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打造第4艘航母 衛星照:四彈射器 采核子動力](/upload/album/46/58/74/3b02a62e9155Ea3I0Cpv.webp)
衛星影像顯示,中國正在大連造船廠打造中國正在大連造船廠打造第4艘(004型)航母。 (Google Earth/The War Zone)
中國第3艘航母福建艦才在今年1月完成第6次海試,根據最新的衛星影像顯示,中國正在大連造船廠打造第4艘(004型)航母,可能會配備4個彈射器,采用核子動力,這樣的配置類似於美國“福特級”航母。
美國軍事網站《The Warzone》報道,衛星影像顯示的模塊似乎是飛行甲板的一部分,拍攝時間在2024年5月,但近期才被公布。在該模塊附近,可以看到殲-15艦載戰鬥機和Z-8海軍直升機的模型。報道稱,如果該模塊上的線條是彈射軌道,那麽這表明“004型航母可能會配備2條腰部彈射器,以及兩個弓型彈射器,比中國目前的第3艘航母福建艦多出一條腰部彈射器。”
報道稱,預計004型航母的艦載機群將包括:殲-35隱形戰鬥機、殲-15的改進型、KJ-600艦載預警機、GJ-11“利劍”隱形無人戰機與各類艦載直升機與無人機。
文章指,有報道稱004型航母將采用核子動力,這將賦予其無限續航能力,並可滿足日益增長的電力需求,如更先進的傳感器、電子作戰係統,甚至未來的定向能武器(如電磁炮或激光武器)。
中國並未超越美國 但軍事科技越趨成熟
台灣智庫、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蘇紫雲接受本台采訪時表示,衛星照片有其可信度。此外,這符合中國發展航母的趨勢,也就是從改造到自建、再到正規航母,現在是放大尺寸,而且可能采用核動力,這是中國科技發展的脈絡。“中國第4艘航母傳出具有4個彈射器,其實美軍的現役航母全都是4個彈射器,它並沒有超越美國,隻是反映出中國的軍事科技的確越來越成熟。”
中國欲成為全球強權 核動力航母為必備政策工具
“中國大陸要成為全球性強權,已經成為國際社會普遍認定的發展方向;而核動力航母武力是國際強權必備的政策工具,因此問題已經不是北京要不要建造核動力航母,而是何時啟動工程正式上馬。”中華戰略學會資深研究員張競作上述表示。
![](/upload/album/46/58/74/3b02a62e9260PEHVRpJ8.webp)
中國第三艘航空母艦‘福建號’於2024年5月7日進行了首次海試。 (Ding Ziyu/美聯社)
他分析,全球軍事觀察家與各國情報機構密切監視中國軍事艦船建造工程,完全不令人意外。但是以往許多推測都不免有所失誤,透過軍事評論者加以揭露,在情報作業上是刻意“投石問路”手法,並借此觀察造船廠是否增加施工船塢隱蔽措施與警衛安全,以便確認是否讓造船廠感受到泄密壓力,作為判斷認證的參考基礎。張競說:“不論核動力航母建造過程如何隱秘,但最後必然還是要公諸於世。而且從建造完工、測試驗收,到真正成軍,往往要曆經相當長時間,絕對很難是橫空出世,在毫無預警信息的前提下,就發展完成航母編隊作戰實力。”
中國欲挑戰美國海上霸權
台灣的政大國際事務學院名譽教授丁樹範對本台表示,中國正朝向建立藍水海軍的方向,發展更大噸位的艦艇以適應遠洋作戰需求。如果它是核動力航母,能夠長時間在海上運作,減少對燃料補給的依賴,從而提升戰略靈活性。這樣的發展恐使中國具備挑戰美國海上霸權及實施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的能力。
丁樹範說,“美中航母發展的差距正在縮小。美國因製造業能力全麵下降,導致造艦和造飛機的速度放緩。蘇聯解體後,全球化的進程造成美國製造業空洞化,加上投資回報率低,資金更難到位。”他提醒,美國用了30年將製造業外移,如今若要重建,至少需時30年,因為這涉及技術人才的培養、產業鏈重塑及投資回報率等複雜因素。無論是特朗普政府還是拜登政府,都曾試圖將製造業帶回美國,但這將是一個極為漫長且困難的過程。
美中海外基地懸殊 中國遠洋行動受限
蘇紫雲分析,美國建造航母平均需8至10年,主要受勞工權益影響。而中國建造僅需約4或5年,正在快速追趕中。中國采取逐步發展策略,先建造不同型號的原型艦,經過測試論證後,再決定是否量產。“以其傳統的海軍艦艇發展模式,例如‘053’型艦僅造少量,‘054’性能優異後量產近60艘。未來,中國航母可能以第4艘核動力航母為母型,進入大規模建造階段,以進一步縮小與美國的技術與數量差距。”
![](/upload/album/46/58/74/3b02a62e9287U31Dim1H.webp)
這張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部戰區於2024年5月24日發布的照片顯示,一艘海軍艦艇在“聯合劍-2024A”演習中航行。(AFP PHOTO /EASTERN THEATER COMMAND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蘇紫雲指出,中國在航母建造上不僅考慮從陸權走向海權強國的戰略連結與軍事需求,也有產業布局。福建艦在上海浦東江南船廠建造,山東艦與第4艘則在大連船廠,確保兩個船廠均具備建造超級航母的能力,未來可同步量產2艘。中國發展航母並非隻針對台灣,而是著眼於地緣戰略競爭。隨著陸地資源消耗,中國需要海洋資源與穩定海上運輸線。例如到2030年代仍有60%液態燃料需經馬六甲海峽,航母將支撐其海洋利益拓展。
然而,蘇紫雲指出,中國航母發展仍存在致命弱點。若美國在特朗普政府治下,如第一任期所說加快軍力建設,中美差距將會擴大。更關鍵的是,美國擁有300個海外基地,而中國僅有1個,缺乏全球支援,導致中國的航母遠洋行動受限,可能淪為“單程票”或需頻繁折返補給,限製其全球戰略投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