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被丟棄的肉,折射出的可能是“中國式親情”最痛的軟肋:我們習慣了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愛,卻忘了問對方是否需要這種愛
“父母給的年貨,被子女扔進服務區垃圾桶?”連日來,一段“數十斤酥肉、豬肉等年貨被扔高速公路停車區垃圾桶”的視頻在網上熱傳,引發廣泛關注和熱議。
2月10日,紅星新聞記者多方采訪證實,此事發生在貴州湄潭縣內的道安高速洗馬停車區。洗馬停車區管理方相關人員表示,工作人員發現這些肉後暫存至事發當天下班,因無人認領,加之這些肉來源不明,工作人員已按廚餘垃圾清理掉了。
↑工作人員正在清理被丟在垃圾桶旁的肉品(網傳視頻截圖)
這些肉是誰扔的,還沒有定論,但這些肉被扔,卻是事實。對此,網友展開了一番討論,有人猜測,是春節返程時父母舍不得吃留給孩子帶走的年貨,結果被扔進了垃圾箱,感歎“父母的愛也被扔了”;還有人直指丟棄者“不孝”。
該視頻發布者也稱,家裏老人那麽辛苦,如果不要,就不要丟在服務區。但也有網友認為不必上綱上線,如果路途太遠,這些肉會壞。據多家媒體報道,有網傳評論截圖顯示,一名網友自稱是自己丟的,老人放了這些肉,自己並不知道。因為堵車,這些東西放幾天可能會臭掉,所以把好存放的香腸臘肉收了,其他的留下給環衛工人吃,“從貴州到黑龍江要很多天,沒辦法,臭了可惜”。
看到這條信息之初,筆者也是心有戚戚,那麽多肉品,看上去應該是親人一點點製作的“尖貨”,雖不是山珍海味,卻是人間至純的味道,如今卻成為被丟棄的“廢物”,怎能不讓人感慨萬千。筆者多年前也經常千裏奔波,每次離家時,父母恨不能把所有的“好東西”都讓我帶走。於是每次都會經曆一番“拉扯”:父母力勸多帶,我則是盡量少帶。
將心比心,假如路上帶了父母給的“好東西”,卻必然要變質,又該如何是好?贈與他人、快遞回給老人當然是一種可行的方案,但不妨設想另一種情形:當事人不是被動陷入這種兩難情境,結果是不是就不一樣了?父母趁子女不備,把“好東西”偷偷放上車,體現了無私的愛——現實中很多父母就是這麽幹的,例如偷偷給遠行的人塞個紅包——但確實沒有考慮到有些東西會變質或當事人不願接受的心理。倘若能事先告知、商量,或許就不會出現這種難堪局麵。
說到底,對於此事,不可僅僅圍繞“孝道”進行簡單的道德評價。自稱丟肉者的網友表示,很感謝父母的心意,也請大家放心,自己每個月都會給父母打錢。如果此言不虛,那也讓人感到欣慰,人心都是肉長的,麵對這麽多用心準備的年貨,子女不是沒心沒肺。
這些被丟棄的肉,折射出的可能是“中國式親情”最痛的軟肋:我們習慣了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式去愛,卻忘了問對方是否需要這種愛。兩代人應該如何表達愛?是否也需要與時俱進?
在父母一方,出遠門要不要帶上那麽多容易變質的食物,應該聽聽子女的想法,合理的意見,得聽;在子女一方,麵對老人深沉的愛,也不必產生逆反心理,而是要多一份耐心,細細體察和溝通。對於老人喜歡偷塞物品的行為,可以柔聲勸說。
“為你好”,是一種具有慣性的思維。那些肉,可能就是在“為你好”的情境中上了高速。殊不知,“為你好”也得注意實效,得防備走偏。若方向出現問題,“把愛全部給你”,反而不合適。
父母和子女的相處,是感情之事,也是一門技術活。兩代人的觀念和行為方式很不一致,如果總是以我為主、偏信經驗,就容易出現矛盾和尷尬場景。唯有雙方都能夠換位思考,善於自我檢討和反思,避免強加愛給對方,才能減少矛盾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