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財相自詡訪華成果豐 輿論質疑“才六億至於嗎?”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2025年1月11日,英國財政大臣裏夫斯在北京會見中國副總理何立峰。 (美聯社圖片)

英國近日正麵臨小型債務危機,然而財相裏夫斯(Rachel Reeves)卻無視在野黨強烈反對,如期在剛過去的周末訪問中國。兩國達成69項協議,總計為英國未來幾年帶來共約六至十億英鎊收益,隻占英國GDP不到萬分之一,備受輿論批評。

英國財政大臣裏夫斯周六(11日)在北京與中國副總理何立峰會麵,重啟中斷6年的“英中經濟財金對話”。這是相隔8年後,再有英國財相訪華,卻碰上英鎊急跌、英國債市動蕩。裏夫斯無視國內反對聲,執意帶同英倫銀行行長、金融行為監管局局長等財金巨頭訪問中國,最終為英國帶來多少好處?

根據官方公布,雙方在金融及貿易等領域達成69項協議。在金融領域,中方將容許英資金融機構擴展在華業務,中國銀行也將首度獲準在英國發行離岸“綠色債劵”,兩國又同意加強交換金融監管資訊。

在貿易方麵,雙方將尋求進一步協議,首度開放英國寵物食品入口中國,並將展開程序,容許英國豬雜打入中國市場,以及重新準許英國向中國出口冷凍豬精液。裏夫斯總結訪華成果,預料在未來五年可為英國帶來6至10億英鎊的經濟收益。

中英金融服務峰會2025年1月11日在北京舉行 (美聯社圖片)

收益占英國每年GDP少於萬分之一 評論:白走一趟

翻查資料,英國202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約為2.54兆英鎊。裏夫斯此行為英國賺到的錢,若以每年平均2億英鎊計算,其實占英國GDP比例不足0.01%。而根據英國全國農業工會2024年底的數字,英國豬肉產品出口中國每年帶來的收入,也隻有約1.78億英鎊。

財經評論員顏寶剛接受本台訪問時,直指裏夫斯的訪華成果令人震驚,形容是“白走一趟”:“其實對現在英國的經濟狀況絲毫沒有幫助。英國國內仍有很多人癡心妄想認為,隻要和中國做到生意、找到中國的投資,英國的經濟就可以有未來。事實上現在大家應該很清楚知道,中國經濟本身都出了很深的問題。”

他認為英中兩國最新的貿易協定,很多都流於“象征式”,比如英國農產品的進出口,其實對英國經濟占比有限;反而倫敦政府容許中國銀行在英國發行人民幣債券,正好配合中國把人民幣國際化的部署。

智庫組織“中國戰略風險研究所“(China Strategic Risks Institute)政策主任古德曼(Sam Goodman)更在社交平台直言:“五年交易額才6 億英鎊?如果事實確實如此,有人可能會問,為這麽少的投資,用得著花那麽大力氣嗎?值得損害英國政府對香港的承諾嗎?”

裏夫斯:有向中方提出人權議題 但強調兩國經濟合作重要

裏夫斯接受傳媒訪問時就表示,和中方會麵時有觸及香港及俄烏議題,包括正受審的英國公民、壹傳媒集團創辦人黎智英的情況,並表示會和中國公開及坦承處理國安等領域的分歧,不過她仍不斷強調英中兩國經濟合作的重要性。

前保守黨黨魁史密斯(Iain Duncan Smith)向英國媒體形容,指裏夫斯的訪華之行是“叩頭行動”。

學者:國內反應冷淡 顯示民間對工黨政府能力的質疑

國際關係學者黃偉國表示,這次英國主流傳媒對裏夫斯訪華著墨不多,某程度上也反映英國民間對工黨政府的質疑:“可想而知英國的主流媒體是不會對裏夫斯訪問中國、對於改善中英關係,或對中國救英國經濟有任何的期望。反而問,為什麽你寧願浪費時間,去到北京進行一些沒有用的訪問?給人有個印象就是,工黨是不是完全沒有能力救英國經濟?”

黃偉國又認為,英國與德國、法國等鄰國相比,並無籌碼“兩頭通吃”:一方麵與北京做生意、一方麵高調批評中國;而今次財相訪華,也反映中國已無力做英國的“大靠山”。

顏寶剛就認為,英國經濟要“翻身”,未來隻能考慮推動金融市場及初創產業。

查看評論(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