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誌宇說,粉絲和瑤瑤之間的關係,像一種“隔代親”,像那種想寵孩子、和孩子玩,就教養方式和小輩起衝突的老年人。他自己曾開玩笑,在抖音上給一個律師留言:“怎麽與一個陌生人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陷入擺拍風波的短視頻賬號“瑤一瑤小肉包”已停更一個月。視頻主角瑤瑤,這個剛滿四歲的女孩,粉絲量高達兩千多萬,短視頻幕後的操盤手是女孩的母親,網名“a萍”(下稱阿萍)。
瑤瑤的奶奶回憶,一開始,隻是兒媳婦拍著玩,兩年半前,偶然拍到瑤瑤自己坐進浴盆假裝洗澡,一下漲了很多粉。兒媳婦就接著拍,很受歡迎。
風波起於2月11日,一則視頻顯示,瑤瑤被一個小男孩絆倒,哭得五官糾在一起。有網友評論“真的很危險”,阿萍回複稱,平時兩個孩子相處很好,“因為上次瑤瑤這樣我沒拍到,我說讓這個輕輕的弄,但是小孩子不會是我教的”。這則回複一時引起軒然大波。大批網友指責她不顧女兒的安危,擺拍博取流量。
矛盾的是,要是隻拍小孩乖巧的一麵,就不會有如此廣的傳播。多位瑤瑤的粉絲表示,瑤瑤的視頻之所以熱度高,原因之一是可以看見她的個性:瑤瑤不滿足就直接哭,和其他小朋友打鬧,沒有什麽顧忌。
風波與流量也照見了諸多複雜難明的問題——自媒體的規則和運營邏輯之下,童年的哪些部分合適呈現和傳播,如何避免被流量裹挾?“父母”和“經紀人”之間的邊界在哪?甚至於,將瑤瑤視為“電子女兒”的粉絲,能否指摘、幹預瑤瑤的養育?
被鏡頭圍裹的童年
作為“網紅”,線下的瑤瑤很難接近。
一名曾給瑤瑤拍過商業廣告的編導回憶,拍瑤瑤很難。瑤瑤並不理解廣告詞,媽媽教一句,她說一句。攝製組需要一個瑤瑤奔跑的畫麵,就讓阿萍站在攝像機後,對她說“來找媽媽”,她就快樂地飛奔而來。
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情緒陰晴不定,不開心了就不配合,一大群人——包括MCN經紀公司和品牌方,都隻能停下來,等阿萍去哄好她。
摔倒風波中的主要爭議之一,是瑤瑤父母利用孩子流量變現。有媒體報道稱,“瑤一瑤小肉包”一年廣告收入或超千萬。阿萍曾在回應中稱,客戶要求瑤瑤做過分的動作會立即中止合作,“如果我真的為了掙錢連孩子身心都不顧了,一定會比現在掙得多十倍”。
值得注意的是,我國廣告法規定,不得利用不滿十歲的未成年人作為廣告代言人。對此,北京愛申(朝陽區)律師事務所律師劉飛表示,未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不應當擔任品牌代言人或“品牌大使”、“品牌體驗官”等。即便兒童出現在廣告畫麵中,孩子也隻能對於一些低級別的感受進行描述,比如甜、軟。
而瑤瑤過往拍攝的商業廣告裏,有“考察工廠”等橋段,尚屬於法律規定的模糊地帶。
成為流量達人之後,瑤瑤一家的生活也起了變化。瑤瑤出去旅遊,有粉絲在阿萍的直播中聽見他們要去的城市,到熱門景點蹲守。根據一些社交媒體上的圖片,一家人在不同地方被圍得裏三層、外三層。去年9月,阿萍直播,讓粉絲不要圍堵,影響別人出行,瑤瑤也會害怕。
那段時間,瑤瑤一家在廣州玩,當場收的禮物可以堆滿一個大號的酒店行李車。阿萍在直播中透露,把禮物運回貴州老家,運輸費花了1500元。
瑤瑤一家出門旅遊,遇到粉絲圍堵,並送上大量禮物。社交媒體截圖
另一個送禮的場景是在老家酒店辦生日會,網友可以給瑤瑤郵寄生日禮物。有十個粉絲可以現場參加活動,這十人在“瑤一瑤小肉包”的抖音十級粉絲中抽簽得出。成為十級粉絲,至少需要兩個月——如果不計入其他禮物,每周要觀看兩個小時直播,並每天都能送出“粉絲燈牌”。抖音規則是每天隻能送一個粉絲燈牌,花一元錢可以購得一周的量,也就是7個燈牌。價格雖不貴,貴在堅持觀看。
瑤瑤的生日宴。
如果觀看阿萍的直播,則會感到線上的瑤瑤很親切。
直播規則不允許未成年人出鏡,常是阿萍聊一些家常,鏡頭偶爾掃到瑤瑤。根據網友錄屏,2月12日,她對鏡頭外的瑤瑤說有人在罵自己:“你自己摔倒的,媽媽拍下來,他就說是我怎麽樣的……”瑤瑤湊近鏡頭,“奶凶”地說:“我打你,拿棒棒來了嘞。”
早幾日,2月9日,阿萍曾在直播中“訴苦”:“我可以打瑤瑤嗎?”她說,瑤瑤不太聽話,今天把鞭炮拆了,火藥搞出來。她隨手把瑤瑤沾滿火藥的手拉到鏡頭前,瑤瑤登時大哭。
瑤瑤的抖音號上,多數視頻是阿萍掌鏡,配有她的畫外音,拍攝一些以農村為背景的家庭生活:瑤瑤去田裏摘西瓜,有些抱不動,踉踉蹌蹌;瑤瑤去捉魚,沾滿泥巴痛哭,在下一個鏡頭裏又收了眼淚,說要把魚烤來吃。
阿萍也拍一些家人互相捉弄的視頻,比如,丈夫把瑤瑤抱起來,讓她兩手抱住電線杆,再把托住她的手偷偷放開一會兒。
絆倒瑤瑤的孩子“灝哥”是阿萍娘家親戚的小孩,才小學三年級,時不時入鏡。他和瑤瑤常常一起玩耍時打打鬧鬧。
阿萍是湖南人,出生在湖南與貴州的交界處。多數時間,一家三口住在貴州省銅仁市玉屏侗族自治縣,這裏是瑤瑤爸爸的老家。他們家距離縣城隻有三四公裏,挨著滬瑞線,地勢略高,運貨的慢車不時地從他們腳邊駛過。
瑤瑤的奶奶說,拍視頻隻是鬧著玩,沒有讓瑤瑤特意做什麽。家裏的氣氛還是很放鬆的。比如瑤瑤在家,會和一隻叫“毛蛋”的狗一起吃飯,她啃一會骨頭,就拋出去給狗吃,奶奶也覺得有趣。而兒媳阿萍,“也很單純,說話做事都像個孩子”。
偶爾有人上門來看瑤瑤,奶奶說,“一般是聊得比較久的”。附近的村民說,不熟的人上門,“他們不接待”。奶奶還說,幾個小輩不天天住在家裏,有時在城裏住酒店。
總是被留言批評的母親
阿萍常在酒店房間裏開播,她對粉絲解釋這麽做的原因是,“有暖氣”。
根據一些直播錄屏,在絆倒事件發生前後的幾次直播之中,二十幾歲的她看上去非常疲憊。有網友在指責阿萍在直播中凶瑤瑤、對她吼,阿萍回應道:“有很多小姨小舅舅(瑤瑤粉絲的代稱)喜歡她……我就不能管她了嗎?我不能以我的方式繼續教育下去,就一定得把她的性格慣壞?”
被問急了,她說:“我發現,在這裏罵我的、講我的,都是沒有燈牌,然後也沒有關注妹崽。”
2月份的部分視頻裏,透露了阿萍的育兒細節。
2月9日,阿萍說,孩子不愛睡覺,隻能半強迫地讓她睡:“她現在不是小時候,喝奶奶就睡覺,她不喝奶奶,我怎麽哄她睡覺,拿手機給她看嘛?陪她講話她也睡不著,她一直能講。”
2月12日,阿萍一邊與網友聊天,一邊喊瑤瑤刷牙。瑤瑤說昨天刷過了,她加重語氣,瑤瑤還是不肯,說自己鼻子痛,阿萍隻好“讓步”:“你用水漱一下口。”
她還解釋過,瑤瑤有時和小朋友互相打,也需要矯正:“小光頭(瑤瑤玩伴)都被她打了幾次了。”
麵對故意讓親戚小孩絆倒女兒的爭議,阿萍先在微博辯解“小朋友摔摔打打才能長得更皮實”,隨後答複媒體:“是我錯,以後不會這樣。”
阿萍像是一人分飾兩角,一個是瑤瑤的母親,極力保護女兒,放任她的天性;另一個是瑤瑤的經紀人,也嚐試迎合粉絲和大眾。直到風波發生,這兩個角色之間的矛盾才真正浮現出來。
平日在外頭,讓不讓陌生人拍攝瑤瑤,有時候阿萍的態度也遊移不定。
承辦瑤瑤生日宴的酒店人員回憶,拍一張瑤瑤的圖發朋友圈,阿萍會不高興。一些玉屏當地的商戶發過瑤瑤在店裏玩的畫麵,記者以同行身份谘詢,有店主坦言“偷偷拍的,她媽媽不太願意”,也有餐飲店老板回憶,剛到店裏,服務員想和瑤瑤合影,她父母會出言阻止,但菜上齊了,小孩吃得開心,店方提出想拍一些,他們也能接受。
瑤瑤的粉絲李誌宇近幾年都在追看阿萍母女的直播。據他回憶,阿萍之前有一次被粉絲追著批評,他們旅遊時被人跟拍,她不願意讓瑤瑤被拍,解釋“孩子會累”;批評她的粉絲說她重視利益,不想瑤瑤被拍到不夠好的圖。
李誌宇從一些表情包注意到瑤瑤,開始看她的視頻號,繼而下載抖音,因為內容更全。他回憶,有些在公屏上留言的人好像在現實裏與瑤瑤一家熟識,阿萍也會聊家族內部的事,例如有長輩生病了,要她多出錢,她說:“我反正憑良心。”粉絲便紛紛留言安慰她。
李誌宇描述那種氣氛: “互聯網把一些信息(傳播)的間隔縮小了。”他說,直播間像一個更大的小鎮,一些細節會被放大。
李誌宇更喜歡瑤瑤兩年前的視頻,感到近一年的不那麽“自然”。比如有個視頻是瑤瑤吃大餅,餅的中心是挖空的,套在她的頭上——李誌宇認為,開頭瑤瑤眼神飄了一下,是在找鏡頭。
“絆倒”事件發生之後,更多人細致地分析瑤瑤的“成名作”,比如,有一個作品是,瑤瑤曾睜大眼睛,對鏡頭說:“我假假摔倒你開心沒?”阿萍說,如果瑤瑤自己爬起來,媽媽會笑,要是摔出了傷,是會心痛的。
在奶奶的回憶裏隻是拍著玩、突然爆火的“假裝洗澡”,這條視頻至今在“瑤一瑤小肉包”的主頁置頂——鏡頭下,兩歲的瑤瑤衣褲濕透,渾身哆嗦著,鏡頭外的阿萍大笑著說:“你自己跑去洗澡?(看)你都冷成什麽樣了。”鏡頭一轉,瑤瑤穿著衣服坐在浴盆裏,用小手抹臉蛋。
一名參與抨擊這則視頻的網友對記者說,自己也有女兒,將心比心地說:“大冷天的,孩子自己泡了冷水澡,媽媽(卻)先把視頻錄完。孩子都在發抖。”
另一名網友則在采訪中談及,“瑤一瑤”已經是兒童博主中的頭部網紅,她的家庭不缺錢也不缺資源,應該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大家卻沒有看到這些。
而多名在評論中“催更”的粉絲均在受訪時提到,兒童不會假裝,如果她的生活環境壓抑,怎麽可能在一些網絡流傳的“偶遇”視頻裏也表現得很活潑?她怎麽會像她母親抱怨的那樣,去山上和其他小朋友瘋玩?
風波中,瑤瑤已於今年春季開學時進入幼兒園。阿萍此前回應網友質疑時稱,瑤瑤去年11月剛滿4歲,上幼兒園晚半年,是因為想上當地最好的幼兒園,但搖號沒搖上。
“不好受了就哭,這是成年人的世界裏稀缺的”
一些網友看上去和瑤瑤一家很熟。一個網名叫“拿棒棒來啦”(注:這是瑤瑤的口頭禪)的網友賬號裏有一千多個視頻,幾乎都關於瑤瑤,其中數十個視頻的評論欄裏,有和瑤瑤外公賬號的互動。
他說,自己從瑤瑤幾個月大就開始關注了,他不願意接受電話采訪:“怕說錯話。”
但他還是想擺證據,說明網友在過度解讀,比如,“黑粉”說瑤瑤在2025年的拜年視頻中被凍得雙手通紅,他說:“其實瑤瑤從小臉、手都比較紅。”他發來一些早先的視頻截圖和表情包。
“這個孩子很治愈。”這名網友用文字回複,“反正她做什麽都特別好玩。”他說,瑤瑤從小就喜歡哭,但是老粉都知道,她哭一會兒就好。
采訪中,不同的粉絲都在表示對瑤瑤個性的青睞,他們也把不同的碎片拚湊起來,說她“有反骨”。一名網友向記者回憶,瑤瑤從前被媽媽喊要聽話,她用手捂緊耳朵,顯出反感。
李誌宇說,瑤瑤從一兩歲起,一不高興就把兩手插在腰上,是“挺有個性的孩子”。
摔倒風波之後,有網友發帖說“今天刪除了所有瑤瑤哭泣的表情包”。
可是,在粉絲眼裏,如果視頻是真實的,哭也是一種性情流露。李誌宇笑說,可能是一種追星的心態吧,看到她哭也覺得可愛,以前他也不懂怎麽有人迷戀明星,現在明白了。
另一名粉絲範寧則對記者說,瑤瑤不用看劇本、沒有束縛,她隻是不好受了就哭。這是成年人的世界裏稀缺的。
瑤瑤近一兩年在鏡頭之下表現得調皮。範寧回憶,她在短視頻裏摔碎過一個碗,有一回,還拿石頭扔了別的小朋友一下;範寧覺得,三四歲的孩子並沒有缺點一說,最多隻能算“做錯事”。而阿萍已經在視頻裏教育過她,不能拿石頭扔別人。
但在另一些粉絲的回憶裏,瑤瑤似乎從來沒有“做錯事”:“她打別的小朋友,肯定是因為別人先打的她……像之前有一次她被弟弟打了一巴掌,她都沒有還手。”
李誌宇覺得,阿萍要當瑤瑤的“經紀人”,就要對外展示最討人喜歡的部分,而當母親,既要寬容她,又要管教她。他覺得,阿萍和她丈夫一定也很為難。就拿出去旅遊的哪些圖像能放出來、哪些不能這一點來說,如果是一個母親,任何孩子的形象都會覺得可愛,而如果拿專業眼光去看,得去想修飾、p圖。
李誌宇說,發生了風波之後,自己給阿萍留了言,他想對她說,作為子女,無論是童年的好鏡頭、壞鏡頭,如果父母能記錄下來,以後去看都會感到很有意義。但如果是作為經紀人、拍來作為商用,可能心態會更複雜。
至於收大量禮物、邀請忠實粉絲辦生日宴,會不會造成溺愛?李誌宇思忖了一下,說以前沒有想過這些。他維護道:“難道掙了錢,出於一些顧慮不給她辦宴會,就是愛她?“
他認為,孩子小時候多見識一些,了解社會上的人各式各樣,能培養認知的“彈性”。
他又想起從前有一個鬥魚遊戲主播小智,在家鄉葫蘆島辦生日宴“回饋粉絲”,去的人數遠高於預計,現場據說有些混亂。他想,瑤瑤一家以粉絲等級為門檻篩選嘉賓,可能隻是為了孩子的安全。
範寧認為,這還是阿萍的責任。“最大的是父母以身作則。”她說,平時不要去過過於高消費的生活,不過“我看視頻,‘瑤總’沒有攀比心理,a萍把她引導得很好”。
一種“準親屬關係”
前述編導表示,據她所見,瑤瑤拍商業廣告,有MCN公司牽線,有拍攝團隊,但粉絲認為多數視頻隻有阿萍一個人剪輯。範寧說,自己從瑤瑤幾個月就開始關注她:“最初的視頻都很簡陋,後來視頻(流量)有一點起色,a萍現學的視頻剪輯。”
在直播中,為自己進行辯護時,阿萍強調自己“總在拍”,在忠實地記錄,“幾分鍾的視頻是從九十分鍾的素材裏剪出來的”:“我是想讓好玩地發生就能讓它發生嗎?”
而在縣城裏,提起這家人,許多人最先想起的是:“那一戶開豪車的。”不止一個人對記者說,“他們家可能掙了一個億”——這當然沒什麽根據。他們偶爾在街頭巷尾遇到父母陪著的瑤瑤,不太會像外地粉絲那麽激動,但也有人會掏出手機。瑤瑤的賬號受風波影響暫停更新之後,一些粉絲在玉屏當地人偶遇瑤瑤拍攝的畫麵下留言:“是最新的瑤總嗎?”他們急於了解小偶像的現狀。
範寧和李誌宇都表示,瑤瑤繼續成長,不會像從前那麽可愛。李誌宇說,能諒解阿萍的心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可能更難帶了。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晏青和他的合作者在一篇論文裏表示,外國學者觀察到明星與粉絲之間構成類似於朋友的“準社交關係”,在國內,這一結構已演化出一種“準親屬關係”,包括“兄弟姐妹粉”、“爸爸媽媽粉”;作為“準親屬”,粉絲在社交媒體上為偶像承擔更大責任,並對偶像的發展有一定程度的控製權。
文章分析道,除了偶像本身很吸引人,粉絲建立這種關係的目的,還包括加入粉絲團隊、獲得一種用來社交的社會身份;以及實現自我滿足,不僅通過支持偶像,還包括“培養偶像”,來發揮自己的潛力、實現自己的抱負。
類似粉絲評論、“再創作”影響小童星、後來造成爭議的事件,還有十年前風行一時的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
2013年9月,該節目剛播出時,就麵臨節目組在遊戲環節中故意設計出“蜘蛛房”嚇哭孩子,是否在消費未成年人等爭議。但該節目有大批愛好者,自發生產出略有成人化的視頻,例如聚焦男孩女孩之間的友誼,稱為“CP”(couple,
“一對”),節目組也有意無意地迎合這類趣味,開始讓原先互不認識的成年男明星董力與小女孩“阿拉蕾”搭檔,播出女孩“長大後想嫁給董力”的話,引起輿論反感。2017年,因“存在過度消費明星子女之嫌”,該節目被叫停。
對此,晏青對記者分析,消費未成年人不可取,但是表現在媒介內容上,大多數不好判定,模糊不清。因此,平台也無法判定所有失範視頻。因此,對那些倫理邊界不清、不好判定但可能存在“消費未成年人”風險的內容,平台可以通過“內容發布警示彈窗”的方式,提醒創作者對未成年人形象進行謹慎使用和處理。
李誌宇說,粉絲和瑤瑤之間的關係,像一種“隔代親”,像那種想寵孩子、和孩子玩,就教養方式和小輩起衝突的老年人。他自己曾開玩笑,在抖音上給一個律師留言:“怎麽與一個陌生人爭奪孩子的撫養權?”
他對記者“反省”道:“我想要撫養瑤瑤,是為了樂趣,是一種自私的想法。“
實際上,他認為,她是阿萍懷胎生下的孩子,粉絲不應該就瑤瑤該怎麽長大、接受什麽教育提點很多,要尊重他人的方式和選擇。
李誌宇說,看瑤瑤在農村捉羊逗狗玩耍,對自己也是一種補償。李誌宇在大城市長大,“我的童年如果也是那樣,該有多好”,而平時工作壓力大,看瑤瑤在手機屏裏哭啊笑啊,有時隻是尋求一些短暫的快樂,逃避一會兒對自己人生規劃的憂慮:“現在自己生養一個孩子多麽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