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的“美國夢”,特朗普可能不想讓它做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拜登政府《芯片法案》最大成果之一,即台積電落戶亞利桑那州,人稱“美積電”。

“美積電”這個說法,本質上是一個帶情緒的、不準確的結論,它與中美科技競爭有關,與美國控製力無關。否則,為什麽台積電總部能做2nm、1.6nm,美國工廠隻能做4nm,為什麽最核心的研發團隊不搬到美國去?

對於台積電在美國設廠,我們更應該關注:為什麽美國要“燒錢”給台積電辦“戶口”?台積電美國工廠純粹是為了“騙補”?進入特朗普2.0時代的美國政府,會繼續給予台積電以“厚愛”嗎?

基於台積電目前的運營現狀,特朗普的科技政策,大致可推測——雙方對台積電美國工廠,都沒有進一步投入的意願。也就是說,所謂“美積電”的未來,天花板已肉眼可見。

台積電的“美國夢”,特朗普可能不想讓它做了

蘇姿豐、黃仁勳和庫克等高層出席台積電亞利桑那工廠遷機儀式



4nm開始試產,650億投資有水分

台積電赴美建廠,分得《芯片法案》390億美元補貼當中的66億美元,還獲得50億美元的特殊低息貸款。

2024年11月,經過一係列談判及審批流程,美國商務部最終與台積電敲定補貼協議,先前承諾的補貼,就要到賬了。

作為回報,台積電承諾美國工廠總投資650億美元,分三階段完成,分別為Fab21 P1/P2/P3(即Fab21的一期、二期和三期),項目2022年開工,2030年左右全部建成,規劃總產能是90K。

下麵這張表,詳細梳理了台積電未來五年先進工藝相關工廠的具體進度——從3nm到1.4nm(A14)都有覆蓋,中國台灣地區總共14座,美國亞利桑那鳳凰城總共3座。



未來5年,台積電先進工藝工廠進度,涉及A14(1.4nm)-3nm工藝

亞利桑那的Fab21 P1工廠,到2024年年底已進入風險試產階段,2025年一季度末正式量產,到第二季度可以實現滿載30k產能,目前的客戶有蘋果、英偉達、高通、AMD。

Fab21 P2還處於土建階段,2024年建設進度不及預期,判斷與《芯片法案》補貼協議最終的簽署進度有關。按原計劃,2025年封頂,隨後進入潔淨室、廠務設施的安裝階段,到2026年年底開始移機試產,2027年第三季度開始量產3nm芯片。

對比之下,位於台南的Fab 18B,2023年就開始量產3nm,美國廠落後4-5年。

Fab21 P3到2025年開始動土征地,2026年土建,2027年年底封頂並進行潔淨室和廠務設施安裝,2028年第三季度開始移機,到2028年第三季度,差不多就是美國下一次大選期間,可以舉辦移機典禮,2029年第二季度量產出貨2nm芯片。

屆時,位於新竹寶山的Fab20B已經開始量產更先進的1.4nm工藝了。

這數據很繞,大家隻需要記住一個結論:台積電美國工廠進展順利,但在工藝節點,始終落後於台灣地區總部,至少有1-2個代差

投資規劃上,按照台灣地區的標準,4nm、3nm和2nm工藝對應的每萬片晶圓(10k)投資成本約為40億美元、55億美元、75億美元。

以此計算,亞利桑那工廠預估的投資成本應為510億美元,而實際投資額為650億美元超出30%,有虛報的可能,這也不難理解,投資額報的越多,可申報的補貼就越多。

還有一個原因:晶圓代工廠建設以設備為主,越先進的工藝,設備支出占比越高。以3nm節點為例,設備占投資總額比例超85%,剩餘多以土地、廠房和廠務設施為主,整體投資支出在15%左右,所以台積電需要更多的補貼,進而將設備投資成本拉低。

另外,補貼也直接影響了台積電在不同地區工廠的生產成本。

在稼動率(設備運轉時間占比)100%的情況下,5/3nm節點設備折舊,占生產成本的80%,人工為5%,材料及損耗13%左右,如下表所示:



台積電工廠成本對比,著色部分為亞利桑那P1-P2補貼後的情況,單位:美元

補貼之前,台灣地區每片wafer的生產成本是9566美元,亞利桑那工廠則需要12272美元,差距近30%,補貼之後成本下降至10438美元,差距不到10%。

也就是說,隻要有足夠的補貼,美國工廠的生產成本也能逼近台灣地區的正常水平,最終影響其盈利的關鍵隻有稼動率,隻要稼動率高,能滿產,人工、材料這些由於在總成本中占比很小,影響都可以忽略



台積電想“再造一個英偉達”

人力需求上,由於5nm以後的先進節點,越來越重視無人化作業,每萬片所需人力大概500人,加上管理、銷售、財會和法務等非生產人員,預計在550人左右。

按亞利桑那Fab21 P1工廠30k的產能,人力大概需要1650人。考慮到Fab 21 P1是美國總部,管理人員會增多,樂觀估計,總體人員大概在1800人左右。

另外,考慮美國加班文化缺失,如果要保證Fab廠24小時不間斷運轉的,每萬片晶圓人力配置還需要在原基礎上增加20%,預計亞利桑那Fab21的三期工廠,總需要至少6000名員工。目前,中國台灣籍員工大約占70%,但受美國工會的壓力,這個比例未來會降低到50%。



台積電美國工廠配套項目“台積村”,前期大量來自中國台灣的製造工程師居住在這裏

那麽,大量人力都從中國台灣輸出,會造成技術外流嗎?不會。

外派美國的主要是產線工程師,其任務是維持產線穩定量產,而研發工程師——負責工藝節點推進,例如從2nm、推進到1.4nm、1nm——不會派駐美國,這些工程師才是台積電的技術核心。

這些產線工程師到了美國,即便被其他公司挖角,也隻能是幫助美國企業提升單一節點的良率——做3nm的工程師基本隻會做3nm。

更關鍵點在於,擅長單一工藝,依舊無法提升整個晶圓廠工廠的良率,要達成這一目的,上百個製造環節都挖到核心人物才有可能產生作用,這種體係問題,不是某幾個厲害的工程師就能搞定的。



台積電前十大客戶營收貢獻占比,數據截至2024年6月

客戶這裏,Fab21以美國fabless大廠為主,像蘋果、英偉達這些矽穀巨頭貢獻了台積電營收的75%,如果從地理位置上看,確實是接近客戶了。

不過,美國工廠落後總部至少1個代差,Fab21 P1到2025年可以為蘋果代工4nm A16芯片,也可以代工英偉達4nm的RTX40XX係列或者是落後一代的Hopper係列GPU,但如果是A18、RTX50XX係列就不行了。

再有一點,美國本土先進封裝產能缺失,像CoWoS、FanOut這類封裝環節,還是要在中國台灣進行,好在先進芯片體積小,單價極高,即便空運,運輸費用可以忽略不計。所以,晶圓代工對於地理位置上接近客戶,基本沒有強需求

相較之下,規模小的Fabless,尤其是一些初創公司,對成本控製要求高,會對地理位置有一定的需求。另外,隨著DTCO(設計與技術協同優化)重要性的提升,率先與客戶綁定將能建立更基穩固的關係,這才是比較合理的接近客戶的理由——台積電官方公布過數據:相較於10nm工藝,DTCO讓7nm工藝邏輯密度增加超過1.6倍,速度增快約20%,功耗降低約40%。

所以,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與這些代表矽穀未來走向的初創企業就建立關係,並提供更實時、高效的服務,對台積電遠期業績無疑是有很大的幫助,英偉達如何與台積電共生,並做大做強就是最直觀的例子,這也算是台積電布局美國市場的一步好棋。

簡單總結一下:台積電美國工廠的曆史價值——1)為包括蘋果、英偉達等客戶生產落後一到兩代的芯片,為有競爭力的初創客戶提供就近的流片服務,提升各種新型態芯片的流片成功率。2)台灣地區的新工廠,累計產能基本都在120k左右,而美國工廠累計產能隻有90k,因此隻作為台積電整體產能的補充,對《芯片法案》補貼有所交代即可。



美國半導體重鎮成型

台積電來了,配套的供應鏈也得跟隨落地,目前亞利桑那的供應鏈已經逐漸成型。

前期建廠供應商,包括負責機電整合的漢唐集成、負責潔淨室的亞翔等等,目前均在當地成立子公司、辦事處,承接台積電亞利桑那Fab21的工程建設及當地供應鏈建設

供應鏈方麵,芯片生產所需的原材料按比重劃分,大致包括:矽片(31%),電子特氣(14%),掩膜版/光罩(13%),光刻膠及各類配套試劑(11%),CMP拋光液/墊(7%),濕學品(5%),靶材(3%)



圍繞台積電美國工廠形成的半導體製造體係

其中,矽片因為單價高、體積小,對運輸成本不敏感,長期以來由日本、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等產地直接供貨給全球,所以矽片製造廠對於在美國就近生產一直缺乏興趣。

從政府和產業層麵來看,由於矽片在材料中占比最高,要建立完整的半導體供應鏈體係,必須補貼矽片

根據公開信息,環球晶圓拿到《芯片法案》中的4億美元補貼,預計興建兩座12寸矽片廠,其中第一座工廠已於2022年動工,將於2025年上半正式量產出貨,未來主要供應給台積電美國工廠、英特爾、格羅方德等,而第二座工廠的進度目前未明確,主要取決於未來美國本土晶圓廠的需求以及關稅政策變動——關稅以產品價值計算,對矽片生產的影響很大,本地生產就近供貨則是次要。

原材料占比第二的品類是電子特氣,但美國資源豐富,電力充沛,費用也不算高,全球四大氣體供貨商美國就有AP與普萊克斯兩家, AP一直是台積電的最大氣體供貨商,在美國本土則更加如魚得水,所以這個領域屬於美國企業的強項,無需過多補貼支持。

原材料占比第三品類是掩膜版。以EUV工藝為例,其掩膜版製造技術門檻極高,也是一個關鍵的know how,從7nm工藝開始,台積電都是100%自製掩膜版,但目前沒有在美國建掩膜版工廠的規劃——首先是技術敏感,在美國製造可能會導致技術人員外流,其次價格是矽片的上百倍,對運輸成本更不敏感,一般2天內就可空運到達。

再說說光刻膠(前段),東京應化、JSR、信越分列全球前三,第四為美國杜邦,這四家企業占了全球80%以上份額,EUV光刻膠日本更是100%的壟斷,其中以東京應化以及JSR為主,是日本拿捏全球半導體的利器,前幾年日本製裁韓國半導體,光刻膠就是韓國最大的痛點,所以日本廠家不可能在海外建廠,讓其技術有外流的可能,而光刻膠以公升計價,單價非常高,運輸成本也可以忽略不計

類似高單價的還有前驅體與靶材,這些更是以公克為計價單位,製造商也遍布全球。

整體來看,隻有環球晶圓因為芯片法案和關稅考慮去美國建廠,其餘大部分原材料因體積小、單價高,對於運輸成本不敏感,無在美本土化生產的必要



以化學品為代表的供應鏈企業在亞利桑那的投資情況(單位:百萬美元)

不過各種濕化學品如顯影液等酸堿及有機溶劑、清洗溶劑,其特點是量大、價格低,以噸來計價,長途運輸成本可能比價格還高,必須就近生產供應。

未來,隨著台積電在亞利桑那的三座工廠的逐步量產,再加上英特爾也同樣在亞利桑那有工廠,屆時亞利桑那將成為以圍繞台積電Fab21為中心的美國的半導體製造重鎮

用水和用電方麵,Fab 21每日用電量約2.85GWh,相當於10萬戶美國家庭用電。每日預計1.8萬噸的用水量,但利用再生水項目,可以實現80%的水循環使用,日耗水量減少到0.38萬噸,這是台積電能在亞利桑那這種沙漠地區落戶的關鍵技術。

以上,就是到目前為止亞利桑納鳳凰城的正在發生的事。



特朗普、台積電都無意加碼擴產

在《芯片法案》護航下,台積電於美國亞利桑那落戶的進度都在按計劃進行,隨著政府換屆,不確定性在於特朗普2.0時代,這片土地是怎樣的光景?

一般來說,商業公司有錢掙才會持續投入,亞利桑那的Fab 21總共90k的產能,隻占台積電規劃總產能的很小一部分,兼顧服務老客戶的次頂級芯片代工、潛力初創客戶的流片,產能可以輕鬆排滿,其獲得補貼之後的盈利能力,可以接近台灣地區的85%-90%,等五年折舊期過後,毛利率也可以接近70%左右,與台灣地區相當。

也就是說,隻要台積電給美國的亞利桑那工廠做好排產,在產能滿載、高稼動率的前提下,盈利是可以做好的,也就不應該被看衰。

按行業慣例,供應鏈配套落地的前提是晶圓廠具備60k以上的產能,如果產能規劃不足,那供應鏈情願異地生產采取運輸的方式供貨,Fab21三座工廠總規劃產能90k,剛好是讓供應商願意一起配套落地,且有利可圖的水平。

按現有規劃,如果不出意外,到2028年底,在特朗普任期的尾聲,台積電大概率會將鳳凰城打造成美國最完善、最大的半導體製造聚落。對台積電來說,擁有了美國本土產能,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對衝關稅的影響。

至於2029年三座工廠全部完工後,台積電還會不會繼續擴建,取決於特朗普任期,以及特朗普的下一任,決定講什麽樣的故事,會不會進一步提供補貼。如果沒有補貼,美國亞利桑那工廠的盈利水平預估隻有台灣地區的70%,這將嚴重拉低整體毛利率,導致股價下跌,這是台積電不能接受的。

其次,台積電擴建也取決於未來全球市場對先進工藝的需求。

以2nm節點為例,台積電在全球規劃的產能是170k,其中台灣地區140k,美國亞利桑那為30k,但隨著先進封裝技術進一步突破,到1.4nm時,隻需要150k產能,再到1nm時隻需要130k產能,那麽台灣地區的產能就足以覆蓋全球市場的需求,也就沒有了在美國擴產的必要。

站在美國的角度,當亞利桑那成為半導體重鎮,美國獨立自主生產先進芯片的鏈條閉環,也沒有進一步提供補貼的必要性

台積電、美國政府,雙方都沒有進一步擴大投入的理由,所以說大家口中的“美積電”,未來基本是可預見的。

我們也可以大膽假設一下,2028年之後,除了台積電完成美國落戶外,英特爾很有可能轉變成一家fabless企業,大量下單給台積電,原有的工廠則由格羅方德接手,或者由財團私有化,但不論如何演變,這些美國本土公司在先進工藝上,依舊無法和台積電抗衡——半導體是一個技術導向的產業,技術決定一切,客戶必須要采購最先進的芯片才能維持其市占率,否則就會失去市場。

之前也有不少討論,說英特爾是美國芯片製造的代表,它不能死,其實英特爾的死活並沒有那麽重要,美國要的隻是在本土具備先進芯片製造自主能力,至於這個能力是不是來自英特爾,不起決定性作用,何況英特爾還不具備這種能力——半導體產業一直保持著新陳代謝節奏,再過5年,英特爾現在那些也不太先進的產能將會更加落後。

至於這種演變對我們大陸的產業有什麽影響,在科技競爭持續的背景下,大概率是我們另辟蹊徑,點亮新的科技樹,走一條材料、設備、生產的純自主之路。

查看評論(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