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斷言文科今後“越來越沒用”,未來的世界“理工科為王”還為時尚早。複旦大學等壓縮文科,擴充理科是由就業市場新變化推動的,是對一段時間裏客觀情況實事求是的反應,但這種變化修改不了文理科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根本關係。
理工科,也就是科學技術永遠是人類發展進步的關鍵動力,是每一次社會革命的源泉。但是人類社會每一時期的終極問題又都是政治、哲學和心理等超越科學技術層麵的,且科學技術突破帶來的動力越大,需要法律、道德、文化提供的管理和消化工作越多。人類社會栽跟頭、出混亂往往都是科學技術以外的認知和駕馭能力出了問題,那樣的教訓數不勝數。
我們的科學技術不斷加速發展,但要看到,人類最關切的生老病死這些問題與一兩千年以前的變化度非常小。除非人類能夠迅速找到永生的方案,我相信社會大的道德框架不會出現顛覆性變化,今天人類社會的思考方向與孔子、老子時代其實也沒有根本變化。
所以說,大學對文理科的調整隻是這個階段的供需變化,並非文理科根本作用的此消彼長。經過幾年的調整之後,隨著理工科在校生迅速增加,新的平衡將會出現。從長期看,在一個新平衡的體係中,文理科畢業生找工作的難度也會是大體相當的。
還有就是人工智能如果迭代發展得很快,普通文理科的飯碗都會受到衝擊。不僅翻譯用不著了,文秘工作會減少,泛流水線上的一般技術人員,比如描圖員、技術監督員、施工過程的工程師也會減少。未來要在任何行業有成績,不受人工智能衝擊,都需要不斷與時俱進的能力,以及機器和程序代替不了的創新能力。
未來社會中各種出力氣的工作都會減少,或變得簡單,但是總體上“閑下來的”人們會越來越“複雜”,有越來越多的精神需求,那些需求有很大部分不能用機械化、程序化的方式進行滿足,社會上大量工作是不同群體、不同身份人與人之間相互提供情緒價值。人工智能會對社會的組織方式和市井形態帶來更新,基層生態會是什麽樣不好預測,但滿足基本物質需求越來越容易的社會裏,情緒價值的需求量會不斷成倍增加,它們會給“新文科”創造大量就業空間,這個大邏輯我相信不會錯的。
現在社會剛剛富裕一些,各種私教、單獨輔導以及陪伴的工作都在迅速擴張。一個大城市孩子從出生到成年需要由人來完成的教育和陪伴工作量,與20年前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當今天的小孩子們成為父母時,他們的生活需要人工幫助和安慰的那些工作應該比今天進一步大幅增加,而且那些工作肯定不都是理科生能夠承擔的。這個判斷我認為也不會錯。
老胡無非想說的是,隨著大學文理科開展必要調整,在新體係下選擇了文科的同學們完全不用悲觀。如果有些同學就是對理工科不開竅,也根本不用慌張。把你們的無論經濟學、法學,還是哲學、心理學認真學好學精了,保持你們活躍的創造性思維,和你們對生活的熱愛和樂觀,你們的前途會與理科生同樣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