。
2024年5月,在被“配件哥”騷擾4個月後,Catzz不得不選擇報警,警方進行了治安調解。僅過了3天,對方再次對她的社交賬號發起騷擾威脅。再次報警後,“配件哥”寫下保證書,但很快,他繼續利用Catzz的郵箱注冊涉黃網站,短信騷擾、P鬼圖,發布綁架、性騷擾等消息。
後來,“配件哥”不斷在網上發布侮辱、性騷擾信息,甚至前往Catzz居住的城市,並在一次漫展活動上當麵挑釁她。這段時間裏,Catzz數次報警,甚至發起訴訟,拿到了多份保證書,但這似乎並沒有震懾對方,直到現在,她還不斷收到對方的騷擾和轟炸信息。“我也是維權過程中才了解到,這個網友開盒騷擾過好幾個女生,還有人為此陷入抑鬱。”
中國新聞周刊還通過幾名接受采訪的博主了解到,他們分享了自己被“開盒”的遭遇或提醒粉絲如何保護自己的視頻後,後台便常常收到“被開盒者”的求助。“幾乎每天都有,還有人借開戶威脅他人發送私密照片,敲詐勒索。”川烈說道。
誰在暗處“開盒”?
被頻繁騷擾後,川烈通過手機號碼、收款碼、網絡IP地址等信息鎖定了那位公然售賣個人身份信息的“開盒者”。當時,已有數位UP主也被“開盒”,幾人協商後聯合報了警。
很快,警方查明,這起網暴侵權案件牽涉18省40餘人,主要活動人則是2名未成年人。其中,“開盒”川烈的涉事人被處以10日行政拘留,且違法行為被永久記錄在其個人檔案中。
後來川烈了解到,這名未成年曾在2年前被初中學校開除,平日就靠“開盒”或販賣個人信息來牟利。“很難想象這個熟練怎麽網暴他人,還能非法一條龍獲取別人信息的人,竟然隻是初中肄業生,很荒誕。”
川烈發現,“開盒掛人”群體大多是未成年人,或是一些圈子裏的粉絲。他們“開盒掛人”,或是為了博取關注和流量而牟利,或是為了私人恩怨宣泄情緒、惡意報複與攻擊,又或者,根本不需要理由。
上述說法也得到了媒體的印證。據央視媒體報道,熱衷於“開盒掛人”“網絡廁所”的群體中不乏未成年人,其動機就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也有可能隻是心情不好、看不順眼。”小佳告訴中國新聞周刊,3年前她在讀高中時就被“開盒”。後來她在校友群發現,“開盒者”就是自己熟悉的同學,兩人並沒有什麽交集,更沒什麽矛盾。“我一直沒想到怎麽得罪了她,但怕家人也被開盒,所以刪掉了她的聯係方式,也刪除了任何一位聲稱要開盒別人的好友。”
如今,小佳偶爾還能在一些聊天群裏看到“開盒者”。她向中國新聞周刊發來的截圖顯示:接開戶、賣水印,身份證信息100,信息少要給錢50,(信息)太少給100。100塊開戶教程+開戶軟件鏈接。
目前仍有人售賣他人信息 圖/受訪者提供
上述信息還有待更詳實的證據進一步確認。中國新聞周刊通過檢索,在社交平台和二手平台發現,目前依然有人發布相關廣告。一位網友發來自己在外網的“開盒”訂單,包括身份證、QQ微信號、手機號、住址、公司信息、婚姻狀況等,“每個人開出的信息條數不一樣,但基本數據都能查出來,酒店信息要請黑客人工,全家戶口3000多”。
“早前的網絡信息泄露嚴重,比如注冊網站或APP、點餐、寄送快遞等,個人信息很可能會被收集或售賣到外網。一旦泄露,就可以永久被查到。”川烈曾在收集證據時臥底過“開盒者”聚集的論壇,他稱,大量的個人信息被儲存在社工庫中,也就是不法分子為收集個人信息搭建的數據庫,“隻要有社交賬號,手機號或身份證號,就有可能搜到戶籍信息,包括家人的”。
西安工程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樊蓉和田太榮在其論文《“網絡開盒”行為的行政法規製路徑研究》也提到,“網絡開盒”行為的背後存在一條包括數據獲取、數據存儲、數據查詢、數據交易的完整黑色產業鏈。不法分子通過數據泄露、內部人員泄露、網絡攻擊、網絡爬取等方式獲取公民個人信息,形成龐大的個人信息數據庫,再通過網絡匿名論壇、加密聊天的方式與信息購買者商定購買事宜,最後以虛擬貨幣的方式結算,以逃避法律監管。
上述文章還提到,不法分子還會刻意在網上製造衝突,激化網民之間的矛盾,再向網民提供“網絡開盒”的手段報複對方,對網絡環境造成惡劣影響。
川烈說,被“開盒”後的這幾年裏,他換了手機號,改了住址,也不再接聽陌生電話。然而,依然有“開盒者”通過郵箱、社交賬號等發布騷擾信息。“現在我已經成了網絡透明人,熟悉的粉絲幾乎都知道我的個人信息。”
如何治理“人肉開盒”?
在幾位UP主聯合報警後不久,2023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印發《關於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的通知,其中提到,組織“人肉搜索”,違法收集並向不特定多數人發布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的,以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定罪處罰;依照刑法和司法解釋規定,同時構成其他犯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2023年11月17日,中央網信辦開始集中整治“網絡廁所”“開盒掛人”行為。取締以“網絡廁所”“開盒掛人”“拉踩引戰”等為主題的賬號、群組,嚴肅查處組織鬥狠PK、直播約架的主播賬號,從嚴懲治發布“標題黨”內容故意煽動網絡戾氣的“自媒體”賬號,集中關閉一批以侮辱性詞匯命名、網絡戾氣紮堆的圈子、超話、貼吧,下架關閉提供有償代罵等服務的商家店鋪。
川烈回憶,那段時期,網絡“開盒者”確實有所收斂,但過了一段時間後又蠢蠢欲動,“因為信息泄露的後果是不可逆的”。
據“網信中國”微信公眾號消息,2024年7月中旬以來,網信部門開展“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在此期間,北京、河南、貴州等地網信部門深入核查問題線索,解散關閉1500餘個提供掛人服務的話題、超話、貼吧,對存在突出問題的平台予以從重處罰,相關違法線索已轉公安機關。
川烈社交賬號多次受到“被開盒者”求助 圖/受訪者提供
相比而言,“被開盒者”受到的衝擊、維權所付出的成本要更多。
在被“開盒”騷擾的一年裏,Catzz截圖取證了1672條騷擾記錄。她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得知對方是“慣犯”後,她開始實時記錄騷擾信息,“每次固定證據的時間都不少,訴訟的成本更高,後來一度影響到正常工作”。
川烈也因為被“開盒”而數次選擇報警、訴訟,每次所承擔的代價都不低。他提到,抓到“開盒者”的那一次,僅律師費就花了2萬多,“但那些開盒的人似乎並不怕,甚至會說,違法收集公民個人信息五千條以上,才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
浙江京衡律師事務所律師鄭晶晶認為,與傳統的網絡暴力相比,“開盒掛人”造成的傷害和影響更為嚴重,“網絡造謠、暴力辱罵僅限於線上行為,但開盒行為使得個人信息透明化,這是非常恐怖的”。
鄭晶晶補充,關於“開盒”的法律責任,在刑事責任方麵,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構成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行政責任方麵,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散布他人隱私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並處500元以下罰款。而在民事責任方麵,開盒者的行為侵犯他人隱私、個人信息的,也屬於侵害他人人格權益的侵權行為,應當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包括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對於“人肉開盒”的治理,樊蓉和田太榮在論文中表示,盡管《網絡暴力信息治理規定》對於網絡暴力信息作出了相對具體的規定,從網絡暴力信息的視角對網絡暴力信息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個人隱私作出了表述,但未對網絡暴力行為作出直接認定。建議在後期施行的過程中,明確“網絡開盒”行為的認定標準,使行政規製在保護公民言論自由與保護公民隱私之間取得平衡,為平台、網絡用戶提供明確的參照,明確實施“網絡開盒”行為的法律後果,有助於“網絡開盒”行為行政法規製的進一步開展。
除了加強平台監管和個人信息保護,上述論文也提到,解決“網絡開盒”這個綜合問題需要刑事、民事、行政規製手段協同治理,需要暢通行刑民銜接機製。一方麵需要明確責任主體。“網絡開盒”涉及多個環節,包括個人信息的交易環節,對獲取的個人信息進行公開的環節,對“被開盒者”進行侮辱、
謾罵環節,不同的環節具有不同的主體,不同的主體在“網絡開盒”中對法益的侵害對象、程度不同,需要明確承擔不同責任的責任主體。另一方麵,還要加強刑事、行政、民事的工作銜接,實現案件銜接、證據支持、協作配合,形成治理合力,為應對日趨嚴重的“網絡開盒”問題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