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每年的春節期間,央視都會為觀眾端上一盤“硬菜”,而今年也不例外。
眼下《六姊妹》正在熱播,這部年代劇一上線就讓人體會到了《人世間》的味道。
不但有對家長裏短,親情與愛情的刻畫,還有女性在年代中成長與覺醒的寫照,完全是拿捏觀眾的一部下飯劇,越看越上頭。
而且該劇的陣容確實不俗,梅婷、陸毅、穎兒等演員都是觀眾熟知的演技派,換上年代裝扮後也跟故事背景融為一體。
相比於流量演員,還是這樣正兒八經的好演員們更符合年代題材的劇作,往那一站就自動入戲了。
不僅如此,一部年代劇少不了對於年代細節的還原,該劇也將“窮人”的生活演繹得淋漓盡致,那麽到底有哪些地方可以讓人感到熟悉,極具真實感與代入感呢?
01 窮得太真實
《六姊妹》的故事背景在60年代,那個年代重男輕女,生不出男孩還要被旁人嘲笑,以至於何常勝一家迫切希望生個小兒子,卻不料胎胎都是女孩。
這生得越多,吃飯的嘴就越多,全家的口糧也隻能依靠何常勝在廠子的微薄工資,經濟條件可想而知,能吃飽飯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比如當老大何家麗與奶奶也趕到淮南的時候,小孩子肚子容易餓,老太太也隻是從兜裏掏出一塊用布包著的餅子,還沒舍得全都給孫女,就摳摳搜搜掰下來一小塊,還不夠塞牙縫的呢。
而且何母在坐月子期間都沒有奶,營養跟不上,當聽說何常勝要給老婆補一補的時候,我還以為他會拿出來什麽好東西,結果隻是在兜裏掏出一把花生放在桌上。
原本就沒有什麽錢,偏偏何家麗打傷了湯家小子,奶奶不得已將好不容易熬出來的豬油給了對方賠禮道歉,這回家裏更揭不開鍋了。
為了改善夥食,奶奶隻能帶著何家麗去山裏挖野菜,婆婆丁、大姑娘腿、灰菜摘了一小筐,恐怕隻有老一輩的人知道這些東西能吃了。
回家後奶奶將這些野菜做成又黑又硬的餅子,但對比沒什麽東西的稀湯和吃膩的土豆絲鹹菜,這飯桌上還就是這些餅子看著還不錯了。
說白了,還是因為太窮了,又窮又愛生,家裏這日子怎麽過都不紅火,牆壁斑駁也隻能用舊報紙糊起來,放眼望去都是老物件,看著相當寒酸。
而且奶奶這件灰色盤扣的外衫從一開始就穿著,一直到小何家麗都長大了也沒換過。
盤扣越來越鬆,衣服布料也舊了許多,想必是平時舍不得吃穿,將東西都留給了家裏的小輩們。
好在何家麗算是熬出頭了,找了個軍官丈夫,結婚前還專門做了一件棗紅色的新衣服。
隻不過這樣好的衣服是不可能在婚禮當天穿的,就怕忙來忙去的過程中弄髒弄壞,再加上經濟條件一般,他們兩人也就是在平時的服裝外麵別上一朵大紅花而已。
過去的婚禮場麵放在現在來看,那確實有些沒眼看,但這就算是當時能拿出來的最高待遇了。
所以說,一部年代劇除了能讓人感同身受,憶苦思甜之外,更能引導當下的年輕人珍惜眼前的好生活,我們現在的好日子,其實是老一輩根本想象不到的存在。
而《六姊妹》這部劇能拍出生活質感與年代氛圍,無疑是難能可貴。
02 國產劇多拍窮人吧
現如今的國產劇像《六姊妹》這樣能抓住窮人特點的劇作可不多了,甚至大部分觀眾都諷刺道:“國產劇沒有窮人。”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創作者們缺少生活,不懂窮人疾苦,以至於拍出的內容處處都經不起推敲。
就比如《小夫妻》中男主被大廠裁員,女主事業剛剛起步,兩人還願意花兩萬一個月去雇傭研究生學曆的保姆,不知道的還以為他們是豪門世家呢。
像這種打著家庭劇幌子博眼球,卻處處都跟普通人沒關係的劇作,自然很難獲得觀眾認可。
還有《小日子》中女主和男主為了買房愁得不行,但兩人平時住在精裝修的好房子,家裏有車有錢,丈母娘隨手就給兩百萬用來買新房,還有什麽可矯情的?
隻能說,某些國產劇無病呻吟的問題實在太讓觀眾下頭了,還是看看那些好劇是怎麽拍攝“生活”二字的吧。
這兩年除了爛劇,其實國產劇中也會有用心去打磨細節的好劇。
比如年代劇《小巷人家》就備受好評,宋瑩一家為了攢錢買電視,與同院子裏的黃玲一家種蛇瓜吃,吃到最後臉都要綠了,一段情節就讓許多觀眾感同身受,窮人攢點錢實在是太不容易了。
還有《父輩的榮耀》這部劇也通過衣食住行等各個方麵將“窮”這個字呈現在觀眾麵前,不是刻意哭窮,而是真實地塑造出一個家庭的困窘。
但凡其他國產劇願意這麽用心去製作細節,也不會讓觀眾陷入劇荒了。
好在如今《六姊妹》這部劇播出了,我想隨著劇情更新,這部劇會越來越吸引觀眾的目光,好劇總會有被看到的一天。
03 結語
《六姊妹》從劇情、演技到製作等方麵都體現出央視選劇的眼光獨到,年代劇觀眾這兩年也沒少看,但能夠拍到大家夥心裏去的好劇還是相當難得。
這部劇對於地域特點、服化道和場景的設計都體現出強烈的年代氛圍,一下子就引起了觀眾們的回憶,隻有這樣的年代劇才有資格上星央視,以後同題材的作品都按照這個標準卷起來吧。
眼下該劇還在持續更新,何家大姐的婚事已經解決,但其他姐妹們的感情生活還充滿坎坷,不知道後續劇情還會如何發展,大家就拭目以待吧。
那麽你覺得這部劇對於年代感的呈現好不好,還有哪些細節是讓人感到充滿代入感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