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關“特習會”的消息傳出,引發外界關注。盡管美方已將對華商品關稅提高至20%,兩國領導人仍未就此通話,這也使得美中在貿易問題上的談判遲滯引發諸多分析。
據《華爾街日報》近日報道,華盛頓與北京已開始討論美國總統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於6月在美國會麵的可能性。由於兩位領導人的生日均在6月且僅相隔一天,此次會晤也被外界稱為“生日峰會”。另一方麵,《南華早報》則引述多個消息來源披露,美中官員已經就特朗普訪華展開初步討論,最快可能於下月成行。
外界普遍認為,鑒於中國當前麵臨的經濟困境,相比特朗普,習近平對這場美中領導人會晤的迫切性更高。曾在特朗普政府第一任期擔任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的史達偉(David
Stilwell)就此告訴本台記者:“今年‘兩會’釋放出的明確信號是——中國經濟麵臨嚴重困境。盡管腐敗和不透明是導致困境的主要原因,但過去7年間,美國的經濟防禦政策(涵蓋兩屆特朗普任期與一屆拜登任期)也對中國的經濟產生衝擊。”
據本台此前報道,特朗普就任後,華盛頓於今年2月以北京未能有效解決芬太尼問題為由,對所有中國輸美商品加征10%關稅,並在3月4日將關稅進一步上調至20%。
如史達偉所言,中國在新冠疫情後已陷入經濟增長停滯,北京當局在應對房地產危機、外資撤離、通貨緊縮等一係列結構性經濟問題時已焦頭爛額,而特朗普的“關稅大棒”無疑使中國的經濟前景更加嚴峻。
“想見,但該如何見?” 北京的兩難抉擇
不過,在特朗普於2月宣布首輪對華關稅後,白宮新聞秘書萊維特(Karoline
Leavitt)曾表示,特朗普與習近平將在數日內就關稅問題通話,但這通電話最終未能發生。這一情況引發外界關注——無論是會晤還是通話安排上,中國在展現迫切需求的同時,卻又顯得猶豫不決,背後可能存在哪些考量?
對此,史達偉告訴本台,對中國而言,主動出訪美國具有深遠的象征意義,可能被解讀為某種程度的“屈從”,這也是為何兩國官員在會麵地點上有更深入的談判:“最簡單的安排是在兩人都計劃出席的全球會議上會麵。但如果中國經濟確實如全國人大所反映的那樣糟糕,那麽我認為美國應該堅持讓習近平前往海湖莊園(Mar-a-Lago),畢竟是他對美國有所求。”
海湖莊園是特朗普位於佛羅裏達州的私人莊園。《南華早報》報道稱,特朗普政府希望“特習會”在該莊園舉行,而2017年,兩位領導人也曾在此地會晤。
“想談,卻不敢談” “特習會”為北京帶來政治風險
美國華盛頓智庫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亞洲項目研究員孔明尚(Michael
Cunningham)則在接受本台采訪時分析表示,習近平遲遲未與特朗普對談,是因為盡管習近平需要這場會談、特朗普也在積極推動會晤安排,北京依舊認為當前會晤所帶來的風險將高於收益。
孔明尚說:“在雙方達成一定協議,並能在會談中正式敲定之前,習近平可能不會願意與特朗普會麵。即使協議隻是象征性的,隻要北京能將其宣傳為一項勝利,也可能促成會談。但如果沒有這樣的成果,習近平很難冒險進行這次會麵,以免在中國國內引發政治風險。”
外界另有分析認為,除了不希望出訪美國被解讀為向特朗普示弱外,中方官員還擔心,若習近平訪問白宮,可能會麵臨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Volodymyr
Zelenskyy)此前在橢圓辦公室遭公開斥責類似的尷尬局麵。
對此,孔明尚指出,他認為美中兩國領導人的首次會晤最有可能是在國際峰會的場邊。若真的要進行互訪,特朗普訪華的可能性也略高於習近平訪美,因為前往美國對於習近平而言,有過高的政治風險。
對外批美、對內求和? 北京私下加緊與特朗普團隊接觸
與此同時,有消息顯示,在幕後,北京正積極尋求與特朗普團隊接觸,以避免中美全麵對抗加劇。《華爾街日報》引述知情人士消息稱,自特朗普於11月勝選以來,中方已派遣多個代表團前往華盛頓,希望能與新政府達成潛在協議。
此外,北京也嚐試通過美國學界建立聯係,希望能借此與特朗普團隊的核心成員搭上線。一位匿名的中國研究學者向本台透露,自美國總統大選前,中國官員便不斷嚐試與美國保守派智庫學者接觸,但幾乎所有保守派學者都拒絕了這些接觸。
該學者指出,這些智庫學者最初拒絕與中方接觸,可能是出於仕途考量,擔心過多聯係中國官員會影響進入新政府的機會,這也凸顯了美中關係的緊張局勢。然而,即便新政府已上任兩個月,隨著進入政府的可能性降低,這些學者仍然對與中方接觸保持謹慎。
華盛頓智庫美國企業研究所(AEI)美國亞洲政策資深研究員紮克·庫珀(Zack
Cooper)在接受本台采訪時也指出,相比特朗普第一任期,北京在與新屆特朗普政府的直接聯係確實不如以往順暢:“據我了解,雙方仍在進行對話,所以我不認為北京已被完全排除在互動之外。隻是在整體上的互動深度不如四年前或八年前那麽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