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條罵機票的留言,試圖打敗大數據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一萬條罵機票的留言,試圖打敗大數據

 

罵機票大法

剛買完機票第二天,27歲的孟湘函就後悔了。她計劃二月跟朋友從廣州飛大阪,去年11月的最後一個周六,她用950塊買下返程航班,第二天就降到786塊。她發帖表達懊悔,“家人們別學我,熬住,罵機票大法真的有用!”

下單前,孟湘函已經在社交媒體上罵了兩天。

“機票漲那麽多,虧我那麽任信(信任)你”“越看越漲,辜了負(辜負了)我對你的期待”。這套話術是她從罵機票專用帖裏複製的,連語病也一起抄過來,試圖反向馴化大數據,把機票價格打下來。孟湘函刷到過不少成功經驗帖說,“把四千多的機票罵得降到兩千多。”

罵機票帖的評論區,聚集著和她目的相同的網友上萬人。已經工作的上班族,假裝自己是學生,複製別人的話術哭窮:“太失望了,學生過年想回家,機票太貴,根本承擔不起。”

26歲的佛山人丙丙在評論區罵了三天,這個春節,她想跟家人一起去山東旅行,期待在煙台看場北方的雪。提前一個多月看票,價格始終維持在1400上下,比她的預期價位貴了300塊。她看到貼子中,有人列出四五家購票軟件,聲稱“再漲價通通卸載”,還有人說“機票價格不到300以下就不去了”。

丙丙覺得太誇張了——這樣的內容就算被大數據檢測到,也不可能實現。她自己改了兩處細節,刪掉“不到300以下就不去”,因為自己的旅行計劃很篤定,不可能反悔不去,又加上了首選的南航和山東航空信息,希望精準影響到目標航班。



●資料圖,源自視覺中國。‍

後悔沒熬住的孟湘函,在廣州一家互聯網公司做市場數據分析,自認對數字敏感。她對“罵機票大法”起初半信半疑。

去年11月,她一邊看機票,一邊在評論區罵,等了一天半到周六晚上,價格沒有任何浮動,她以為這招沒用,又怕錯過直飛好價,當晚花950塊下單。第二天一早,機票突然降了一百多,孟湘函立刻歸因——是罵機票起了作用。

為了把“罵機票大法”對大數據的影響吃透,她從去年12月開始在社交媒體搜索便宜購票攻略,決定進行為期70天的觀察,總結出票價波動的規律。

連續蹲了一周,孟湘函先是驗證了“星期二理論”不存在——這也是網友總結的經驗,傳聞航空公司在周二進行盤點並調整未來航班票價,這兩天消費者容易買到特價或降價機票。她接連兩個周二都蹲守到淩晨,但機票價格並沒有波動。

重慶大學法學院刊載的論文《大數據殺熟背後的平台私權力及其法律矯正》指出,當航空業以消費者購買機票的不同時間點作為票價變動的因素,大數據則最先以用戶消費次數的多少作為價格浮動的因素。

孟湘函聽說過類似的規律,她因此擔心自己太頻繁看機票,會觸發大數據的“另一套組合拳”——“搜索的人越多,這趟航班可能就會被大數據標記為熱門航班,價格反而會往上提。”後來為了控製頻率,她每隔兩三天才點開看一次票價。

罵機票失敗的經驗,被她總結為“大數據需要反應的時間”,“我是周五開始罵的,周日它才降價,說明大數據要有兩天才反應過來。”

這樣罵了一個月後,孟湘函發現自己想買的那班返程機票,價格從最初的950塊降到了650塊,但隻維持了很短的幾天,價格又很快回升。她認為自己找到了這張機票的極值,“到達這個點後,再怎麽罵,價格也很難再下降了,而且每天都去點,大數據會認為你對購買這個機票很感興趣,又開始給你提價。”

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陳誌教授則公開表示,罵機票的方法在技術上存在明顯的局限性,實際效果有限。“在手機上反複評價並不會直接改變算法的決策。”他在新華日報的采訪報道中說。



●罵機票帖截圖。

大數據的圍城

大數據麵前,人都是模型,而反向馴化大數據,就是改變個體在大數據那裏的模型,從“上班族”變成“學生”,或是從“有錢人”變成“窮鬼”,平台則會針對不同的模型,調整商品價格。這是孟湘函的理解。

這種差異化定價被稱為“大數據殺熟”。北京市消協2022年發布大數據“殺熟”調查報告顯示,86.91%的受訪者認為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曆,82.37%的受訪者認為互聯網消費大數據“殺熟”問題普遍存在。

複旦大學管理學院孫金雲副教授曾於2021年3月發布調研報告,他和團隊用實證的方式進行了一項測試,在5個城市花費5萬元打車800多次,得出結論認為,蘋果手機用戶在打車場景中比非蘋果手機用戶支付了更多的費用,優惠福利也被打了折。

這次買機票前,孟湘函特意借來朋友的安卓手機比價,發現票價和蘋果手機相同,才放心用蘋果手機買票。

搶完去俄羅斯摩爾曼斯克追極光的機票,35歲的電商從業者王全偉,也發了條罵機票的帖子,對殺熟行為泄憤。他是購票軟件的金鑽貴賓,卻發現自己比朋友的機票多花了兩百塊,“電商也是千人千麵,每個人會被推薦不同價位的商品,但至少相同商品的定價是一致的,不像大數據殺熟,同樣的商品還能定價不同。”

除了在賽博空間發帖,現實生活中的聲音也會被大數據檢測到,是另一群人的反向馴化策略。

重慶人宋佳佳罵了兩天機票後,刷到了時間更好、票價更低的航班,便宜近1000塊錢,她在罵機票的社交媒體裏發帖《反向馴化真的有用!》。

宋佳佳想在春節和老公、閨女一起去煙台玩,但10歲的女兒始終不同意,說要去找外公外婆過年。宋佳佳隻好先把自己跟老公的票買下來,然後跟爸媽聊天,一直討論女兒不願意去煙台怎麽辦,“她讓我跟她爸自己出去玩”。

一周下來,她發現小孩的機票一直在降價,宋佳佳認為這些聊天內容被手機大數據監聽到了,“果然越說不去,票價越降。”她經曆過大數據的區別對待,下館子想買團購套餐,和老公同時打開手機,發現同樣的套餐卻在兩台手機裏有不同價格的優惠。



●資料圖,源自視覺中國。

對於40歲的寶媽陳晨來說,“罵機票大法”更像是大數據的一次圍城。1月初,她原本在跟表妹商量春節去哪個海島玩,前腳關上微信,後腳打開社交平台,首頁就被推薦了大量旅行攻略,搜完機票,首頁又刷到“罵機票專用帖”。

陳晨調侃這個過程,“馴化大數據的方法也是大數據推給我的。”她覺得評論區的發言像機器人,全在說同樣的話,但她看見馴化成功的帖子,也“有了投機心理”,想試著罵一罵,蹲一張便宜的機票。

由於海島的機票在春節溢價嚴重,她把旅行計劃改為帶9歲女兒飛大阪。罵機票的一周過去,陳晨看著票價從4700降到4000出頭,決定不再等了,直接下手,沒想到早上剛買完,再打開購票軟件,又降了700塊,她在微信跟朋友吐槽這件事,覺得自己是冤大頭,接著打開社交媒體,大數據又給她推送了筆記《機票剛買完就降價,如何投訴平台》。

一環套一環,陳晨覺得自己的生活被大數據算法操控了。但當她在公司跟同事相處遇到矛盾,第一反應仍然是打開社交媒體,讀一讀首頁推薦的《INFP為什麽是最沒用的人格》,反思是不是自己性格有問題,才會在衝突中這麽軟弱。

很多頁麵,她猜測是自己停留時間越長,就代表在認真看,大數據知道後,又會把相同的內容繼續推給她。但是看得多了,又發覺不同的帖子不過都是在說相同的話,表達差不多的意思,“世界越來越像。”

大數據偶爾也帶來驚喜。去年秋天,下班很累了,母親還在催她給女兒做飯,拿蝦滑炒韭菜。她想偷懶,就把冰箱裏的蝦滑拿出來,不等它解凍,整條丟進平底鍋裏煎,盛到盤子裏,蝦滑變得像一張細長的蝦餅,她覺得滑稽,拍照發在社交媒體裏,標題起名為《歡迎來看40歲女性對蝦滑的企業級理解》。

原以為這條內容挺無聊的,沒想到第二天它被大數據推給9000多人觀看。陌生人在評論區給她留言,“清湯大老爺,這就是我想吃的蝦滑的終極形態”,“這蝦滑能給我香迷糊了”……

但是去年出差,她抽空在當地旅遊了幾天,把旅行照片發在自己的私人賬號上。出差回來,領導把她喊去談話,說刷到了她的帖子,讓她刪帖。之後,陳晨把昵稱改為momo,關掉通訊錄訪問權限,開啟禁止推給可能認識的人,而且隨時“反偵查”,首頁刷到熟人就拉黑。

青蛙與玄學

在這場以反向馴化大數據為名的罵機票行為中,其實很少有人真的在反殺熟,多數參與者拿它當作一種玄學,不過是想在這個冬天,以性價比最高的方式出一次門,或者回一趟家。

25歲的劉明幾乎用盡了一切手段,在微信裏跟朋友聊天時罵,發朋友圈罵,在小紅書發帖罵。老家哈爾濱這兩年變成熱門旅遊城市,他想把回家的機票價格罵到心中的合理價位。

劉明在上海開了家台球廳,兼職當模特,這兩年回哈爾濱,卻覺得這個城市變得陌生。中央大街的樓梯鋪上地毯弄上扶手,飯店裏凍梨切成能擺盤的模樣,以前他從沒見過。去年春節,回家機票從兩三百塊漲到1500,劉明今年長記性了,決定提前兩個月買機票回家,起飛時間也提前到春節前一個月。

擔心機票被遊客搶光,他起初花900塊搶了一張,還是嫌它比往年貴不少,於是罵了半個月機票,終於刷到一張240塊錢的,幹脆退票重買,除去手續費一共便宜了300。

寶媽宋佳佳的父母每年春節都會提前兩個月,從重慶飛往海南避寒。她更喜歡在春節帶自己的小家庭,找一個冷門景點旅行。2023年春節,她跟老公一起帶閨女自駕遊,從重慶去海南找爸媽過年,在廣東徐聞港,原本隻需4個小時的車程,由於春節擁堵,宋佳佳一共開了10多個小時。她下定決心,再也不在春節或節假日去海南了。

去年春節是她最滿意的一次出行。蘭州成為了偶然踩中的冷門旅遊景點,她跟老公閨女一起當背包客,冬天不用帶什麽換洗衣服,沒有拖箱子,一路坐火車,從蘭州沿河西走廊到敦煌,整條線下來,沒有任何擁擠。



●資料圖,源自視覺中國。

原本今年也想踩煙台這條冷門路線,卻沒想到閨女嚷嚷要去海南找外公外婆過年,她隻好先擱置孩子這張機票。宋佳佳跟老公都在銀行工作,過去一年公司降本增效,夏天如果開空調電費超標,都要被算進KPI,超多少扣多少。今年買機票,不管去哪兒,她總想著,能便宜點是一點。

對罵機票大法進行70天觀察的孟湘函,也是在為自己下一次的旅行打算。她的消費習慣節儉,朋友入手的大牌包、護膚品、大幾百塊錢的衣服、盲盒類的玩具,她都不會碰。旅行是少有的額外開支,也是她過去一年找到的有效解壓方式。

這是她在廣州互聯網公司工作的第三年,孟湘函遇到了瓶頸期。先是部門離職了五個同事,分到個人頭上的KPI變重,她也不再是職場新人,領導不像頭兩年那樣幫她分擔壓力,工資卻降得隻夠付房租和基本生活費。她覺得生活像溫水煮青蛙,沒有盼頭,厭倦一成不變的日常。

旅行也是她偶然求得的解法。工作之後,她很長時間不再旅遊,去年因為工作壓力驟增,心情跌入穀底,她才拉著朋友說走就走,去泰國沙美島,躺在沙灘上發呆,曬太陽。島上突然停電,她為了了解清楚情況,拉著朋友騎摩托車環島,找到碼頭,打開翻譯軟件,問碼頭的工作人員什麽時候恢複供電。孟湘函那時才意識到,自己的生存能力沒有想象中那麽差,溫水煮出來的青蛙,也可以從框架裏跳出來,看看外麵的世界。

拿出一些存款旅行、看一下世界,尤其是看看別的地方的人是怎麽生活的,當地商業模式是什麽樣的,她覺得隻有這樣才可以找回丟失的好奇心。觀察70天摸清“罵機票大法”也屬於此類,她希望自己能做點有價值的事。

也有人在實踐後終於意識到,“罵機票大法”並不會帶來任何改變。一個24歲的女孩打算過年去芒市旅遊,罵了一周機票,票價從700漲到1200,她怕再等下去就真的買不起了,趕緊下單。她發帖告誡其他人,“該出手時就出手,罵機票沒用的。”評論區卻引來1500條人機感的評論,仍是在罵“機票太貴,不去了”。

查看評論(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