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閉幕的中國全國“兩會”未能通過備受矚目的《民營經濟促進法》,引發外界廣泛猜測。分析人士指出,在習近平近來釋放支持民營經濟信號的背景下,相關法案仍未獲得通過,顯示中共內部在經濟政策方向上存在嚴重分歧。
高層曾高調支持 仍未能通過立法
3月11日閉幕的中國“兩會”審議並通過多項政策報告及法律草案,但未包括外界期待已久的《民營經濟促進法》,令人意外。
台灣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助理教授曾偉峰對美國之音表示,該法案未能獲通過出乎意料。
曾偉峰說:“中共立法通常會先醞釀然後起草。像民營經濟促進法這種跟民生有關法案,當局會去搜集意見甚至調研,提出意見。草案公開之後當局會向社會征求意見。最後拿到人大討論。通常拿到人大討論的草案已經成形,有一定的共識。”
被視為支持民營經濟風向標的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號稱是中國首部專門關於民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法律。外界認為,有關立法工作與目前中國經濟下行,國內消費疲軟,通貨緊縮,房地產行業長期低迷,以及美中貿易緊張局勢加劇有關。
2024年2月,官方啟動民營經濟促進法起草工作,同年10月公布草案征求意見稿,強調
“加強權益保護”,規範長期受詬病的異地執法及限製人身自由和查封、扣押、凍結財產的措施,禁止利用行政、刑事手段違法幹預經濟糾紛。但同時強調民企應當擁護中共領導,又稱要發揮民營經濟組織中“黨組織政治引領作用”等等。
“兩會”期間,中國總理李強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將出台規範地方招商引資的措施,並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以改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也指出,2025年將圍繞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製度,製定民營經濟促進法。
分析:法案未通過或反映中共黨內嚴重分歧
學術交流平台、中國企業資本聯盟首席經濟學家黃大衛接受美國之音采訪時表示,涉及重要經濟政策的法案未能在全國“兩會”通過十分罕見,反映了各方對於應否促進以及如何促進民營經濟,出現重大分歧。
黃大衛說:“在黨對國家立法如此控製的情況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沒有通過的確是非常耐人尋味的。在過去,一個法案要獲得通過,黨中央和兩會代表都會經過充分溝通。它們(官方)也會通過各種方式遊說、施壓。這次估計各界委員(人大代表)的分歧非常罕見的大。另一可能是出現了意識形態的強烈衝突。現在的立法思想存在根本矛盾:一方麵試圖通過法律手段去提振民營企業的信心,但同時又非常堅持黨的領導,就是兩手都要抓,兩者之間存在非常大的意識形態衝突,民營企業需要的是在法治社會裏麵的自由市場經濟,黨卻代表著計劃經濟。”
黃大衛估計,民企根據過往經驗已充分了解,貿然立法可能危及自身利益。
黃大衛說:“北京很擔心民營企業家變成資產階級去挑戰中央權威,一直未能在政治安全和經濟發展中間找到好的平衡,都會由地方黨委甚至中央派一個專門的黨委去‘關注’它們的工作,但這些黨員幹部本身並不是做企業的,導致很多企業苦不堪言,現在還要加強黨對這些市場經濟化的企業進行管理,對於這些企業來說,它們將需要花錢養一大幫根本不幹活,瞎指揮亂指揮的黨員幹部,從而構成很大阻力,認為要是通過加強黨來管企業的方式,未來經濟可能崩潰。這算是盡力最後一搏。”
北京學者:法案或年內通過 但細節存變數
香港《南華早報》則引述北京中國企業研究院學者的話說,法案沒有在本屆“兩會”通過可能與其複雜性有關,考量到該法的目的是要增強法律保障,不應把該法尚未通過視為拖延。該專家還推測,法案經吸納反饋意見並細化實施細節後,可能會在全國人大常委會4月或6月的會議上通過。
《大公報》則引述北京清華大學金融研究院學者的話說,法律草案通常經過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後才表決,他預計今年能夠順利完成三審,屆時如果沒有其他問題應該就能交付表決通過,然後頒布實施。
不過,經濟學者黃大衛對於法案能否在今年內通過態度審慎。“過去對民營企業的支持經常是政治表態或者文件精神,卻沒有法律層麵上的嚴格規定。有法可依對於中國民營企業做大做強應該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目前不清楚雙方能否在政治博弈裏麵減少政治控製。”他說。
經濟環境惡化 習近平“挺民企”隻是權宜之計?
習近平執政以來,經濟路線被指“向左轉”,“反壟斷”、“國進民退”等政策影響了投資人對市場的看法,加上疫情後中國經濟持續不振、消費疲軟,導致民間投資增幅不斷下降。
官方數據顯示,民間在全國固定資產投資中的占比從2018年的61%降到2024年的50%,其中2023、2024連續兩年民間固定投資出現負增長。
習近平上月出席民營企業座談會時強調黨和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針政策,已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體係,將一以貫之堅持和落實。但旅居美國的獨立政治學者吳祚來對美國之音表示,被視為提振中國民企信心重要信號的民營經濟促進法,未能在“兩會”期間出台,令人懷疑習近平是否真心支持民企。
吳祚來說:“(中國)國務院或者一些智庫覺得,民營企業對中國的政治穩定非常重要,但是要從立法解決,體現黨和國家的意誌,這個時候它就不用心了。從某種意義上來講,黨中央和全國人大一直都有分歧。理論上來講,全國人大是站在人民一邊的,會考慮到國家經濟、就業(等因素),而黨中央則認為政治高於一切。如果習近平非常重視,指令性的要求通過,國務院、黨中央都很重視,肯定都能通過。不通過就是習近平沒有把它當個事。‘你們自己看著辦吧’。”
根據全國人大新聞發言人婁勤儉3月4日的說法,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首次把堅持“兩個毫不動搖”寫入法律。所謂“兩個毫不動搖”指的是中共早在20多年前就已提出的口號:“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以及“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製經濟發展”。
吳祚來則表示,從長遠來說,中共的目標是要“消滅私有經濟”,對於民企中共也早有既定方針,所謂加強保障民營經濟隻是權宜之計。
“大家把民營企業當成是共產黨的家畜,那樣就清楚了。在共產黨眼裏,民營企業是沒有獨立人格的。國有企業是它的嫡生子,民企連庶生都不是,就是養了一個家畜。‘利用’,養豬你是不是利用它?
‘控製’,你把它控製在豬圈裏。然後是把豬給‘改造’,更符合主人的胃口。共產黨改造私人企業還有其他手法。譬如‘公私合營’,黨組織進去之後對企業直接指導、管控。這六子方針不僅用於民營經濟,對高校、教育、媒體也是這樣。”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