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批回家過年的人,被黃牛盯上了
人物
2025-01-28 01:14:04
號稱「京城排隊王」的烤匠麻辣烤魚,於春節前夕在西直門凱德Mall開出二店,據新京報記者實探報道,「開門1小時取號超450桌」。「有人排了11個小時才吃上」,「黃牛將一個號賣出300元高價」,繼合生匯首店後,二店等位紀錄和黃牛號價格再創新高。
烤匠居高不下的人氣意味著源源不斷的商機,網傳黃牛在烤匠「月收入上萬」。而在所有人都趕著回家團聚的時刻,「一心求財」的黃牛更是鐵了心要「收割」最後一批回家過年的人。
在這個被稱為「全北京黃牛最多的地方」,我們持續觀察近4個月,記錄下一幕幕黃牛、食客、店家三方鬥智鬥勇、啼笑皆非的魔幻場景。
荒誕黃牛故事
曾吃過烤匠、排過烤匠或者想吃烤匠還沒排上的顧客,都深知黃牛的威力。在社交平台上搜索「烤匠
黃牛」關鍵詞,撲麵而來的是「天下食客苦黃牛久矣」的吐槽。
而吃瓜群眾們感知到黃牛到底有多誇張,是從一條短視頻走紅開始。
那是幾天前,烤匠合生匯店門前,食客們正排著一溜長隊等待取號。一位頭發花白、背著口袋的老太太突然插隊,擠進人群、伸長了手,隻為奪走一張票。
沒想到,「識牛經驗豐富」的服務員將其一眼認出,原因是她排隊太多次,叫到她的號時從來沒進門吃過飯。服務員一臉無奈,拿著號的手隻能繞了又繞,就是不遞到老太太手裏,對方急得直跺腳,最後隻得訕訕離開。
這個片段被在場的一位食客拍下來,發到了社交平台。或許是苦黃牛久矣,評論裏,不少北京網友把這一幕稱為「00後整頓黃牛」,但更多的評論還是來自其他城市的IP,大家的關注點出奇一致:吃個烤魚,也有黃牛了?
烤匠員工和老太太對峙現場。圖源短視頻截圖
這件事聽起來有點荒誕,但發生在北京的烤匠也不足為奇——在這家爆火的烤魚店,顧客和黃牛之間的鬥智鬥勇,已經持續小半年了。
2024年9月,川渝品牌烤匠把北京首店開進了合生匯,迅速引爆北京餐飲圈,成為名副其實的北京餐飲頂流。生意越來越好,盤踞在烤匠的黃牛也越來越多,當下的烤匠堪稱「黃牛博物館」——跨年齡、跨圈層、跨職業,似乎不管誰來了,都要當一把黃牛再走。
「最有競爭力」的一種,當屬職業黃牛。點開社交平台,隨意檢索,就能找到好幾個「烤匠代排」。這群「職業選手」,賣的號普遍貴些,但提供的「服務」一個比一個卷,包括但不限於「全時段排號」「一對一服務」「人在商場,隨叫隨到」。
社交平台上,黃牛列出烤匠「代取號排隊」規則。圖源網頁截圖
不僅如此,職業黃牛們還有了固定的工作時間:早上10點商場開門,他們也開始上班,晚上10點,準時下班。這個時間也有講究:每天晚上8點,烤匠會開放線上取號,這時取號的顧客,一般10點都能吃上。因此,10點之後的票,都「不太賣得出去了」,黃牛們會順手把票送給門口還在排隊的顧客,下班走人。
數量更多的,則是「路人牛」。他們的慣例是,進商場就先拿一個號,吃上就是緣分,沒吃上也不浪費,隨手出號就能小賺幾十塊,「兩杯奶茶錢有了」。還有不少聚餐的大學生,最懂精打細算——多少人聚餐,就拿多少個號,自己用一個,再把剩下的號通通賣掉,這樣一來,聚餐的錢都「回本」了,穩賺不虧。
還有一些「黃牛」,純屬被迫無奈的打工人。比如商場裏,總在勸人辦信用卡的銀行職員,送小禮物不管用了,不如宣稱「隻要辦卡就送號」。
顧客當黃牛,黃牛偶爾也會當顧客。有時太晚號沒賣完,黃牛們幹脆自己進店吃一頓,必須嚐嚐這麻辣烤魚什麽味兒,日後給「客戶」介紹起來才能更好地說出個「所以然」。幾個「老熟人」坐一桌,堪稱「牛牛聚會」。
各式各樣的情況出現,模糊了顧客和黃牛之間的界限,這讓杜絕黃牛變得越來越難,進一步點燃了矛盾。黃牛、食客、店家各有各的立場,很難徹底解決問題,這讓一幕幕的荒誕場景,不斷地在烤匠門前上演。
社交平台上,有顧客曬出等位11小時的經曆。圖源網頁截圖
有時候,食客和黃牛之間的衝突一觸即發——顯眼的黃牛多了,食客們不滿,隻能向服務員投訴。因此,抓黃牛已然是烤匠門前不時上演的「固定節目」,以至於門口總有保安在巡邏,最誇張的那段時間,一天就要帶走兩撥,一次帶走五六個,火氣更大的食客幹脆報警,很快會有相關部門前來整頓,在那之後,黃牛們會低調一兩天,然後又悄悄卷土重來。
幾番交手,不少人已經掌握了辨別職業黃牛的技能。小林是烤匠的老顧客了,她注意到,職業黃牛們總是站在店門頭幾米開外的地方,有人過來,就拿出手機展示一下,壓低聲音問:「要號嗎?」那種姿態,跟多年前火車站大廳徘徊的票販子沒啥區別,小林一眼就能認出來:「一般來說,吃烤魚都是結伴,而那些總是形單影隻、原地晃悠的都是黃牛,非常突兀。」
老顧客們練就了火眼金睛,黃牛們也不甘示弱,幹脆磨練起「演技」,一心從職業黃牛化身隨緣的路人牛,這樣,商場保安和相關部門也無可奈何,他們最多隻會遭到「道德上的譴責」。
負責放號的烤匠服務員巧巧記得,為了抓個正著,她和夥伴們會觀察一位黃牛好半天,直到交易雙方進行到一手拿號、一手掃碼這個環節,才一擁而上,「中止交易」。然而,她們剛發出質問,黃牛就立刻開始「演戲」,「這是我朋友」,堵住了服務員們的指責。除了一直盯著,巧巧和同事也沒辦法做其他動作。
更多時候,愈演愈烈的黃牛現象,影響了真實用餐食客的體驗。因此,烤匠也不斷想方設法地「杜絕黃牛」。一方麵是係統識別,一方麵是人工識別。比如,開發「識別黃牛」的小程序、推出「黃牛黑名單」,讓每個手機號隻能取一個號。人工方麵,像巧巧這樣負責在門口排號的員工也盯得更仔細了,那些過一會兒就來換一個手機、拿一個號的,「都是破綻」,這才有了文章開頭,「00後整頓黃牛」的那一幕。
隻是,多方「博弈」之下,黃牛依舊泛濫。最核心的原因,還是有得賺。不知什麽時候,坊間已然流傳起這群黃牛的收入,「守著烤匠一家店,就能月入過萬」。幾天前,烤匠在西直門凱德Mall的新店開業,巨大的利益驅使下,鬥智鬥勇還在進一步升級。
在社交平台上找黃牛問:「烤匠新店有號嗎?」對方回答:不去那邊。原因不難想象——西直門距離合生匯太遠,光是坐地鐵,單程就要一個多小時,時間太長,來回不劃算。黃牛在合生匯店是「10點上班,9點過出門」,若是去西直門店,起床和出發時間還得提前,北京這冬天誰想早起?另外一方麵,估計黃牛們覺得,守著合生匯店,生意也夠做了。
這樣的回複實在令人心情複雜:黃牛在烤匠,簡直是給自己找了個固定的班兒上,這都要考慮上「通勤」時間了。
饒是如此,新店的黃牛數量隻增不減。臨近過年,烤匠春節不打烊,黃牛們更是「一心求財」,跟著「加班」——社交平台上,職業黃牛們快不夠用了,他們幹脆發布起「招募令」,要招一批兼職人員,最顯眼的要求隻有一條:18至40歲,衣著時尚得體,看起來像吃飯的客戶。
看樣子,黃牛們是要「收割」年輕人們,直到過年回家的最後一刻了。
黃牛在社交平台招募「代排」,要求穿著得體、像吃飯的顧客。圖源網頁截圖
哪些人非要吃上這頓麻辣烤魚?
黃牛屢禁不止、一直有的賺,是因為的確有需求——想要吃上烤匠的人,實在太多了。
有人已經在合生匯吃過一次,如今又趕來新店,「對比一下兩家的味道」;也有人是烤匠的老粉絲,早早就想帶著朋友前來品嚐,卻至今沒有排上隊;還有不少真情實感的「排隊王者」,是被朋友圈裏無數「排不到」的哀嚎勾起勝負欲,「無論如何一定得吃上一頓」。
對於90後北漂姑娘圖圖來說,吃上這頓麻辣烤魚,是為了完成朋友們的「集體執念」。幾個月前,合生匯店剛開門營業,圖圖就和朋友們一起排過隊。那一次,她們下午4點就取了號,結果一直排到晚上11點,還沒吃上,但「大家都困得不行了」,隻好選擇戰略性放棄,約定下次再戰。
後來,圖圖特意回去查看了進度,如果再多等半個小時,這頓飯大概率還是能吃上。帶著一絲不甘心,她瞄準了新店:相比合生匯,新店距離她家更近,更適合「鏖戰」。於是,新店開業第二天,圖圖就「殺」去了西直門凱德Mall。
她成了「全村的希望」,上次和麻辣烤魚擦肩而過的朋友們,瞬間燃起了必吃的決心,不僅讓她「實時匯報情況」,還不時發來鼓勵,「咱再堅持一下」。最終,晚上12點,這頓烤魚總算是吃上了。從中午1點拿號開始計算,她一共等了11個小時。
看上去,烤匠在年輕人裏的熱度隻增不減,並且已經成了新型「社交貨幣」。圖圖盤算過,她拿的352號放在剛開業那段時間,用不了多久就能排到。但現在「人人都成了半個黃牛」,即便自己不吃也要把號賣出去,並且總是能順利賣掉。一來二去,等位的時間也被拉長了。
這樣的場景,或許連商家都沒想到。不久前的一次訪談裏,烤匠創始人冷豔君一度表示,北京首店太火,出乎所有人意料,因此抓緊上線了二店,希望能夠分流,減少食客們的排隊時間。
隻是現在看來,排隊卻更誇張了——相比起合生匯的500平方米大店,二店隻有300平方米,小了不少的場地,顯然難以承載北京西邊食客們的熱情。
1月25日烤匠西直門店開業第一天,22點仍排隊596桌。訪談者供圖
在北京,由於通勤成本高、餐飲賽道競爭激烈,網紅餐飲往往具有「區域性」。即便是同一個品牌,也會存在「同店不同命」的情況。比如去年火爆了好一陣的某日本料理,剛在西單開出首店時,同樣要等位動輒四五個小時,排隊的大多是生活在北京西邊的居民。而幾個月之後,品牌把店開到了朝陽區東五環外,卻再也沒能複製首店的盛況。
某種程度上,烤匠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區域限製。合生匯門店開張時,北京北邊、西邊的年輕人們也蜂擁而至,如今西邊的門店,也吸引了很多跨城前來的食客。這樣的持續火爆也意味著,烤匠在新客群裏也逐漸打出了自己的口碑。
作為一個從川渝遠道而來的品牌,烤匠剛入駐北京的時候,靠的還是老顧客、老員工、老口味。當時,有不少媒體報道過,烤匠首店的客戶群體裏接近60%都是老顧客,他們有的是川渝人,有的曾經在川渝旅遊過、生活過,並在當地吃過烤匠。因此,當新店開到北京,這批人成為最先嚐鮮的消費者。
另一方麵,烤匠也有意識地保留了自家品牌的原汁原味,不僅把烤魚的口味做得足夠麻辣、正宗,體現出地道經典的川渝風味,就連服務員,八成都是從川渝老店裏調過來的老員工,是有經驗的熟手,這次隨著烤匠北上,他們也幾乎是「舉家遷移」。
這些努力,幫助烤匠在北京打出了知名度,成為一張獨特的川渝美食名片。而在開業4個月之後,不斷學習的烤匠也越來越適應北京市場。
一位烤匠員工說,忙不過來那段時間,老員工們一度是「三班倒」,為了解決人手問題,他們也開始嚐試在北京招聘服務員。包括選址也更加精準——比如新開業的二店,就是根據顧客呼聲,選在了西直門凱德Mall,這個商場距離北京北站很近,能夠輻射到更多元的北京消費者。
新的嚐試,讓烤匠隨之斬獲了一批新粉絲。恰逢春節,新店裏的一個有趣場景是,不少人是拉著行李箱來烤匠打卡,吃完飯直接前往車站趕火車,踏上回家的路。
這群年輕人,有的是暫時離開,回家過個團圓年,也有一些人是徹底離開北京,重啟一段新生活。但無論哪一種,這頓麻辣烤魚都成了他們歸家前,最難忘、最值得紀念的一頓飯。
現場等位的人邊排隊邊打牌,很是鬆弛。訪談者供圖
年輕人自己的年夜飯
圖圖記得很清楚,吃烤匠那天,是大年二十六。那天晚上,她和男朋友剛吃完飯、走出商場,天空就飄起了雪花。
這場雪來得很突然。今年冬天,北京溫暖非常,沒想到趕著龍年的尾巴,雪還是如期而至。此時的北京城裏年味兒漸漸濃厚起來,商場裏依舊人流湧動。那種熱鬧和平日裏似乎沒有什麽不同,但仔細看,每個人臉上都帶著笑意,眼底少了幾分倦意,有種卸下一年疲憊的輕快。
一場雪配上一頓火辣辣的烤魚,讓忙碌了一年的人,心底暖暖的。等車時,圖圖看到兩個同樣吃完烤魚出來的小姑娘,看見雪一下子激動起來。在漫天的雪花裏,「兩個小姐妹抱在一起,一邊尖叫,一邊蹦,超可愛」。
那個時刻,圖圖感覺自己被治愈了。盡管外人常常不解,為什麽北京的年輕人們,總是願意為一頓飯花這麽多時間、精力,甚至不惜費工夫跟黃牛們「鬥智鬥勇」,但他們知道,自己願意為之付出的,不僅僅是一餐飯,更是值得見麵的人、相聚時創造的每一個美好瞬間。
這些美好瞬間,讓烤匠收獲了無數忠實的粉絲。顧客們和烤匠之間有意思的故事,服務員們能夠說出一大堆——有人是專程趕來,為了在烤匠過一個生日,因為隻有這裏,能夠找到家鄉的味道;也有情侶把領結婚證後的第一頓飯選在了烤匠,因為兩個人在大學認識,總會一起約著去吃校門口的烤匠;還有畢業後的同學聚會、久違的家人見麵……在這些時刻,烤匠總是可以成為人們碰頭見麵的「最大公約數」。
年關將近,烤匠依舊是相聚的選擇。因為工作原因,今年圖圖不回老家,留在北京過年。北漂七年,關於家的感知似乎正在逐漸拉長的時間裏變淡,但每逢過年,總是她最想家的時候,很多春節記憶會一股腦湧上心頭——她是四川人,小時候過年,一大家子人總是圍坐在一起,喝酒、打麻將、聊天,那是獨屬於川渝人的逍遙和自在。
如今她身在北京,總是缺少歸屬感。圖圖覺得,在北京工作壓力很大,下了班經常沒有動力出去玩,可能玩到一半就累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也很遠,光是朋友們住的地方,可能就會橫跨幾個區。但和朋友們聚會、和伴侶相處的時光,總是能夠點亮她的世界。
另一個北漂女孩冉冉,也記得自己吃烤匠的場景。每年年底,冉冉都會和自己的朋友們,一起吃一頓屬於她們的「年夜飯」,遠離家鄉,朋友們就是親人。大家聚在烤匠,有說不完的話,工作吐槽、職場八卦、娛樂明星,什麽都聊。一頓飯下來,一年的不滿隨著被吃光的烤魚清掃一空。冉冉心裏偷偷想,好像留在北京也還不錯。
過去一年,年輕人們更願意為情緒買單,為快樂付費,烤匠顯然是很懂顧客的。烤匠最受歡迎的除了招牌麻辣烤魚,還有生日禮物、新年貓窩,以及社交平台上,不少顧客喜滋滋地曬出自己領到的開業紅包——這是烤匠給第一批到店吃魚的顧客準備的驚喜。
這些點點滴滴,讓年輕人們找到了記憶裏新春的「人情味兒」。比起一大桌子山珍海味,此時,他們更願意用一頓紅紅火火的麻辣烤魚,來結束這一年,這也是為來年討的喜慶和彩頭。
此刻,烤匠店裏的新春氛圍感越來越濃,忙碌的員工們也樂嗬地等待著新年的到來。
巧巧說,包括她在內,店裏很多夥伴都很年輕,第一次離開家鄉到北京工作,也是第一次在北京過年。今年過年,烤匠不打烊,他們需要留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不過,年味兒不能少,巧巧說,期待公司準備的年夜飯,有四川的臘肉、香腸。熟悉的麻辣烤魚之外,這也是最讓這群川渝年輕人思念的家鄉味道。
無論是食客、員工,或是黃牛,對於這群在異鄉的人們而言,因為一條烤魚「打交道」,在這個大團圓的時刻,也算是印證了那條熟悉的祝福:「闔家團圓,年年有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