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電纜頻遭破壞的背後 看不見的地緣政治對抗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全球海底光纜示意圖,圖片由TeleGeography提供。

1月6日,一艘中國貨船被指控切斷了台灣基隆港附近的一條海底電纜。台北表示,此舉可能是中國對台“灰色地帶”戰術的一部分。該事件與近期波羅的海多起電纜和管道破壞事件形成呼應,再度引發世界對全球海底電纜基礎設施脆弱性的廣泛關注。

全球約有600條海底電纜,每年約有100至150條電纜受損,絕大多數由捕魚作業或船錨意外拖拽或地震等自然事件引發,但故意切斷電纜進行破壞活動的“灰色地帶”攻擊也正成為一種新的地緣威脅方式。在看不見的海底世界,地緣政治的對抗越來越引人注目。

中俄頻頻被控通過海底電纜進行“灰色地帶”攻擊

海底電纜是數字時代最關鍵的“信息高速公路”。它們支持高帶寬數據傳輸,廣泛應用於雲計算、5G網絡。視頻流媒體、金融交易以及外交和情報通訊等重要數據的傳輸都需要這些電纜。隨著人工智能競爭的白熱化,對數據中心的需求不斷增加,海底電纜愈加重要。

相比衛星,海底電纜具備更高的帶寬、更低的成本和更穩定的性能,因此在數據傳輸中不可或缺。

海底電纜的戰略重要性加之其規模和暴露程度,它們成了“灰色地帶”攻擊的理想目標。這類攻擊“低於戰爭門檻”,而且不易被追責。

最近幾起電纜事故中,中國和俄羅斯船隻被指控涉嫌破壞行動。美國與歐洲盟國多次警告,全球海底電纜安全正麵臨越來越大的威脅。

2024年12月25日,連接芬蘭和愛沙尼亞的“北歐電網公司-2號”(Estlink2)海底電纜當天突發電力傳輸中斷。載有俄羅斯石油、庫克群島注冊的油輪“鷹S”號(Eagle S)被扣押調查。

2024年11月中旬,波羅的海兩條關鍵通信電纜接連遭破壞。一條是連接德國與芬蘭的C-Lion 1海底電纜,另一條是連接瑞典與立陶宛的Arelion公司海底電纜。載有俄羅斯化肥的中國散貨船“伊鵬3號”成調查對象。但據《華爾街日報》報道,幾位西方執法和情報官員認為中國政府可能沒有參與此事,他們懷疑俄羅斯情報機構是這起破壞事件的幕後黑手。

2023年10月8日,連接芬蘭和愛沙尼亞的海底電纜和天然氣管道受損,連接愛沙尼亞和瑞典的海底電纜受損。芬蘭官方指控中國集裝箱船“新新北極熊”號肇事嫌疑最大。

2023年2月,連接台灣本島與馬祖列島的海底電纜被切斷。台北稱肇事者可能是中國漁船或挖沙船,它們經常在台灣水域放下錨具或刮擦海床。該事件造成當地14,000居民經曆長達六周的網絡中斷。

“這類事件削弱目標國家的安全感,同時為實施更大規模的攻擊做好準備,”華盛頓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的分析文章指出,“即使是對公眾來說僅是輕微不便的網絡連接中斷,也可能對依賴高速信息流運作的歐洲乃至全球金融市場造成嚴重後果。”



正如台北認為這是中國對台“灰色地帶”攻擊的一部分,“歐洲人已開始意識到,發生在其周邊的海底電纜損壞可能是針對他們的混合式攻擊工具的一部分,”該文指出,“在這種情況下,單一事件不足以構成戰爭行為,而其責任歸屬也往往極為困難。”

據美聯社2023年4月的報道,自2018年以來,台灣遭受的電纜中斷事件已高達27次。“但尚不清楚涉事船隻來自哪個國家。”

全球海底電纜的建設與控製:

全球約98%的海底電纜由四大私營公司建造和維護--

美國的SubCom

中國的華海通信技術有限公司(HMN Technologies,前身華為海洋網絡有限公司)

法國的阿爾卡特海底網絡係統公司(Alcatel Submarine Networks)

日本電氣股份有限公司(NEC)

其中,華海通信是過去十年間全球增長最快的海底電纜建設公司。在海底電纜方麵,中國通過“數字絲綢之路”計劃迅速崛起,其目標是占領全球電纜市場60%的份額。

此外,美國公司穀歌、亞馬遜、Meta和微軟擁有或租賃了全球約一半的電纜帶寬。

中國散貨船“伊鵬3號”停泊在丹麥日德蘭半島格雷訥市附近的卡特加特海域。(2024年11月20日)

中國電纜布局引發西方安全擔憂

海底電纜除了成為攻擊的對象外,也有可能成為攻擊的工具。中國近年來對海底電纜的建設也引發西方國家的擔憂。

中國的華海通信現已成為全球第四大電纜供應商,市場份額約為11%。通過低成本的建設與維修服務,中國企業不斷擴大其影響力。中國正在推動多條連接東南亞、非洲和中東的電纜項目,試圖降低對美國主導網絡的依賴,並將其“數字絲綢之路”戰略擴展到更多地區。例如,由華海通信運營的一條名為“和平”的海底電纜連通中國和巴基斯坦,並經過“非洲之角”連入法國馬賽,總長15,000公裏,耗資4.25億美元。

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在2013年10月提出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計劃,作為其“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組成部分。他隨後又在2017年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提出建設“數字絲綢之路”,其中對海底光纜的投資就是該計劃的關鍵。

但中國企業的崛起也引發了安全擔憂。美國和歐洲官員對中國公司建設和運營的海底電纜表示擔憂,認為其存在網絡安全和間諜風險,北京可能把光纜用於監聽和發動網絡攻擊。

“盡管可能性較低,但依然令人擔憂的是,中國等地緣政治對手可能會通過海底電纜收集流經其中的數據,”華盛頓智庫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

美國國務院警告,中國的海底電纜維修船可能進行數據竊取、安裝後門設備甚至繪製美軍通信線路的海底地圖,或者利用電纜係統內部文檔中的高度具體定位數據,使破壞者能快速精準地切斷電纜。

根據《華爾街日報》2024年5月的一篇報道,美國國務院官員對該報表示,負責國際海底電纜維修業務的中國國有控股公司中英海底係統有限公司(S.B. Submarine Systems) 在台灣、印度尼西亞及亞洲其他沿海地區運營時,曾在未提供合理解釋的情況下隱藏其船隻的位置,關閉無線電和衛星追蹤服務。

這些官員認為,這類事件凸顯了海底電纜被忽視的安全風險:“許多電纜都是由穀歌和Meta等矽穀巨頭部分擁有,這些公司還在投資建設更多電纜。但電纜建設依賴於專門的建造和維修公司,其中一些公司由外資所有,美國官員因此擔心可能對商業和軍事數據安全構成風險,”該報稱。



美國積極推動包括歐洲盟國在內的第三國避免安裝中國公司擁有的電纜,以減少安全風險。但歐洲並不總是認同這種風險評估。

在積極向海外布局的同時,中國在阻礙國際海底電纜行業在中國領海外鋪設海底電纜。



《金融時報》在2023年3月援引業內消息來源報道稱,中國刻意刁難、延遲審批他國企業向中國申請在中國領海外鋪設海底電纜的許可證,導致這些企業隻能繞道而行。



一條名為SJC2的海底電纜計劃將日本與新加坡、台灣和香港連接起來,但據兩位業內高管透露,由於中國的反對以及漫長的許可審批問題,該項目當時已被推遲一年多。

“中國正試圖在其區域內對海底活動施加更多控製,部分原因是為了防範美國在海底電纜鋪設過程中安裝監視係統,”前美國海軍潛艇軍官兼高級海軍官員、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研究員布萊恩·克拉克(Bryan Clark)對《金融時報》表示。“此外,中國政府還希望準確掌握民用海底基礎設施的安裝位置,以便進行自身的地圖繪製。”

報道還稱,這種做法讓北京手握籌碼,可以要求這些申請許可的公司在其基礎設施項目中加入中國公司、船隻和人員,讓自己在這些項目中也占據一席之地。

台灣、美國以及西方盟友的應對措施

然而,隨著中國對俄羅斯日益明顯的支持,加之兩起波羅的海海底電纜破壞事件中涉及中國船隻,歐洲逐漸將中國視為歐洲安全,包括其海底電纜安全的潛在威脅。

對台灣這樣的科技樞紐而言,海底電纜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台灣的數據傳輸需求極高。但是,其海底電纜網絡麵臨很大的風險。

為應對潛在威脅,台灣正推動多項應對措施,包括將海底電纜列為關鍵基礎設施,並與亞馬遜的“柯伊伯計劃”(Project Kuiper)等低軌衛星運營商合作,建立備援係統。此外,台灣政府正考慮購買專用電纜維修船,以減少對國際第三方服務的依賴。



美國及其盟友正在加強對海底電纜安全的保護。拜登政府的“數位投資計劃”(Digital Invest Program)動員了 3.35 億美元的私人資金,在非洲、亞洲和拉丁美洲提供安全的網絡設備。

2022年,美國成功阻止華海通信拿下“東南亞-中東-西歐6號電纜”(SeaMeWe-6)項目,幫助SubCom公司成功競標這項6億美元的合同。

“新加坡至法國的海底電纜項目本將成為華海通信迄今最大的此類工程,鞏固其作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海底電纜建設商的地位,同時擴展三家計劃投資該項目的中國電信企業的全球影響力,”路透社在2023年3月報道說。

“然而,美國政府因擔心中國可能通過這些敏感的通信電纜進行間諜活動,開展了一場成功的行動,通過向聯合體成員施加壓力並提供激勵,將合同轉移給美國公司SubCom。”

路透社首次詳細報道了這場行動。

“這是過去四年裏美國政府出手幹預的至少六項亞太地區私營海底電纜交易之一,”路透社稱。“美國政府通過這些幹預措施,要麽阻止華海通信贏得項目,要麽迫使電纜重新規劃線路,甚至完全放棄那些原計劃直接連接美國和中國領土的項目。”



再如,2020年,由司法部、國土安全部和國防部成員組成的“電信小組”(Team Telecom)建議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FCC)拒絕為計劃連接美國和香港的“太平洋電纜網絡”(PLCN)頒發海底電纜許可,理由是與中國控製的香港直接連接存在“國家安全和外國所有權的擔憂”。該網絡接入台灣和菲律賓的線路路段仍獲準許。

美國還與四方安全對話(Quad)等組織合作,通過國際開發金融公司(DFC)支持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新電纜建設,以加強該地區的數據傳輸能力。

北約也加大了對海底基礎設施的保護力度。2023年2月,北約總部成立了關鍵海底基礎設施協調中心(Critical Undersea Infrastructure Coordination Cell)。同年7月,北約盟國在維爾紐斯舉辦的北約峰會上一致同意在北約聯合海事司令部(MARCOM)內設立關鍵海底基礎設施安全海事中心(Maritime Centre for the Security of Critical Underwater Infrastructure),並在波羅的海和北海加強海底監控。不過,這些行動主要針對俄羅斯威脅,對中國的關注尚不全麵。

查看評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