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美國西弗吉尼亞州共和黨籍眾議員賴利·穆爾(Riley
Moore)推動國會立法,擬全麵禁止中國公民獲得美國留學簽證,此事已引發在美華裔人士的強烈不滿。
當地時間3月18日,由眾多知名美國華人組成的百人會(Committee of
100)譴責了穆爾的這項法案,並稱此舉“不僅具有排外性,而且會弄巧成拙”。前美國駐華大使駱家輝是這家非營利性、無黨派組織的主席,他也通過百人會當天發表的一份聲明予以回應。
“美國一直因歡迎世界各地最聰明的人才而繁榮,而向中國學生關閉大門不僅違背了我們的價值觀,還會削弱我們在科學、技術和創新領域的領導地位。”駱家輝強調,穆爾所提的法案“不僅排外且會弄巧成拙”,“我們必須捍衛機會,而非恐懼,確保人才和進步在我們國家繼續蓬勃發展”。
百人會是美國的一個華人精英組織,其成員包括來自商界、政界、學術界及文化界的傑出人士,由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於1990年創立,創始成員還包括世界著名大提琴家馬友友、金融家及慈善家唐騮千等人。
在當天發布的聲明中,百人會警告稱,擬議中的立法將加劇仇外情緒和種族定性,這將影響所有在美國的華裔學生,包括華裔美國人。
“認定每一名中國學生——無論其背景、意圖或信仰如何,都是國家安全威脅,不僅不準確,還會助長仇外心理、歧視和對整個群體的敵意,包括在美國的華裔美國人。”
聲明稱:“中國和華裔美國學生長期以來為美國的科學、技術和經濟進步做出了貢獻,這樣的言論破壞了他們在沒有懷疑和偏見的環境中學習、合作和茁壯成長的能力。”
早在數周以前,美國國會眾眾議員穆爾就已開始鼓吹“中國利用了美國的留學簽證計劃”,以多種方式“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並宣稱要推動立法以全麵禁止中國公民獲得美國留學簽證,會在當地時間3月15日向國會提交相關法案。
穆爾還引用了五名密歇根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被美國聯邦調查局(FBI)提出指控一事來支撐他的觀點。此前,有五名中國留學生在拍攝流星雨時誤入美國密歇根州國民警衛隊訓練中心附近區域,隨後被美國軍方人員發現並驅離。由於該中心正與來自中國台灣地區的軍事人員進行共同訓練,美方咬死認定這五名留學生是“中國方麵派遣的間諜”。
“這種情況不能再持續下去了。”穆爾聲稱:“我們現在應該關閉閥門,立即禁止向中國公民發放所有學生簽證。”
香港《南華早報》指出,穆爾推動的法案必須在共和黨控製的參眾兩院獲得通過,才能由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成法。而這一法案中所適用的簽證範圍,包括職業簽證、交流訪問者和學術學生類別。
報道稱,美方此前一些立法中,針對的群體範圍相對較小,比如特定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的研究生。而如今,穆爾所提法案草案的廣泛性,使其成為迄今為止美國針對中國學生出台的最直接的法律工具。
盡管穆爾的法案目前還隻是設想,但美國此前已經實際推出過限製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入境的行政命令。在2020年5月,特朗普在第一個執政任期內就發布了一項名為《禁止部分中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入境》的行政命令,即所謂“10043號行政令”。
根據其規定,簽證官在簽證審核中可以借學生學者就讀專業或研究方向特殊,出身的國內學校“敏感”(如北航、哈工大等被美方納入“實體清單”的院校),或是受留學生基金委員會資助等為理由,拒絕發放赴美的學生和訪學簽證。
去年11月18日,根據美國國務院讚助的國際教育協會(IIE,總部位於紐約)發布的最新年度調查數據顯示,在2023-2024學年,共有331602名印度留學生在美國學習,而中國留學生的人數則為277398人。相較上一學年,印度留學生增加了23%,中國學生減少了4%。
至此,印度15年以來首次超越中國,成為美國最大的留學生來源國。事實上,多年以來,中國留學生一直是美國最大的外國學生群體,在2022-23學年的總人數接近29萬人。而自2020-21學年以來,在美國的印度留學生人數一直在穩步增長,2023-24學年的總人數約為當時的兩倍。
除此之外,在特朗普重返白宮後,在美中國公民的焦慮情緒不斷加劇。在學術界臭名昭著的“中國行動計劃”(China
Initiative),正是在特朗普首個執政任期內提出的,該計劃宣稱要打擊所謂的“與中國相關的間諜活動、知識產權盜竊”,在拜登政府執政期間被終止,但近段時間大有“死灰複燃”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