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蒼白,內容空洞——評2025《南方周末》新年獻詞
文章來源: 融觀天下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不管一年中走過了怎樣的路,有沒有發表好的新聞,有沒有取得驕人的業績,作為一家媒體,在舊的一年即將過去,新的一年即將到來之際,總要使出全身力氣,拿出一篇像樣的“新年獻詞”。
這對於媒體來說,既是一篇“規定動作”,也是一篇“自選動作”,“新年獻詞”水平怎麽樣,很能代表一家媒體的形象和臉麵。
不說別的媒體,單說曾標榜“在這裏,讀懂中國”的《南方周末》,這家媒體曾經傲然屹立南方,橫掃天下,一紙風行。
然而,這些都是曆史了。
好漢不提當年勇。
這些年,《南方周末》像一個垂垂老矣的老嫗,整天絮絮叨叨,說些不鹹不淡的話,失去了青年人的銳氣。
就拿最能代表其形象的“新年獻詞”來說,也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這兩天,朋友給我發來了2025年《南方周末》新年獻詞文章鏈接,還沒看內容,光看標題,就差點沒把人繞暈,今年“新年獻詞”標題是《用你的活法定義世界的算法》。
親愛的網友們,從這個標題,你能看出來《南方周末》想說啥嗎?這不光說把我這個還算資深一點的媒體從業者能繞暈,說個不好聽的話:
這種標題,尼瑪會不會說人話?
再看內容:
當無人駕駛的汽車從你身邊閃過,當大模型“寫好”你的年終總結,當光影魔法“複活”你的親人,當虛擬“愛人”向你提出分手……
生成式AI快速迭代,人機對話上演“物我兩忘”;諾貝爾獎連番垂青AI,機器人被注入“靈魂”;俄烏的戰場上、加沙的瓦礫裏,AI係統在搜尋血肉之軀;預測蛋白質和基因結構,AI模型又助力人類“長命百歲”。
技術狂飆的欣喜與奧本海默式焦慮接踵而至。AI“教母”呼籲,要像“登月計劃”一樣推動它發展。諾獎得主擔憂:“比我們更智能的係統終將控製一切”;聯合國通過監管人工智能的“裏程碑”決議,歐盟批準首個AI監管法案;《人工智能全球治理上海宣言》呼籲:“在人類決策與監管下,以人工智能技術防範人工智能風險”。而在全球AI中心、大洋彼岸的加州,首次提出防止大模型對人類造成“嚴重傷害”的監管法案,卻遭到了否決……
是的,這就是南方周末所謂2025年的“新年獻詞”,很多同學、老師和朋友,看了直搖頭,說不知道這家媒體的“新年獻詞”想說啥。
它似乎一味在炫耀語言的技巧,一味掩蓋其內容的空洞。
它既忘記了媒體的初心,也忘記了媒體的使命。
它對當下經濟的崎嶇,民生的艱難,與生活在其中人們的奮鬥與掙紮,血淚與努力,灼熱的痛感,深深的無力感,希望與絕望,紛紛視而不見,仿佛這一切,已與它沒有任何關係。
它的眼中,隻有機器,有所謂的AI,有大數據,有算法,就是沒有人,沒有有血有肉有靈魂的——人。
尼采認為,太陽的意義乃是為了照耀人,如果沒有人,太陽也就沒有意義。因此尼采喊出“上帝死了”,這種振聾發聵的聲音,在尼采眼中,隻有人,才是一切的意義。
到了福柯,他說“人也死了”,“人終將被抹去,如同海邊沙灘上一張臉的形象”,福柯把人,連同超人的地盤都鏟除了。人不是宇宙的中心,不是萬物的靈長,人隻不過是各種偶然的因素造成的。
尼采是前現代,福柯是後現代,而我們,還在邁向現代化的漫漫征途中。
這征途上,有人的呼喊,人的掙紮,人的奮鬥,人的痛苦。
而這些,在《南方周末》2025年的“新年獻詞”中,統統不見了。
而對於個體命運的關注,對於民生艱難的發聲,曾經是《南方周末》與民眾共鳴的“金鑰匙”,也是它屢試不爽取得成功的“標配”,而今,《南方周末》舍本逐末,輕易將自己的“看家寶”丟棄,而故裝作深沉,玩弄起了語言技巧。
你拋棄了民眾,民眾也將對你無視。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淚流滿麵”
“讓無力者有力,讓悲觀者前行”
“每一個這樣的你都是英雄”
這些,曾經是《南方周末》新年獻詞的“金句”,而今讀起來,更像夕陽下的挽歌。
“新年獻詞”,如果實在寫不下去了,也可以不寫,完全沒必要,搞得這樣蒼白和空洞。
默哀,為《南方周末》新年獻詞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