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希望以“印度製造”取代“中國製造”的計劃被爆夭折。路透社3月21日援引4名印度政府官員的消息爆料稱,印度政府搞了4年、規模達230億美元的製造業扶持計劃未能實現目標,該計劃將不再延期。
2020年,莫迪政府推出雄心勃勃的所謂“生產掛鉤激勵計劃”(PLI),即鼓勵14個領域的製造業企業在印度國內擴大生產,並根據生產情況由政府提供現金獎勵。當初的計劃是,到2025年將印度製造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提升至25%。但令人尷尬的是,4年之後印度製造業占國民經濟的比例不升反降,已從當年的15.4%
降至如今的14.3%。
公開記錄顯示,約750家公司申請加入該計劃,但許多參與計劃的公司並未啟動生產,而有的公司雖然達到生產目標,卻發現印度政府在發放補貼方麵進展太慢。路透社援引一份印度商務部文件報道稱,截至2024年10月,參與該計劃的企業共實現產值1519.3億美元,僅為設定目標的37%;與此同時,印度政府給付的激勵資金僅為17.3億美元,尚不到承諾款項的8%。
印度智庫印度社會發展委員會的貿易專家比斯瓦吉特·達爾直言,這或許是印度“重振製造業的最後機會”,“如果這麽大規模的計劃都失敗了,印度還指望什麽能成功呢?”達爾此前就呼籲莫迪政府為吸引外國投資采取更多行動,但他現在擔心印度可能已經錯失時機。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印度官員表示,過度的繁文縟節和官僚主義的謹慎態度持續阻礙該計劃有效發揮作用。
據報道,印度政府官員透露,這一計劃的結束不意味著印度政府失去了振興製造業的雄心,下一步印度可能推出激勵製造業發展的改版方案,比如為投資建廠的企業報銷部分費用,這樣企業能更快地收回部分成本,而不必等到投產之後。
路透社關注到,印度出台該製造業扶持計劃的時機相當微妙,正是新冠疫情下美國高呼所謂製造業減少對華依賴的時候,印度希望能從中受益。報道指出,近年來印度已在藥品和手機生產行業成為全球領先者。在2024年4月至10月期間發放的近6.2億美元激勵資金中,約94%流向了這兩個行業。不過,鋼鐵、紡織和太陽能電池板製造等其他行業卻未能複製這種成功。目前,印度仍在許多領域麵臨來自中國等對手的激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