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從電影院看完《哪吒2》,趁著記憶深刻,說說我的感受。
總體感受,這是我第一次在西方電影院,看了一個中國人用動畫的方式,講了一個西方人也能看得懂的中國故事,而且比西方人講的好。
我在克利夫蘭周邊的ValleyView看的上午場,隻看到一個白人,其餘都是亞裔麵孔,應該是華人居多。整個房間大約可以容納60人,上座率有三到四成,基本是帶著孩子去的。
放映結束,我跟那個白人小哥聊了聊。他說昨晚網上看了《哪吒1》,相比之下,他更喜歡《哪吒2》,感覺更像是動作片,劇情緊湊,非常喜歡,和《功夫熊貓》係列不相上下。
這個小哥的感受,跟我的差不多,除了熱鬧,我覺得也看出了一些門道。
以前看《功夫熊貓》的時候,我就有種感覺,西方人用電影講的東方故事,比我們自己人講得好:一是製作精良,二是能打動人。當《功夫熊貓1》上映的時候,我記得我們的院線動畫電影都是熊出沒,麥兜之類的親子影片。
那時候我就想,什麽時候我能看到我們中國人自己也能拍出《功夫熊貓》這樣的片子?
答案是,就是今天,《哪吒2》在我眼裏,絕對不比《功夫熊貓》係列任何片子差。
首先,製作水平毋庸置疑,其實《哪吒1》製作水平就已經很高了,實話實說,《哪吒2》說不上來有多震撼,但無論是畫麵還是音效等,在電影院不遜色於任何動畫影片。
其次,真的是中國人的方式在講故事。
無論《功夫熊貓》拍的多好,可能創作團隊也不乏中國人,但能感覺到,整個影片是迎合西方觀眾口味的。對東方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在陰陽,太極,悟道,師徒這些西方人無需知識儲備就能懂的皮毛,再深了老外也看不懂,浪費精力。
《哪吒2》裏麵的很多元素,真的隻有中國人才能理解其中的奧妙。舉個例子,《哪吒2》裏麵,出現了很多方言,道長說的是四川話,流鼻涕磨藕粉的大娘應該是山東話,石磯娘娘好像冒出了一句東北話,還有個龍族小夥說的是陝北話。西方人拍片,不會費這個勁,我們中國人才能感受到其中差別
還有很多元素,也隻有中國人才能有所聯想。譬如無量仙翁弟子鹿童射擊的樣子,我想到了千手觀音,無量仙翁最後現出原形,喊出根深蒂固的時候,我馬上想到了中喬公司的籃球活動也叫根深蒂固,哈哈。哪吒是火,龍太子是水,無量仙翁用木來克製他們,然後都在一個金屬的罐子裏(罐子好像不尊重仙翁,是煉丹爐),我這麽土的人,都看出來這有點五行的意思。就算哪吒兩手插兜的造型,我感覺也在短視頻裏聽到過,好像做飯的博主特別喜歡“兩手插兜”這個詞。
當然,電影裏也有一些西方元素,譬如石磯娘娘用的魔鏡,顯然是白雪公主的梗,當無量仙翁給哪吒念完咒語,緊跟著下水,雖然是去領寶物,但對西方人來說,那個下水的動作,像極了基督教裏皈依之後馬上受洗的儀式。
如果說《功夫熊貓》是西方人為西方人講東方故事,摻雜了一些東方元素,那麽《哪吒2》就是東方人為東方人講東方故事,摻雜了一些西方元素。
第三,故事的內核,特別東方,也特別西方,是全人類共情的元素。
看西方電影多的網友都會知道,西方電影,尤其是動畫片,基本圍繞幾個核心的元素:親情,友情,愛情,勇敢,善良,偏見,做自己。如果不相信,你可以找流行動畫片來核對,都不會逃出這些主題,《功夫熊貓》,《超級奶爸》,《馴龍高手》,等等,無一例外。
我們以前的國產動畫片,往往難逃說教的痕跡,要麽流於膚淺,要麽最後要落腳於宣揚邪不壓正的主旋律。
《哪吒2》講的也是做自己,以及衝破偏見的內核故事。
《哪吒1》,其實也是講偏見。在那個片子裏,偏見更多是指對個人的偏見。我昨晚看了關於導演的介紹,導演餃子華西醫科大學學醫的學生,後來衝破偏見做電影,能想象到,他在火之前,經曆了很多不理解和冷嘲熱諷,大概哪吒的很多表象,都有導演自己的影子。
《哪吒2》中的偏見,突破了個人,涉及到了對正麵和反麵,主流和非主流,好人和壞人的偏見。
“哪裏有什麽仙魔,都是你們編出來騙人的把戲”,這也是點題台詞。
外表陰險,被標榜為壞人的申公豹,整個片子裏沒有主動傷害過任何人,當李靖要求用藥時,他還附送了海鮮;從慈眉善目的無量仙翁,到一臉正氣的鹿童,打著正義的幌子,幹著傷天害理的事情。殷夫人的那句呐喊,"你們還算是人嗎",就是點睛之語。無量仙翁,先不說是妖是魔,本就人品(仙品或者魔品)很差,彩蛋裏保安開小差,隨手就讓懲罰睡10年,這種濫用權力的人,是典型的壞人本色。無量仙翁和鹿童之輩,欺世盜名,扮演正派太久,連自己也騙,因為他真的相信,他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蒼生,不是為了個人私利。“”你們這些修煉的人,不如妖怪努力,才害的我要親自動手”,為了本派的興旺,他覺得屠殺妖魔這事非常正義,隻要目標正確,就可以不擇手段。怎麽說呢,教性大於人性。
所有的塗炭生靈,要麽是正派在拱火,要麽就是正派背後策劃。
看到這裏,讓我想到了金庸。金庸早期作品,正邪分明,王重陽和歐陽鋒本行事做派涇渭分明,在《哪吒1》裏,申公豹是典型的反派;金庸中期作品,正邪開始模糊,所謂的正派,往往內心齷齪,嶽不群就是典型代表,反派往往為人正義,哪吒身上有令狐衝的影子,到了《哪吒2》,申公豹成了一個小鎮做題家,想進體製改變命運但最後被命運捉弄,成了正派,廟堂之上的仙人是最大的反派;金庸後期作品,已經正邪不分,韋小寶很難劃分是正是邪。按照目前的趨勢,肯定會有《哪吒3》,我估計,到了下一部,可能正邪就沒有這麽明顯的分界線了。
在結尾之前,龍王對三太子說,以前對他管教很多,隻是希望父母可以用經驗幫他過好日子,以後的路,還要他自己去把握,於是敖丙選擇了做自己。
整個故事的主線,就是做自己,我命由我不由天,以及打破偏見。
至於哪吒和敖丙的友情,哪吒和父母的親情,敖丙和父親的父子之情,小豹和申公豹的兄弟之情,都是電影裏慣用的元素。當龍王振臂一呼,妖門奮勇上前,又體現了勇敢。除了沒有愛情,整個電影涉及了前麵提到的所有要素。
不論文化和地域差異,人性都是一樣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無需刻意迎合誰。
《哪吒2》,對得起百億票房。
我們中國人,終於可以用中國人的方式,比西方更好的講中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