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大多數共和黨人都在“反華言論”賽道競相表演的時候,特朗普在第二任期前的競選中卻在中國議題上口風謹慎。結合上台後的一係列表現,哈佛大學肯尼迪學院教授、政治學者格雷艾姆·艾利森推認為朗普並非“正統對華鷹派”,並對特朗普任內可能的對華關係進展表示謹慎樂觀。
本文翻譯自《華盛頓郵報》,僅供參考,不代表網站立場。
【文/格雷厄姆·艾利森】
在2024年選舉中,1000多名候選人角逐眾議院435個席位、參議院100個席位以及總統及副總統職位。在這一年,超過80%的共和黨人對中國持負麵看法,幾乎沒有人(如果有的話)在競選中對中國發表積極言論——唯有一個明顯的例外,而他發表了以下全部言論:
“我尊敬中國”
“我非常敬佩習主席”
“習主席非常優秀。媒體一聽我誇他了不起就不樂意,但事實如此——他確實是個卓越的人物。”
“我真心希望中國越來越好。真的!”
“我愛中國。”
上述言論無一例外均出自唐納德·特朗普之口。每當涉及中國議題時,大多數其他候選人隻會照本宣科地複述顧問團隊擬定的說辭。事實上,他們的許多言論直接複刻了特朗普2016年競選時的論調——彼時他聲稱中國正在“掠奪我們的國家”“坑害我們”“竊取知識產權”,並將其稱為“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盜竊行為”。
那麽,2024年究竟發生了什麽?特朗普為何突然轉變立場?為何反複強調自己尊重中國及習主席?又為何公開表示希望中國發展順利?
我的直覺是:特朗普或許真的相信自己所說的大部分話。在對華策略——尤其是如何處理與中國關係的問題上,他的觀點很可能與當前共和黨主流及民主黨的共識截然不同。完全有可能的是,他既否定了右翼共和黨鷹派的強硬主張,也摒棄了拜登左翼政府的被動策略。事實上,他可能正在構建一套與大多數外交政策建製派大相徑庭的治國方略。
當地時間2025年2月13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備忘錄,要求相關部門確定與每個外國貿易夥伴的“對等關稅”。 視覺中國
若這一推測成立,當前關於中美關係走向的諸多討論和評論,都忽視了一個近在眼前卻被視而不見的真相。主流觀點認為,若特朗普再度執政,其對華政策不過是拜登政府路線的加強版。但如果他真的按照競選期間的表態與中國互動,那麽未來四年的中美關係不僅會與過去四年截然不同,更將與國務卿馬可·魯比奧、國家安全顧問邁克爾·沃爾茨這兩位正統對華鷹派的主張南轅北轍。
自11月5日以來的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的競選言論並非空談。勝選後,他不僅邀請習主席作為特別貴賓出席其就職典禮,更承諾將為其在國際貴賓中安排最高規格禮遇。12月7日,在巴黎聖母院重新開放儀式期間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法國總統馬克龍舉行場邊會晤後,特朗普發布推文總結會談內容,其中赫然寫道——談及烏克蘭和平前景時,他表示“中國能發揮關鍵作用”。
耐人尋味的是:特朗普寄予厚望的調解者並非聯合國、北約或教皇,而是中國。細讀近期特朗普與習主席、以及習主席與普京通話的官方通報字裏行間,我隱約感到特朗普正試圖將習主席視為合作夥伴,通過談判或施壓促成停火以結束烏克蘭戰爭。當拜登政府放任TikTok服務中斷一整天時,特朗普卻自信能與中國達成協議,保障1.7億美國用戶繼續觀看他們喜愛的視頻——這般政治賭博背後必有重大利益考量。而在本周首輪關稅行動中,特朗普對加拿大、墨西哥等鄰國征收25%關稅(後暫停實施一個月),對華關稅卻僅設定為10%。
當然,特朗普終究隻是個人,既非君王也非教父。更重要的是,他的願景與影響此案關鍵結果的幾乎所有其他因素背道而馳。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正在全球棋局的每個角落挑戰美國地位。丘吉爾指出的導致一戰的“致命暗流”,如今在中美兩國的國內政治中已清晰可見。最後用句老話:一個巴掌拍不響——中國究竟願意在多大程度上與這位美國領導人攜手,構建更具合作性而非對抗性的雙邊關係?
特朗普曾在第一任期內訪華,圖為訪華期間他參加在人民大會堂舉行的歡迎儀式。 視覺中國
但微光猶存:盡管特朗普宣布對華商品加征10%關稅,中國仍為潛在談判留出一周緩衝期,並決定暫不對占美國對華出口最大份額的農產品實施反製措施。
1969年尼克鬆就任總統、基辛格出任國家安全顧問之際,美國與新中國尚未建交。當尼克鬆派遣基辛格秘密訪華開啟曆史性破冰之旅時,包括國務卿在內的內閣要員大多被蒙在鼓裏。坦白說,要在當下聽到這種根本性戰略轉向的微弱回聲仍顯牽強。但我敢斷言:待到明年此時,中美關係的實際進展定會超出所有人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