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討論國運時,很多人容易被宏大敘事所吸引,比如“民族複興”、“科技騰飛”、“世界強國”等等。
就像最近,不僅是DeepSeek,就連電影哪吒也成了國運。
然而,一個國家真正的國運,不是體現在口號的響亮、GDP的增長速度,甚至不是某些行業的輝煌,而是在於老百姓的收入能否持續增長,生活是否真正改善。
如果國民的錢包空癟,生活壓力巨大,那麽所謂的“國運昌盛”也隻是紙麵上的繁榮。
從近現代世界曆史來看,真正實現國強民富的國家,都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讓民眾的收入同步提升,而不是僅僅依靠一部分人的財富堆砌繁榮。
美國自20世紀初成為世界強國,其國運的騰飛並非僅靠工業擴張,而是與民眾收入的提升密不可分。
很多人判斷國力強大都隻喜歡關注國家力量的層麵,比如都說美國是二戰的受益者,但他們隻看到宏觀,卻沒看到美國人的生活改善。在二戰後,美國很快建立了以高工資、高消費、高福利為特征的經濟模式。

1950年至1973年,美國經濟增長率約為4%,同時,普通工人的實際工資也實現了接近翻倍的增長。美國中產階級的崛起使得大量普通家庭擁有了自己的住房、汽車和高等教育機會,這種財富分配模式不僅讓社會更穩定,也為消費市場提供了強勁動力,進一步促進了經濟繁榮。
相反,蘇聯人就比美國人生活水平差很多,這也是蘇聯發展後繼無力的重要原因。在紙麵上,蘇聯GDP長期僅次於美國,但民眾富裕程度相距甚遠。
然而,近二十年來,美國的收入增長開始停滯,中產階級被擠壓,貧富差距擴大,導致社會問題頻發。這說明,國運的持續強盛,必須建立在老百姓收入持續提升的基礎上,否則經濟失衡最終會影響國家的整體發展。
德國一直被認為是製造業強國,但事實上,其經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高質量的勞動保護和穩定的工資增長。
德國政府通過與工會、企業合作,確保工人的工資能夠隨著經濟發展而提高。例如,德國的《共同決定法》要求大企業的員工必須參與公司治理,保障勞動者在企業決策中的話語權。
此外,德國的技工教育體係保證了普通工人擁有較高的技能水平,從而能獲得較高的收入。
根據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德國的實際工資從2000年到2020年增長了近20%。這意味著,雖然德國經曆了經濟危機和全球化挑戰,但普通勞動者的購買力仍然在提升。

日本就更是東亞國家讓民眾收入提高的典範。
日本在戰後經濟騰飛,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其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讓普通人的收入快速增長。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日本經濟增長的同時,工人的工資每年平均增長約8%-10%。
這主要是因為,日本推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也就是說,日本政府用國家級的戰略,去“強行拔高”日本人的平均收入,避免日本成為一個隻為全世界生產產品,自己國民卻很窮的國家。
普通工人的收入穩定增長提升了整體消費水平,充足的家庭財富也讓日本在泡沫經濟破裂後一直保持了發達國家地位不變。
相反,收入陷入停滯的國家,國運必然受損。
巴西和墨西哥都是例子。20世紀60年代至80年代,這兩個國家都曾經曆高速經濟增長,但由於貧富差距擴大,普通人收入增長緩慢,社會矛盾加劇,最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從下圖可以看出,巴西觸目驚心的貧富差距:

今天,這兩個國家雖然仍然是新興經濟體,但經濟活力遠不如當年。
另外,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經濟一度複蘇,但普通人的實際收入增長緩慢。尤其是在近幾年,受製於國際製裁和能源經濟的波動,俄羅斯人民的生活水平未能顯著提升,這也影響了國家整體的發展前景。
那麽,一個國家應該如何確保國運真正強盛?核心在於政策的製定是否真正惠及大多數人,而不是僅僅讓少數擁有權力、接近權力的精英受益。
具體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首先是提高工資水平。經濟增長不能隻靠資本積累,而要讓勞動者分享紅利。政府可以通過最低工資標準、勞動法保護等方式,確保普通人的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
再就是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國企央企固然重要,但真正能夠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的是中小企業。政府應通過稅收優惠、融資支持等方式,鼓勵中小企業發展,讓更多普通人受益。
其實還有一點很少被提及,就是要強化教育和職業培訓。
我們觀察可以發現,發達國家的普通人,賺錢能力與素質普遍高於發展中國家民眾。這是因為他們發達的教育和職業培訓體係。現代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在於人的素質,政府需要投入資源提升國民的技能水平,讓普通人自身具備更高的收入能力。

政府還需要幫助民眾降低生活成本。如果老百姓的工資增長了,但醫療、教育、住房成本飛漲,實際收入仍然沒有提高。因此,政府需要加強對公共服務的投入,降低基本生活開支。
最後,還要提高社會福利。合理的社會保障體係可以減少居民的生活不確定性,提高消費信心,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真正的國運,不是GDP數字的增長,不是某些行業的耀眼表現,而是普通人的錢包是否越來越變鼓,生活是否變好。
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隻是國家力量的勝利,而不是普通勞動者的各方麵權益增加,那麽曆史證明這種增長一定是不可持續的,國運也難以真正昌盛。
相反,一個能夠讓大多數人富起來的國家,才是最值得尊敬的國家、能持續強大的國家。
所以,真正的國運不是掌聲和口號,更不是用一部電影強行打雞血,而是老百姓真實感受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