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長殺妻入獄之後,這家明星中成藥企業,垮了
棱鏡
2025-03-13 21:39:11
春節假期前,演員楊紫的新電視劇《國色芳華》收官,收獲了一輪口碑。
這類大女主古偶劇近年來成為不少品牌主競相讚助的重點對象。以前經常活躍在電視頻道裏的醫藥廣告,逐漸聚攏到網絡熱劇這裏來。
有好事者統計了《國色芳華》的片頭片中及片尾廣告,發現了東阿阿膠、健民集團、廣藥白雲山、亞寶藥業、華潤江中、華素製藥,甚至生產“毓婷”的紫竹藥業的身影;在更早之前熱播的《永夜星河》中,東阿阿膠、華潤三九、亞寶藥業包圓了片尾廣告位。
可能沒人注意到:以前常常在電視屏幕上跳出來的卡通形象“小葵花”,已經好久沒出現了。
小葵花沒出現,但葵花藥業上市很多年的一款老藥“小兒智力糖漿”卻引發了家長的討論。
這款號稱“智商檢測器”的神藥前幾年就被人質疑過好幾遍。不知為何,今年1月份突然又被抬出,被外界認為葵花藥業又在收“智商稅”了。
“小兒智力糖漿”號稱可以治療兒童多動症、腦癱等疾病,據葵花藥業稱,這一處方化自古代經典名方“孔聖枕中丹”。據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郭智丹等的《經典名方孔聖枕中丹的曆史沿革及關鍵信息考證》,孔聖枕中丹是腦病常用方,“孔聖”意為此方可“令人大聰”,像孔子一樣。
不過這款神藥也救不了葵花藥業“崩塌”的業績。
2025年1月17日,老牌OTC藥企葵花藥業發布業績預告,公司2024年歸母淨利潤僅為4.4億元-6.6億元,同比銳減41.03%-60.68%。刨除前三季度,第四季度淨利潤僅為-1.47億元至0.73億元,而2023年同期高達2.68億元。
其實從去年葵花藥業的三季報就可以看出苗頭,葵花藥業2024年1-9月營收下降30%,銷售費用更是直降了一半。
難怪“小葵花”見得少了。
從2018年葵花藥業原董事長關彥斌因“殺妻”而鋃鐺入獄算起,關家兩個女兒關玉秀、關一執掌公司已經是第7個年頭。直麵消費者的OTC藥品醫藥行業品牌為先,競爭十分激烈,像華潤、廣藥這樣的央企國企都開始全力玩營銷了。尤其是2024年藥品零售經曆劇烈動蕩,銷售渠道正在重構,葵花藥業的銷售下滑正發生在變化之年,表明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差。
曾經的“兒藥廣告之王”葵花藥業,有被拍倒在沙灘上的危險。
異常的人事變動
2024年國慶節剛過,葵花藥業發布了一則人事變動消息:公司副總經理、內部審計負責人李金明因退休辭職。
葵花藥業上市以來,10年間換了三任財務負責人,李金明是幹的時間最久的一位。他從會計做起,2019年開始主管葵花藥業的財務工作,後又升任為公司副總和內審負責人。
葵花藥業的前身是黑龍江國有五常製藥廠。2005年9月,創始人關彥斌等50多人共同出資5600萬元,組建“葵花集團”,靠著獨家研製的護肝片起家,在兒科和婦科領域逐漸嶄露頭角。
葵花藥業曾憑借“小葵花媽媽課堂”的廣告語搶占了消費者心智,逐步成長為中國中藥OTC龍頭企業。
目前,葵花藥業已布局“兒童、婦女、消化係統、老年、呼吸感冒、風濕骨傷病、心腦血管、健康養生品”八大品類,其最為家長熟知的產品有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小葵花露、小兒柴桂退熱顆粒等兒童用藥。
葵花藥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通過電視廣告狂轟濫炸。“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肺熱”,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語甚至一度被網絡惡搞,引發“病毒傳播”。
2018年,葵花藥業創始人關彥斌因“殺妻案”入獄,此案震驚了社會各界,更是給後來的公司治理帶來了諸多困擾。出事之後,公司由關彥斌兩位女兒關玉秀、關一接管,但公司股東分散,加上外界對二代能否執掌家族企業駕馭公司老臣的擔憂,讓公司風雨飄搖,外界一度認為“葵花帝國”將就此崩塌。
沒想到“藥二代”關家兩姐妹挑起了大梁。盡管葵花藥業告別了以往的高速增長,但依然穩定了營收局麵。除了2020年之外,過去5年來葵花藥業的業績基本還保持穩定。
但是進入2024年,葵花藥業突然繃不住了。
外界首先感知到的是公司管理層頻頻動蕩。2024年6月,原監事會主席蘭芬、獨立董事施先旺、賈士紅、林瑞超以及董事何國忠、崔麗晶等人離職。
葵花藥業董事會換屆,迎來了一批新鮮血液,他們是否能在不斷更新迭代的醫藥營銷上玩出新的花樣?從財務數據來看,董事會換屆似乎沒能給葵花藥業帶來實質性的業績改善。
2024年三季度,是葵花藥業過去10年裏財務表現最差的一個季度,不光是淨利潤大幅下降,而是所有財務指標全麵下滑。這之後,公司新聘任的5位副總經理裏有兩位就提出了離職,上任還不到4個月。其中一位是上述負責財務的李金明,還有一位是從阿裏巴巴挖來負責人力資源的金牌職業經理人朱曉南。
李金明已經年屆60,何時退休都不奇怪。但有人注意到,李金明宣布退休前沒幾天還在代表公司參加活動,侃侃而談生命健康行業的發展趨勢,一點都不像要離開行業的樣子。朱曉南此前經曆全部在大廠,是典型的互聯網人。
業務數據急劇下滑,疊加公司核心管理人員連續流失,讓外界對葵花藥業的業績穩定性產生隱憂。
經營策略調整失當?
如果拉長周期來看,葵花藥業距離2024年年中的股價高位已經跌去近40%。這在中藥行業中顯得不正常。
2024年年中至今的這段時間,同樣在兒童中成藥賽道中站住腳跟的葫蘆娃,股價上漲超45%;哈藥股份上漲超20%;康恩貝、江中藥業、華潤三九等漲幅都在10%左右。這表明,葵花藥業股價深度調整並不是市場大環境的原因。
葵花藥業以護肝產品出發,逐漸圍繞“一老、一婦、一幼”特色領域構築了豐富的產品群,以中成藥、化藥和保健品為主,“小兒肺熱咳喘口服液”、“康婦消炎栓”等產品均出圈過。
2024年葵花藥業的各類產品和不同地域,營收都出現了明顯下降。這也是近五年來第一次出現類似狀況。
葵花藥業自稱遭遇“突發性變量因素”,認為呼吸類產品受到上一年度需求爆發增長帶來的高基數影響,整體銷量呈下行回歸趨勢。但反觀同行的業績表現:同樣開發感冒呼吸類產品的華潤三九,2024年企業淨利潤增長了18.05%。
(圖源:葵花藥業2024年中報)
公司的財務數據透露出,葵花藥業的存貨來到了過去幾年的高點,而銷售費用卻徘徊在過去15年來的最低位。
葵花藥業依循“哈藥模式”,靠品牌廣告鋪路,營銷是公司真正的靈魂,但是當下傳播營銷手段日益多元化、短視頻、直播帶貨日益占領人們的心智,依靠電視廣告進行狂轟濫炸的營銷模式,其效果正在慢慢弱化。葵花藥業在探索新的營銷方式上似乎乏善可陳,業內人士表示,這可能是葵花藥業近年來業績遭遇瓶頸的部分原因。
市場在變,可葵花沒變
原本品牌藥企還能通過強大的渠道優勢穩住市場基本盤。但過去一年,國內醫療環境發生了諸多變化,對於葵花原有的銷售體係並不算友好。
2024年5月,國家醫保局啟動新的治理藥品專項行動,即“比價政策”——對同用名、同廠牌、同劑型、同規格、同包裝藥品進行比價。
這對上遊中藥OTC企業帶來了一定衝擊。國家醫保局出台比價政策的目的是為了打掉藥房虛高標價,此舉一定程度上顛覆了原有藥房自主定價模式,對連鎖藥房的盈利能力構成嚴峻挑戰。而眾所周知,藥房是諸多中藥OTC企業院外最重要的銷售渠道之一。
此前不規範時,藥店刷醫保的要求較鬆散,不少OTC類產品借此漏洞做大了不少營收。但隨著醫保局對藥店醫保應用抓得越來越嚴,傳統藥店的生存模式被打破,一些地區的藥店行業甚至迎來一波關門潮。
2024年9月,安徽省組織OTC中成藥集采,葵花藥業的“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列入集采名單,更是將葵花未來的想象空間打破。
政策環境在逐漸收緊,行業的競爭也日漸激烈,華潤三九、葫蘆娃、雲南白藥等企業也紛紛進入到葵花藥業的舒適區,拚轉型速度,拚藥價,拚品牌力,這些葵花藥業都難以招架。
屋漏偏逢連陰雨。近期,葵花藥業上市20多年的一款老藥“小兒智力糖漿”又引發家長討論。
這款號稱“智商檢測器”的神藥並不是葵花藥業的獨家品種,而且前幾年就被人質疑過好幾遍。不知為何,今年1月份突然又被抬出,直指葵花藥業收“智商稅”。葵花方麵立刻搬出好幾本記載著小兒智力糖漿臨床研究的學術期刊來,證明藥品有效,但在輿論場上基本沒留下水花。
過去,兒童藥是個龐大的市場,發燒、感冒、咳嗽、腹瀉、厭食等等,每個都能做出大文章來。
但近兩年,很明顯家長更理性了,對甲流、支原體感染等疾病有了基本的認知,也懂得對症用藥好得快的道理。兒藥推廣再也不能用“孩子咳嗽老不好,多半是肺熱”這樣的老套路了。
葵花藥業營銷思路受製於產品體係。2019年時,葵花藥業研發人員為654人,研發人員數量占比為11.33%;到了
2023年末,研發人員減少為447人,一年研發投入為1.29億元,占營收比重僅為2.26%,在行業中處於較低水平。
過去葵花的研發體係以“買、改、聯、研、代”五字為指導方針,在那個時代是超前的。但十多年後仍然是那幾個老品種,沒有守正創新拿出新產品,自然也開辟不了新的市場空間。
葵花的品牌價值不低,何時能再度雄起,需要公司內部更大的改革勇氣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