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韓懿亭
近日,一條“終身未婚的86歲北大畢業老太無家可歸!”的新聞在網絡上迅速走紅,引發了廣泛討論。
以下為采訪實錄:
問:聽說您是北大畢業的?
答:對,化學係的。那會兒是6年製,我們那屆正趕上陸平當校長。畢業後我還留校繼續搞了兩年科研。
問:畢業後去了哪裏工作?
答:分到北京化工廠。那是全國最大的精細化工企業,光北大畢業的就有一百多號人。我們那會兒幹活特別拚,做實驗經常泡在實驗室。你看我到現在,遇到人還能跟他們講講化學知識呢。
問:聽說您做過很重要的研究?
答:是有那麽一個項目,研究氯化銫的提純。要把雜質降到百萬分之一以下,難度很大。最後成功了,還得了局裏的科技二等獎,後來參與的國家星火計劃也得了獎。
問:您年輕時沒考慮過成家嗎?
答:那個圈子裏,大家都差不多。我師兄師姐們,好多都是單身。天天就知道搞研究,哪有心思考慮別的?現在想想,可能是太死心眼了。
問:現在養老的事情怎麽安排?
答:我這個情況,隻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問:現在住在哪裏?
答:在大妹妹家。但現在妹夫病了,生活不能自理,妹妹要照顧他,覺得我在這添麻煩,想讓我搬出去。
問:那您有什麽打算?
答:說實話,我現在真的無路可走了。
看完這條視頻,讓人唏噓不已“一個曾經風華絕代的高知,為何晚年生活卻如此孤苦?”
然而,這樣的悲劇,並不是個例。
近年來,獨居老人孤獨死亡的新聞已發生了好幾起,這些老人的故事,讓人心酸。
他們也曾是父母眼中的寶貝,也曾有過“絢爛而耀眼”的青春和夢想,然而,到了晚年,卻孤獨地死去,身邊沒有親人,甚至沒有一句告別。
這不禁讓人思考:我們的養老,到底要靠誰?
在中國,養兒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
很多人認為,隻要生了孩子,老了就有依靠了。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年輕人生活壓力的增大,傳統的養兒防老模式已經越來越難以維係。
很多年輕人為了生活和工作,不得不背井離鄉,來到陌生的城市打拚。
他們忙碌於生計,無暇顧及遠在老家的父母。
即使有心孝順,也因為距離和時間的限製,無法給予父母足夠的陪伴和照顧。
這種情況下,老年人應該如何養老?靠政府?靠社會?還是靠自己?
我們先來看看政府層麵的努力。近年來,政府不斷加大養老事業的投入力度,提高養老金的發放標準和覆蓋麵,完善醫療保險製度,減輕老年人的經濟負擔。同時,政府還積極推動養老機構的建設和發展,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養老選擇。然而,盡管政府做出了諸多努力,但養老資源仍然有限,無法滿足所有老年人的需求。
再來看社會層麵的支持。社區養老、誌願服務、鄰裏互助等方式,為老年人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和支持。然而,這些方式往往缺乏係統性和持續性,難以形成有效的養老體係。此外,社會對老年人的關注和尊重程度也有待提高。在一些地方,老年人仍然麵臨著被忽視、被歧視的困境。
那麽,老年人是否隻能靠自己呢?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開始選擇自我養老的方式。他們通過儲蓄、投資等方式積累養老資金,通過參加社區活動、結交新朋友等方式豐富晚年生活。然而,自我養老也存在一定的風險和挑戰。比如,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認知能力可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下降,這會影響他們的生活質量和自理能力。
那麽,麵對養老的困境和挑戰,我們到底應該怎麽辦呢?
其實,養老問題並非無解。關鍵在於我們要轉變養老觀念,樹立多元化的養老意識。養兒防老已經不再是唯一的養老方式。我們應該鼓勵老年人通過自我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等多種方式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安。同時,我們也應該尊重老年人的意願和選擇,讓他們能夠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選擇合適的養老方式。
在這個過程中,家庭的作用仍然不可或缺。雖然年輕人生活壓力增大,但家庭仍然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精神寄托和依靠。我們應該鼓勵和支持年輕人盡到贍養父母的義務和責任,通過定期探望、電話問候等方式給予父母關愛和陪伴。同時,我們也應該加強對老年人的關注和照顧,讓他們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關愛。
此外,我們還可以通過科技手段來助力養老。比如,利用智能家居係統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生活服務;利用遠程醫療係統為老年人提供及時的醫療救助;利用社交平台為老年人提供交流和互動的機會等等。這些科技手段的應用,不僅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還可以減輕家庭和社會的養老負擔。
這位86歲老太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了養老的困境和挑戰,也讓我們思考了養老的出路和方向。
解決養老問題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都應該承擔起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共同構建一個完善的養老體係,才能確保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安享晚年、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