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特約撰文丨Lina
編輯丨葉錦言
出品丨深網·騰訊新聞小滿工作室
彭博社2月14日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台積電正在考慮是否應特朗普政府官員要求,收購英特爾在美國工廠的控股權。
據兩位了解討論情況的人士稱,去年年底,英特爾董事會主動接觸台積電,試探其對某種合作關係的興趣。今年1月,台積電董事長魏哲家分別與特朗普提名的商務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以及英特爾董事會獨立主席弗蘭克·葉裏( Frank Yeary) 會麵,探討合作的可行性。盧特尼克將其視為新工作中最重要的挑戰之一。
《紐約時報》稱,目前尚不清楚台積電將接管英特爾多少製造業務,以及會投入多少資金。另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稱,英特爾可能分拆,分別由台積電及美國博通公司接手。相關公司正就潛在收購案進行評估。
去年12月2日,英特爾CEO Pat Gelsinger(帕特·基辛格)突然宣布退休,並從董事會辭職。僅僅在不到4年前,這位英特爾史上第一任CTO、三十年老將的回歸,曾經讓市場一度對英特爾寄予厚望。
2021年第一季度,在Pat Gelsinger宣布回歸與2020財報超預期的雙重熱度之下,英特爾股價一路飆升,市值重回2500億美元,一舉衝到了10年間最高點。

(英特爾近10年間股價變化,圖源:雪球)
而就在4年後,隨著Pat Gelsinger的離去,英特爾的股價在短暫上漲後,一路迅速下滑。截止至12月4日,英特爾市值已經跌至969億美元,來到了10年間最低點。
曾經的英特爾是技術、引領、創新、顛覆的代名詞,由其創始人提出的“摩爾定律”奠定了過去半個世紀以來全球科技產業發展的脈絡。尤其是在格魯夫時代,英特爾經曆過那場慘烈的戰略轉型,毅然放棄存儲器市場,從此稱霸全球個人電腦市場二十年,幾乎未曾見一敵手。
而如今,這位57歲的芯片巨人,在一而再再而三地錯過了時代轉型的窗口後,終於顯露出蒼老的頹勢。
根據美國路透社最新報道,目前,英特爾正在尋找新任CEO,已接洽人選包括Marvell的CEO Matt Murphy、英特爾前董事會成員陳立武(Lip-Bu Tan)。路透社稱,今年8月,陳立武曾因在公司代工業務發展方向上與英特爾高層存在分歧,主動辭去其董事會職務。
英特爾正式CEO的位置,至今仍在空缺中。
八任CEO,一代矽穀神話
Pat Gelsinger的離開無疑是突然的。
據英特爾公告稱,目前公司董事會正在尋找新任CEO。在人選確認之前,由公司執行副總裁兼CFO David Zinsner和公司執行副總裁兼客戶端計算事業部總經理Michelle(MJ)Johnston Holthaus擔任臨時聯席CEO。
David Zinsner於2022年1月從美光科技加入英特爾,擁有超過25年財務和運營經驗;Michelle(MJ)Johnston Holthaus則在近30年前加入英特爾,擔任過首席營收官、銷售和營銷事業部總經理等多個管理職務。
事實上,這不是英特爾曆史上第一次“臨陣換帥”。
2018年,英特爾突然宣布,時任CEO Brian Krzanich由於曾與一名英特爾員工存在情人關係,違反了公司“禁止親密接觸政策”而辭職,由公司CFO Robert Swan擔任臨時CEO。
半年後,Robert Swan被任命為正式CEO——他就是Pat Gelsinger的前任。


英特爾由集成電路之父與摩爾定律之父於1968年共同創辦,在很長一段時間裏,它都是美國矽穀的“神話”,全球芯片半導體領域的領軍玩家。
尤其在PC時代,通過和微軟結成“Wintel”聯盟,英特爾幾乎統治了矽穀近20年,其霸主地位多年來無人可撼動。
然而,Pat在2021年上任之時,英特爾——這位曾經稱霸全球芯片界數十年的藍色巨人——已在泥潭中深陷多年。
Pat Gelsinger是英特爾一代傳奇CEO Andy Grove(安迪·格魯夫)時代的人,這位以“偏執狂”聞名的CEO曾在上世紀80年代帶領英特爾打下過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彼時英特爾同樣在存儲器市場節節敗退,Andy Grove大膽引領了英特爾從存儲器到PC芯片市場的戰略轉型,一舉奠定了英特爾此後近20年的霸主地位。

(Andy Grove著作《隻有偏執狂才能生存》)
市場對Pat Gelsinger無疑曾寄予過同樣厚望。
自21世紀以來,英特爾陸續錯失智能手機市場、10nm製程工藝頻頻受挫、PC業務強敵崛起、數據中心遭GPU“圍剿”,近年來業績與股價更是隨著PC市場的飽和而節節敗退。
2021年初,在官宣Pat Gelsinger將正式回歸領導英特爾後,市場曾經很給麵子地開盤飆升11%,一掃此前接連數月的陰霾。
市場無比懷念Pat Gelsinger所代表的,那個英特爾叱吒風雲、引領技術革命的時代,人們希望他創下格魯夫式的奇跡,帶領英特爾這位巨人再度轉型。
群雄環繞下英特爾的自救
Pat Gelsinger自上任之初,便立即著手開啟英特爾的自救。
2021年3月,Pat首次麵向全球公開演講,公布了一係列全新戰略決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IDM 2.0計劃。
一直以來,英特爾使用的都是傳統芯片廠商的IDM模式,即芯片設計廠商同時生產芯片。
與之相對應的是Fabless模式,即芯片公司隻負責設計部分,由台積電等代工廠負責芯片生產。

(半導體產業IDM、Fabless、Foundry代工廠模式對比,圖源:台積電)
半個世紀以前,以英特爾為首的芯片廠商統一采用的都是IDM模式;然而,隨著半導體製造工藝日益複雜,芯片生產研發成本激增,幾乎所有芯片巨頭都陸續拋棄IDM,轉而選擇更輕量化的Fabless模式。台積電正是乘此東風崛起,成為一代芯片代工廠霸主。
作為芯片生產技術的引領者,英特爾在芯片製造領域曾經始終保持領先台積電3年以上的技術水平。
然而,自2014年推出14nm芯片之後,英特爾便陷入了10nm研發的“泥潭”,10nm芯片久久未能麵世,其領先優勢也不斷被台積電所超越。
IDM模式使得英特爾一直處於“雙線作戰”模式,在芯片設計領域需要麵對AMD、英偉達等競爭對手;在芯片製造領域則困於跟台積電的鏖戰中。兩條戰線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因此,Pat的IDM 2.0計劃正是要將英特爾從這一泥潭中解放出來。
IDM 2.0計劃內容包括:
1、“引進來”,引入第三方代工廠,擴大英特爾與芯片製造廠的合作;彼時,英特爾7nm仍未能成功推出,而台積電的5nm技術已在2020年投入量產;
2、“走出去”,推出IFS英特爾代工服務,為外部客戶提供芯片代工及封裝服務;2021年正值疫情期間,全球芯片產能高度緊缺;
3、在全球投資數百億美元,建設多個芯片製造廠,在美國及全球多地擴張產能;英特爾是美國2022年《CHIPS Act 芯片法案》的主要推動者與最大受益者之一,該法案計劃投入超過390億美元,鼓勵芯片公司在美國組建芯片工廠,重建美國在芯片行業的領先地位。
通過《CHIPS Act 芯片法案》,英特爾得到了美國政府85億美元的補助與11億美元的低息貸款,條件是未來五年要在美國投入1000億美元擴張產能,創造1萬個製造業工作崗位和2萬個建築業崗位。
同年7月,英特爾宣布拋棄nm製程的命名方法,將10nm之後的工藝節點命名為Intel 7、Intel 4、Intel 3與Intel 20A,但這一節點命名法並未在業內形成新共識。

(英特爾新製程節點命名,圖源:英特爾)
2022年,英特爾以54億美元的價格收購了全球第九大芯片代工廠高塔半導體,並首次開放x86架構的軟核和硬核授權——在此之前,x86架構一直是英特爾在PC領域稱王的核心武器,堪稱立身之本。
2023年,英特爾更是宣布進一步在波蘭、德國、以色列投資500億美元興建工廠,在全球範圍內擴大產能。
時過境遷再回顧,IDM 2.0計劃放在2021年全球芯片產能高度緊缺的背景下是成立的,但它並不能解決英特爾在PC、服務器、AI領域的產品力問題。
在此期間,英特爾的老對手們迅速瓜分著英特爾的市場份額。
CPU賽道:“萬年小弟”AMD的逆襲
AMD與英特爾的成立時間僅僅相差一年,卻在市場中長期處於“千年老二”地位,其早年間從技術研發到市場份額都遭到英特爾的“碾壓”,甚至一度瀕臨破產。
然而,2022年,AMD這位英特爾多年的“小弟”一舉翻身,以1995億美元的市值首次超越英特爾,成為CPU領域的全球第一。2024年12月,AMD市值超過2300億美元,是同期英特爾的兩倍有多。
AMD的轉型之路比英特爾要早得多。
2009年,AMD將芯片製造業務賣出,從IDM轉型為Fabless工廠,使得AMD不必受製於自家芯片製造工藝水平的限製,能夠自由選用三星、台積電等更頂尖的芯片供應商。
此後,AMD更是在傳奇女CEO蘇姿豐(Lisa Su)的帶領下,憑借Zen架構連續創下多代芯片產品的成功,在PC、數據中心、高性能計算CPU等市場狂飆突進,一舉扭轉了AMD多年來應對英特爾的頹勢。
2019年,AMD搶先英特爾推全球首款7nm數據中心CPU,比英特爾同期的10nm足足早了一個代際。
根據Mercury Research的數據,2024年第三季度,AMD數據中心CPU業務收入同比增長20.7%,快速蠶食著英特爾的市場份額。

(AMD與英特爾數據中心CPU業務收入變化,圖源:Mercury Research)
GPU/AI賽道:“狂飆”霸主英偉達
英偉達成立於1993年,比英特爾足足晚了25年,在巨頭林立的矽穀,屬於晚輩中的晚輩。
早年間,在CPU稱王的時代,英偉達專攻的GPU(顯卡)還是英特爾所瞧不上的“邊角料”賽道。1998年以來,英特爾憑借x86架構在PC市場上處於壟斷地位,GPU長期被英特爾視為CPU計算的附屬品。
彼時英特爾的CEO Craig Barrett曾經斷言:高端顯卡隻是遊戲發燒友的玩具,GPU不會成為未來計算的核心。
從當時來看,英特爾的這一判斷並非全無道理,在接下來十數年間,英特爾始終穩坐全球芯片一哥的霸主地位,而英偉達卻在GPU市場頻頻受挫,一度幾乎無法翻身。
然而,自2012年起,英偉達CEO黃仁勳重磅押寶了6年的人工智能賽道迎來爆發,GPU一躍成為AI深度學習的最佳方案,英偉達也乘著這股東風迅速擴張。

(英偉達GPU架構算力峰值快速飆升,單位:TFLOPS)
英特爾的創始人戈登·摩爾是著名的“摩爾定律”提出人,他指出,處理器性能每18-24個月將翻上一倍——這一定律幾乎主導了過去半個世紀全球科技產業的蓬勃發展。
然而,在英特爾屢屢折戟10nm之際,英偉達卻接過了摩爾定律的大旗,以每18-24個月一代AI芯片新品的速度快速擴張著。
尤其是自2016年起,英偉達在芯片架構設計上不斷取得突破,A100、H100等型號的GPU幾乎成了人工智能市場的硬通貨,甚至有美國初創企業靠抵押英偉達H100芯片融資23億美元。
軟件生態方麵,英偉達GPU+英偉達CUDA的配合更是成為了人工智能時代的“Wintel”聯盟,將AI開發者們牢牢鎖在了英偉達生態圈內。
在此期間,英特爾卻始終未能成功拿出哪怕一款足以和英偉達GPU正麵對抗的產品,隻能眼睜睜地看著AI市場被對手鯨吞蠶食。
2016年,英偉達的股價從16美元飆升至60美元,一年內上漲幅度超過3倍,登頂標普500成分股漲幅榜首;此後的5年間,其股價更是實現了20倍的爆炸式增長。2020年,英偉達以2500億美元的市值超過英特爾,登頂全球芯片霸主寶座。
2024年11月,英偉達市值更是飆升1400%至3.6萬億美元,成為全球市值第一企業,將蘋果、微軟等老牌巨頭甩在身後。
今年8月,英特爾宣布將裁員15%以上,總人數近 1.5 萬人;9月,多家海外媒體報道稱,高通、Arm都與英特爾接洽,討論收購事宜。
遲遲未能開拓第二曲線
芯片行業的競爭,一直以慘烈、迅猛著稱。
在摩爾定律的鞭策下,所有參與玩家都必須瘋狂向前奔跑,一旦在某一代工藝/產品上落後於人,想要逆風翻盤,就將付出極為慘痛的代價。
自2020年以來,全球半導體產業又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周期。當年,全球範圍內密集宣布了6起超大型半導體並購案,包括SK海力士收購英特爾NAND閃存業務、Marvell收購Inphi、英偉達收購ARM(終止)、ADI收購Maxim、AMD收購賽靈思、環球晶圓收購德國Siltronic(終止),金額總計高達1194.1億美元。
而在芯片製造代工廠方麵,馬太效應則更加明顯。
自從中國台灣第二大芯片代工廠聯電、全球第二大芯片代工廠美國格芯於2018年相繼放棄7nm研發後,7nm、5nm、3nm等芯片先進工藝賽道上隻剩下台積電、三星、英特爾這三大玩家。
根據財報顯示,2023年全年,英特爾研發費用支出超過165億美元,這一數字超過了英偉達(73億美元)和台積電(約55億美元)的總和。
多年以來,英特爾一直是全球研發投入最高的半導體企業。
打一個不甚恰當的比喻,在英特爾鼎盛時期,它的行業地位幾乎相當於今天的OpenAI+蘋果+英偉達。
從一代霸主到日薄西山,英特爾的沒落,既有內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
從內部來看,傳統的IDM模式資金投入重、研發成本高,英特爾自2014年起10nm工藝遲遲未能推進,7nm工藝更是長期落後於三星、台積電,使得產品競爭力持續下滑。
從外部來看,隨著個人電腦市場在全球範圍內逐漸飽和,英特爾的拳頭業務CPU在多年前就已觸及業績天花板。
為了開拓第二曲線,多年來,英特爾豪擲了數百億美金,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多場“買買買”的並購活動。
2015年,英特爾以167.5億美元的價格收購Altera,自此開拓了FPGA市場版圖,進一步切入雲計算市場。
2017年,英特爾153 億美元收購了以色列芯片企業Mobileye,重金布局自動駕駛賽道,創下了以色列科技公司有史以來最大的收購記錄。
2019年,英特爾又投入20億美元,收購了成立僅3年的以色列AI芯片初創企業Habana Labs,重金投入AI芯片。
然而,這些高額的投入並未給英特爾帶來預期的高額回報,更未能成長為公司的第二曲線。與之相對應的是英特爾在智能手機這一賽道的屢屢誤判。
2005年,英特爾曾因蘋果報價過低而拒絕為喬布斯開發iPhone手機芯片,以至於此後英特爾時任CEO Paul Otellini懊悔地回憶道,“誰能想到他搞的這款手機銷量會是預期的100倍呢?”
而在4G/5G通訊市場,自iPhone 7以來,英特爾手機基帶芯片業務又因“信號門”事件頻發而屢遭詬病,最終以10億美元的價格將這一業務賣身於蘋果。
即便在眾多第二曲線賽道投入了大量資源,但最終,扛起英特爾營收大頭的依舊是PC+數據中心CPU這兩大拳頭業務——也是AMD、英偉達正麵衝撞的戰場。
數據中心業務自不必提,隨著雲計算、人工智能產業的爆發,數據中心業務成了芯片市場人人看好的大塊肥肉,除了英特爾、英偉達、AMD等老牌玩家外,大量初創企業也瞄準了這一賽道,國內甚至曾一度掀起“百芯大戰”的熱潮。
然而,雪上加霜的是,在PC市場,英特爾多年的合作夥伴蘋果也在2020年“反水”,拋棄英特爾,推出Arm架構自研電腦芯片M係列,重創英特爾PC業務大本營。
與此同時,手機芯片霸主高通也悄無聲息地摸到了英特爾家門口,除了不斷切入汽車、XR、物聯網芯片市場外,還打起了PC的主意。
從2017年起,高通就不斷通過“驍龍cx”係列芯片切入PC市場,其在2023年更是發布了號稱專為AIPC產品設計的全新處理器係列“驍龍X”,高調擁抱AI時代,進軍PC市場。
而英偉達似乎要為這場混戰再添一把柴火。中國台灣媒體報道稱,根據供應鏈消息,英偉達預計將在2025年推出基於Arm架構的消費級CPU,正式進軍PC市場。
若消息屬實,2025年,英特爾的處境將更加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