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美國專家本周二表示,盡管美國在全球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中國在多個關鍵領域的崛起,美國可能會失去對一些戰略性經濟瓶頸的控製,進而影響製裁效果。多位美國專家本周二表示,盡管美國在全球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但隨著中國在多個關鍵領域的崛起,美國可能會失去對一些戰略性經濟瓶頸的控製,進而影響製裁效果。 https://t.co/QNolWSkLkt
— 自由亞洲電台 (@RFA_Chinese) March 18, 2025
在華盛頓智庫大西洋理事會(Atlantic Council)本周二(3月18日)的座談會上,多位專家指出,“瓶頸”戰略在美國對華經濟製裁中的關鍵作用愈加突出。然而,如何識別這些瓶頸並采取精準的製裁措施,仍然是當前政策製定中的重大挑戰。
戰略性經濟瓶頸:美國的優勢與挑戰
大西洋理事會歐亞中心非常駐高級研究員愛德華·費什曼(Edward Fishman)在座談會上表示,當今國際經濟競爭已進入“經濟戰”時代,而關鍵的“戰略性經濟瓶頸”(choke points)正成為大國博弈的核心。
費什曼強調,美國在全球金融體係、半導體產業鏈等領域占據主導地位,並利用這些優勢對中國實施技術封鎖。然而,他也警告稱,“並非所有瓶頸都掌握在美國手中”。
“近年來,我們還發現了美國可以利用的其他瓶頸,例如半導體供應鏈和能源供應鏈的部分。”他說:“但是,這些瓶頸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們會隨著時間而變化。通常,它們實際上是由私營部門形成的。政府可以在某些領域提供幫助,鼓勵它們占據主導地位,……而且,越來越多的瓶頸不受我們控製。其中一個關鍵的瓶頸確實是清潔能源供應鏈,從關鍵礦物到電池,甚至現在的成品電動汽車,你可以看到中國主導的一切,而不是美國。”
他指出,中國在多個環節占據主導地位,意味著美國可能需要為中國的反製措施做好準備。然而,隨著中國在清潔能源供應鏈等多個領域的崛起,美國逐漸失去對部分瓶頸的控製權,尤其是從關鍵礦物到電池,乃至成品電動汽車的生產,幾乎全部由中國主導。
中俄尋求替代機製規避金融製裁
前美國財政部負責恐怖主義與金融情報的副部長、甲骨文公司(Oracle)執行副總裁兼首席法律官斯圖爾特·萊維(Stuart Levey)回顧了美國針對朝鮮的金融製裁措施,特別提到凍結澳門一家小銀行2000萬美元存款的行動,這一舉措在出乎意料之下對中國造成了巨大壓力。
“人們問,為什麽不對中國銀行而是對澳門的這家小銀行采取這種行動呢?如果我們這樣做了,我不知道會發生什麽。但無論如何,你知道,它確實讓人們驚訝於它的威力。”
萊維也指出,隨著時間推移,許多國家,尤其是中國和俄羅斯,已開始尋找替代機製來規避美國的金融製裁,這使得“出其不意”的製裁手段逐漸失去有效性。
前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BIS)代理副部長、曾主導對華貿易限製措施的娜紮克·尼卡赫塔爾(Nazak Nikakhtar)周二談到了對俄羅斯製裁的演變,特別是2022年實施的製裁。她指出,2022年製裁的關鍵問題在於西方的猶豫不決,這使得俄羅斯企業能夠與中國等國家合作,繞過製裁,從而削弱了製裁的效果,給俄羅斯更多的經濟操作空間。她指出,製裁政策的猶豫與不一致,往往使其成效大打折扣。
前美國財政部代理副部長亞當·蘇賓(Adam Szubin)則表示,製裁工具雖然具有潛力,但如果濫用,可能會推動全球經濟體係朝去美國化、去中心化的方向發展,最終削弱美國的全球影響力。
他強調,二級製裁在應對伊朗核問題時發揮了重要作用。然而,他也指出,這種“非常規”手段正被越來越頻繁地用於其他國家,尤其是中國。
“在對伊朗及其決策者施加嚴厲壓力方麵有很多積極影響,我們在與國會進行最終討論時就危險及風險進行了談判,我們指出,他們所威脅的是非同尋常的,即對中國說,中國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如果不遵守我們的規則,你們最大的銀行將被切斷與美元的聯係。”
蘇賓亦強調,過度的武器化製裁可能會導致全球經濟格局的改變,尤其是在對中國這樣的全球經濟大國實施製裁時,必須更加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