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巴赫培養了接班人,不如說具有投票權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們,大多數認同了考文垂的理念傳承
據央視新聞報道,當地時間3月20日,在希臘舉行的國際奧委會第144次全會上,柯絲蒂·考文垂在投票首輪,以絕對優勢勝出,當選為國際奧委會主席。
這一選舉結果創下國際奧委會的多項曆史:首位女性主席,首位來自非洲的主席;其41歲的年紀也是除“現代奧林匹克之父”顧拜旦外,最年輕的當選者。
之所以讓很多人驚訝,是因為這次選舉被認為是競爭最激烈的。外界普遍認為,選舉可能要經過多輪“拉鋸戰”。可就在第一輪投票中,考文垂就拿到了97張選票中的49張。於是,創下多項曆史的新一任主席,就這樣誕生了。
為什麽是考文垂?或許是很多人心中的問號。就連考文垂家鄉的《非洲日報》也稱這是“令人驚訝的勝利”。央視體育在報道考文垂當選時,引述了一家歐美媒體的看法:考文垂的勝利,是即將卸任的國際奧委會主席巴赫的勝利。因為考文垂一直被視為巴赫的重點培養對象,考文垂的競選宣言,也基本上延續了巴赫的立場。
其實,與其說巴赫培養了接班人,不如說具有投票權的國際奧委會委員們,大多數認同了考文垂的理念傳承。
在任12年,巴赫領導國際奧委會做出了諸多公認有益的變革。媒體就報道了一個細節:在本次國際奧委會全會上,出現了一項日程中沒有的議題。國際奧委會第一副主席妮克·赫沃茲代表執委會提議,授予巴赫國際奧委會終身名譽主席稱號,現場委員起立鼓掌通過。這從一個側麵說明,巴赫在任期間的工作成就,具有廣泛的認可度。
考文垂的競選綱領與巴赫的理念具有一致性,這其實再正常不過。對於一個龐大的組織而言,如果理念本身沒問題,穩定性和延續性就是必要的。
考文垂在競選期間曾說,她希望自己能夠憑借能力和領導力勝出,而不是因為性別或國籍。從考文垂的履曆來看,至少有三點是其勝選的加分項。
首先是考文垂曾經的運動員身份。在巴赫之前的八任國際奧委會主席中,沒有一位是奧運冠軍,而出生於津巴布韋的考文垂,堪稱非洲最成功的奧運選手之一:參加了5屆奧運會,共獲得7枚奧運獎牌(2金4銀1銅)。其運動員的身份,也契合國際奧委會的一貫原則:以運動員為中心。考文垂競選綱領中的三大核心,首先就是提升運動員權益。
再者是其退役之後的任職履曆。她在2013年成為國際奧委會委員,擔任過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主席,於2018年擔任津巴布韋體育部長至今。正如國際奧委會新聞委員會委員周傑此前所講的,新主席需要有極強的非體育能力,以此來保證奧林匹克運動的獨立與團結。考文垂的從政經曆,也就自然成為競選的砝碼。
此外,考文垂的年齡也是優勢之一。近年來,國際奧委會、國際足聯等全球體育組織都麵臨一個共同的困擾:在數字化的當下,怎樣吸引年輕人關注體育運動?現年41歲,七名候選人中最年輕的考文垂,曾表達過的吸引更廣泛和更多樣化的觀眾、擁抱技術變革等,都切中奧林匹克運動可持續發展的核心議題。身為“80後”,以及擔任國際奧委會達喀爾青奧會協調委員會主席的工作履曆,讓她的“吸引更多年輕觀眾”理念,具備了更強的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