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組“退役消防員醉酒不省人事,聽到警鈴蹦起往外衝”在社交平台引發熱議,因為有部分自媒體和網友質疑,相關視頻是不是擺拍的。
之後,有短視頻平台負責人公布核查結果表示,9條視頻中隻有1條是真實的,其餘8條都係擺拍,有3條在發布時標注了“虛構演繹”,另外5條沒有標注,平台已經對擺拍視頻進行了下架。
9段視頻中,隻有最後1段未發現有擺拍嫌疑,其餘都是擺拍
對於這一結果,很多網友認為仍有改進空間:一是平台核查的效率低了一些,如果沒有爆料,擺拍視頻仍在傳播;二是本次核查屬於“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從根本上對擺拍短視頻設立禁止發布和傳播門檻。可平台方認為,核查需要一定時間,而且擺拍視頻的擴散與部分媒體、網民未經核查就轉發也有關係,所以呼籲媒體、公眾一同參與核查。
雙方觀點交鋒一度衝上熱搜,由此帶出一個新話題:“正能量”能擺拍嗎?
不難發現,社交平台的“正能量”短視頻還有不少,主角除了消防員、軍人外,還有外賣員、快遞員、保潔員等一線工作者;除了恪盡職守的主題,還有助人為樂、危急時刻挺身而出等情節。很多媒體和網友也是抱著傳播正能量的態度來點讚轉發。
但是,這些都不足以構成造假和傳假的理由。正能量之所以觸動人心,在於其源自生活的真實與質樸。逆行於火海的消防員、救人於危難的快遞小哥等事跡,沒有劇本、未經彩排,都是因為源自本心、發自本能而直擊靈魂,傳遞了真善美的力量。可一旦擺拍介入,即便是套用真實的情景,也是用精心構建的假象,是對公眾情感的褻瀆。觀眾滿懷熱忱而來,卻發現是一場被操縱的騙局,信任瞬間崩塌。長此以往,不僅讓真正需要關注與幫助的正能量事跡被埋沒,更會冷卻社會熱心腸,讓人們麵對善舉、麵對求助時,多了幾分猜忌,少了幾分果敢。
其實,擺拍“正能量”與此前已經被多方打擊的“賣慘帶貨”沒有本質不同——其根本都是造假者設置正麵人設並利用人們的善意博眼球、拉流量,從而實現商業利益。眼下類似“退役消防員醉酒不省人事,聽到警鈴蹦起往外衝”的短視頻層出不窮,很多發布者和轉發者的目的也是為了謀取更多的關注度。
所以,發布相關視頻的平台不能等公眾或第三方介入才對擺拍視頻進行核查,而是要從源頭製止擺拍視頻的擴散,哪怕相關視頻傳播的是“正能量”。
當前,平台在擺拍正能量視頻審查方麵明顯存在效率不高的問題。大部分平台實行的核查製度都是“信息有熱度了再審查”或“收到舉報後再審查”的“事後核查”機製,有的平台甚至因為視頻的主題是正能量,導致“收到舉報也不審查”。以上種種,為擺拍視頻的傳播提供了極大的空間。
在信息快速傳播時代,平台的“事後核查”不僅無法滿足用戶對真實信息的需求,也難以有效應對擺拍視頻帶來的負麵影響。很多擺拍視頻可能在被查證和下架前,已經廣泛傳播,造成了不良影響。
所以,很有必要將“事後核查”變為“事前核查”;或者更直接一點,對那些未經核查的內容,不予推薦。平台的推薦算法應該把內容審查結果作為重要依據,對於未經審查或審查不通過的擺拍視頻,堅決不予推薦流量,避免它們在平台上傳播。隻有確保推薦的內容真實、合規,才有利於營造健康的內容生態。
值得一提的是,技術發展完全有能力讓更多的擺拍視頻無處可藏——
利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可以對視頻中的場景、人物行為、情節邏輯等進行分析,自動檢測虛假情節和異常剪輯;
建立視頻內容數據庫,可以對已核實的擺拍視頻和真實視頻進行分類存儲和標注,再利用AI對比分析,提高對類似內容的識別準確率,避免擺拍視頻“新瓶裝舊酒”;
運用區塊鏈技術,對視頻的創作、發布等環節進行溯源,確保視頻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從源頭遏製擺拍視頻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