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月薪18000但工作無意義,到底要不要辭職?

月薪18000但工作無意義,到底要不要辭職?

文章來源: 果殼 於 2024-12-31 23:30:00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最近,一個00後女孩在網上分享困惑,引起軒然大波。

“月薪1.8萬,每天工作就是幫老板處理雜事和快遞,感覺自己快要廢了。”

什麽,還有這種好事?

什麽,這種好事還有人不想做?

評論區網友的靈魂發問,戳中我的心聲。

於是我在壹心理APP發起了一個討論:月薪1w8 VS月薪8k但晉升空間大,選哪個?

翻翻留言,原來真不是所有人都選高薪。

相比掙多少錢,不少人更看中“快樂工作”“工作有意義”。

還有很多人,對“不進步”懷抱恐懼,躺平反而會慌。

圖片來自壹心理APP

在這個加速的時代,我們仿佛都是《冰河世紀》那隻鬆鼠,追著鬆果一刻不停地跑。

到底怎麽樣,才能跟工作和解,解開“打工人的開心密碼”?

今天,壹心理就跟大家聊一聊。

人生苦短,1/3都在工作,願你看完此文,能從中咂摸出一絲快活來。

不敢停下來的你,到底在怕什麽?

年輕人為什麽不敢停下來?

我問相熟的編輯阿河,他說答案是“害怕被拋棄”。

阿河是90後,大二開始做自媒體。

2個賬號,日更3000,在學生時代,早早“財務自由”。

但好景不長,隨著短視頻興起,文字內容流量直線下滑。

文字已死嗎?

迷茫的他,隻好隨波逐流地考了公。

此時他已經失去應屆生身份,擠在半人高的考公資料裏,在疫情來臨前一年,瘋狂磕題。

2020年底,他順利上岸,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和大把自由時間。

做些什麽好呢?

旅遊,疫情不允許;創業,條件不允許;考研,心裏沒動力。

他開始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消磨。

然而,當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去想“怎麽消滅無聊”時。

生活的虛無和荒謬,反而把他壓垮。

當第三個月的時光無所事事地流淌過去,阿河淩晨3點從夢中驚醒,胸口沉甸甸地壓著石頭——他知道,那是他無法承受的“自由”的重量。

就像阿河說的:

人追尋的自由,隻在將得未得之際存在。

真正“自由”以後,自由反而成了對人的消磨。

入職第4個月,阿河離開了體製,找了一份編輯工作,每天改稿子、定選題。

腦子時刻要轉,工資也沒比體製內高多少。

但他重新快活起來。

當然,年輕人不敢停下來的原因,也不隻這一個。

正如知名學者梁永安說:

三代人才能完成的轉型,正壓在這一代年輕人身上。

他們沒有前輩趟出的路,沒有參照係,前後不靠,必須摸著石頭過河,硬生生辟出一條新路。

找不到安全的容身之處和清晰的自我定位,如同身處蠻荒,四麵受敵,當然不敢停下來。

迷失自我的無意義感、周遭混亂的碎片信息、快節奏的時代轉型……

林林總總,都給人一種“停下來就會被拋棄”的感覺。

於是,就算衣食無憂地躺平,心裏也不會快活。

工作的快感,來自尊嚴

寫到這裏,可能有人會說:

這些人是不是太閑了?工作之餘隨便找點事做,不也能讓自己快活起來?

的確,快樂很容易。

抖音微博小紅書,各種殺時間利器,刷起來不香嗎?

下班了,還有網吧,K歌,劇本殺,執事店、女仆店……任你挑選。

幾個小時,轉瞬即逝。

快樂嗎?快樂。

快活嗎?不快活。

因為這種快樂是逼仄的,碎片的,消耗性的。

它激活多巴胺、血清素和內啡肽的快速分泌,高頻率的刺激之後,空虛無聊,砸得人戳措手不及。

那麽,真正讓人快活的工作,到底長什麽模樣?

哲學家穆勒有一個理論:越能體現人的尊嚴的快樂,就是越高級的快樂。

而尊嚴,首先來自創造。

30歲資深外企人小路,從大一開始,就去邊區支教。

那裏信號不好,沒有網絡,最艱苦的時候,3張凳子擺一起當床睡。

因為久在樊籠裏,不適應大自然,小路的身上經常這裏紅,那裏癢。

好幾次都想一走了之。

但有天早上,她遲到了2分鍾,發現好幾個學生圍在一起,在抄自己忘記帶走的教案。

講台上的學生拿著粉筆,有點訕訕;

講台下,等著抄本的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我,都不好意思的笑了。

那一刻,小路怔住了。

模糊的淚眼裏,她清晰地感受到:

自己正在澆灌的種子,正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執拗地發芽。

從那以後,小路每年都會抽時間去支教。

一做,就是10年。

班上有好幾個同學,到現在都和她有聯係。

他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得了助學金,還有人考入師範學校,未來想回家當老師。

這一切,都讓小路體會到:

一份有尊嚴的工作,是如何悄然帶來滋養和快樂。

十字路口的年輕人,做不出選擇

可是,即便清楚知道:

一份不喜歡、沒尊嚴、無意義的工作,隻會自我消耗。

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仍然難以做出選擇。

36歲國企員工葉子,大學一畢業就進了公司分部,同齡人拿2千底薪,她月入7千還年年穩漲。

9點上班,她快10點才姍姍來遲,此時辦公室上座率還不到3分之一。

中午在食堂吃飯,吃完睡2個小時。

下午5點,同事陸續走人,接孩子的接孩子,出去玩的出去玩。

她溜達去菜市場,花1個小時挑選今晚的新鮮食材。

這樣的生活過久了,雖然常常抱怨無聊、沒提升,但也沒什麽改變的動力。

改變發生在第4年。

那一年,葉子從分部被調到總部,繁瑣的工作、複雜的人情、沒用的會議、每隔半小時就來盯梢的領導……

讓習慣了一天幹活2小時的她,很不適應。

加上領導經常安排無意義的任務給她,葉子沒忍住,跟領導大吵一架。

很快她就後悔了:雖然不會被辭退,但領導有的是“小鞋”給她穿。

這是葉子最痛苦的一年,她發現同齡人之間開始出現鴻溝。

雖說不是人人都財富自由,但除了她之外,大家都有明確的規劃和方向,一點一滴積累著進步和成長。

工作幾年,我都幹了些啥?

她不是沒想過改變現狀。

但寫辭職信,被爸媽撕了;

換崗位,得考兩個證;

往上走,那就得考研,但年紀大了知識也記不住了……

過去,花花經常聽到年輕人說“不快樂”“好迷茫”。

沒想到年過30,她也開始把這些話掛在嘴上。

遲來的糾結湧上心頭:

是選擇月入1w8沒意義,還是月入8k忙到死?

以上討論均來自壹心理APP

自我整合,強大精神內核的基石

其實,重點不是怎麽選,而是為這個選擇做了什麽。

但我們常常沒法選、沒法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內耗到被卡住……

這些困頓的人,卡在了“自我整合”這一關。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指出:嬰兒早期是一個“未整合”的狀態。

所謂“未整合”,是指自我就像一幅拚圖,不是完整一個,而是碎片拚起來的,很容易就處於“彌散”狀態,風一吹就散落一地。

未完成整合的人,內心缺乏穩固性,每塊碎片各自為營。

如同一座內亂的城市,無法應對外敵入侵,未完成整合的人自然也很難有多餘力量去應對外界的挑戰。

而整合,是指自我完整牢固,從一副拚圖變成一座雕塑。

內在整合程度高的人,不僅內耗少,自我認知清晰;

麵對選擇的時候,自然也能夠直指內心,精準去選,果斷去做。

完成整合,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人這一生,有3次清晰的自我整合的機會:

第一次,與父母分離。

葉子的一切,都是家裏安排的。

讀書的學校,文理的選擇,大學的專業,工作的安排……都由父母一手包辦。

一直以來,她的自我都依附於父母,自然說不清到底喜不喜歡這份工作,更別提規劃自己的未來了。

而揮別父母,整合才能進入到第二個階段:穩固自我內核。

第一個階段發展好了,我們會融入到一個新的、誌同道合的集體中去,發展不同於父母、獨屬於自己的自我空間。

阿河應聘的編輯工作,就是在融入集體、發展自我空間的助力。

他需要一個新關係,來穩固已經發展出來的自我內核,同時涵容他持續性地發展自己。

以上討論均來自壹心理APP

如果這個階段也完成,我們會過渡到第三個階段:用新的自我與現實鏈接。

整合度低的人,傾向於用及時反饋的“低級快樂”,來填滿破碎的自我縫隙。

這被稱為防禦空白:用大量碎片信息,來防禦腦海裏亂七八糟的碎片念頭。

整合度高的人,有更豐富的自我空間。他們不急著把“縫隙”填滿,也不會輕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這些自我發展的人,能夠從高級快樂中得到滿足。

對他們來說,高薪穩定,還是低薪自由,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合乎自己心意的快活”。

所以穆勒說:

高級快樂者,可以體會到低級快樂的趣味;

低級快樂者,卻不知道高級快樂有啥可樂的。

月入1w8的女孩不快活,或許她真正需要的,不是換工作,而是做一些積極的、有利於自我整合的努力。

比如,和父母溝通自己的真正誌向,與老練通達的朋友聊天學習經驗,學習有利於自我成長的正念、冥想。

996的我們不快活,也需要從壓力中抽離出來,向內探索尚未整合的部分。

寫在最後

看到這裏,或許你已經有了答案。

選擇1w8高薪無聊,還是8k忙碌但有意義,取決於當下,你是需要休養生息,還是勇往直前。

而不管你選哪個,10年後回看,都會是正確的選擇。

10年來,小路在外企穩紮穩打,上司視她為團隊核心。

3年前她年入40W,這幾年受疫情影響,福利和漲薪都一降再降。但她也不介意。

畢竟工作隻是謀生手段,支教才是人生意義所在。

阿河跳槽兩次,如今已是某大號主編。

他月入2W,買了一輛寶馬但不常開,因為更喜歡在地鐵上讀紙質書的感覺。

最近,他開始讀榮格。

葉子換崗失敗,36歲的她索性破罐破摔擺爛。被領導徹底邊緣化後,反而有了大把空閑時間。

在這段空白裏,她準備好好想一想,接下來的人生方向。

他們都有過或窮或忙、又窮又忙、糾結徘徊不快樂的時候。好在,最後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需要漫長的自我整合,輾轉的自我發展。

直到有一天,那堵怎麽也撞不開的牆,在你麵前豁然洞開。

別著急,慢慢來。

就像阿河引用榮格的那句話:

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

世界和我愛著你。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3)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故宮拒絕身著女裝漢服的男生入內,"穿衣自由"還有多遠
40人因踩踏身亡!“我們動彈不了,無法呼吸”
美商務部長:台灣晶片製造占全球95%,應變成美台各50%
史上最大離職潮!美10萬公務員明將集體辭職
101歲摩門教領袖辭世!尼爾森「醫師變先知」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國“世界最高橋”正式通車 懸空於625米
心態已經崩了!在中國,逆市房東不如狗
24小時內美國發生兩起伊拉克退伍軍人槍擊案,致7人死
川普政策促人才流失 85位美國頂尖科學家轉向中國
美國教堂槍擊縱火案,死者增至五人
清華大學爆重大醜聞!多名師生帶遊客入校牟利被逮
H-1B簽證費暴漲,中國推出K字簽證和美國搶人才
美拋“美台芯片五五分”震撼彈!台灣的時間到了
黃仁勳質疑“對中鷹派”不愛國!川普前國師怒批
全世界都發現,灰姑娘是一個恐怖故事
1次是悲劇 4次是模式…於朦朧非首例 這人被反複提及
第一批丁克夫妻離世,遺產留給誰?
“該死的中國人老是咳嗽” 意大利名將打中網翻車
美國考慮援烏長程「戰斧」飛彈,川普握最終決定權
黃仁勳“中國隻差美國幾納秒” 他是中共影響代理人?
AI神話, 快要編不下去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月薪18000但工作無意義,到底要不要辭職?

果殼 2024-12-31 23:30:00

最近,一個00後女孩在網上分享困惑,引起軒然大波。

“月薪1.8萬,每天工作就是幫老板處理雜事和快遞,感覺自己快要廢了。”

什麽,還有這種好事?

什麽,這種好事還有人不想做?

評論區網友的靈魂發問,戳中我的心聲。

於是我在壹心理APP發起了一個討論:月薪1w8 VS月薪8k但晉升空間大,選哪個?

翻翻留言,原來真不是所有人都選高薪。

相比掙多少錢,不少人更看中“快樂工作”“工作有意義”。

還有很多人,對“不進步”懷抱恐懼,躺平反而會慌。

圖片來自壹心理APP

在這個加速的時代,我們仿佛都是《冰河世紀》那隻鬆鼠,追著鬆果一刻不停地跑。

到底怎麽樣,才能跟工作和解,解開“打工人的開心密碼”?

今天,壹心理就跟大家聊一聊。

人生苦短,1/3都在工作,願你看完此文,能從中咂摸出一絲快活來。

不敢停下來的你,到底在怕什麽?

年輕人為什麽不敢停下來?

我問相熟的編輯阿河,他說答案是“害怕被拋棄”。

阿河是90後,大二開始做自媒體。

2個賬號,日更3000,在學生時代,早早“財務自由”。

但好景不長,隨著短視頻興起,文字內容流量直線下滑。

文字已死嗎?

迷茫的他,隻好隨波逐流地考了公。

此時他已經失去應屆生身份,擠在半人高的考公資料裏,在疫情來臨前一年,瘋狂磕題。

2020年底,他順利上岸,有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和大把自由時間。

做些什麽好呢?

旅遊,疫情不允許;創業,條件不允許;考研,心裏沒動力。

他開始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消磨。

然而,當每一分、每一秒,都要去想“怎麽消滅無聊”時。

生活的虛無和荒謬,反而把他壓垮。

當第三個月的時光無所事事地流淌過去,阿河淩晨3點從夢中驚醒,胸口沉甸甸地壓著石頭——他知道,那是他無法承受的“自由”的重量。

就像阿河說的:

人追尋的自由,隻在將得未得之際存在。

真正“自由”以後,自由反而成了對人的消磨。

入職第4個月,阿河離開了體製,找了一份編輯工作,每天改稿子、定選題。

腦子時刻要轉,工資也沒比體製內高多少。

但他重新快活起來。

當然,年輕人不敢停下來的原因,也不隻這一個。

正如知名學者梁永安說:

三代人才能完成的轉型,正壓在這一代年輕人身上。

他們沒有前輩趟出的路,沒有參照係,前後不靠,必須摸著石頭過河,硬生生辟出一條新路。

找不到安全的容身之處和清晰的自我定位,如同身處蠻荒,四麵受敵,當然不敢停下來。

迷失自我的無意義感、周遭混亂的碎片信息、快節奏的時代轉型……

林林總總,都給人一種“停下來就會被拋棄”的感覺。

於是,就算衣食無憂地躺平,心裏也不會快活。

工作的快感,來自尊嚴

寫到這裏,可能有人會說:

這些人是不是太閑了?工作之餘隨便找點事做,不也能讓自己快活起來?

的確,快樂很容易。

抖音微博小紅書,各種殺時間利器,刷起來不香嗎?

下班了,還有網吧,K歌,劇本殺,執事店、女仆店……任你挑選。

幾個小時,轉瞬即逝。

快樂嗎?快樂。

快活嗎?不快活。

因為這種快樂是逼仄的,碎片的,消耗性的。

它激活多巴胺、血清素和內啡肽的快速分泌,高頻率的刺激之後,空虛無聊,砸得人戳措手不及。

那麽,真正讓人快活的工作,到底長什麽模樣?

哲學家穆勒有一個理論:越能體現人的尊嚴的快樂,就是越高級的快樂。

而尊嚴,首先來自創造。

30歲資深外企人小路,從大一開始,就去邊區支教。

那裏信號不好,沒有網絡,最艱苦的時候,3張凳子擺一起當床睡。

因為久在樊籠裏,不適應大自然,小路的身上經常這裏紅,那裏癢。

好幾次都想一走了之。

但有天早上,她遲到了2分鍾,發現好幾個學生圍在一起,在抄自己忘記帶走的教案。

講台上的學生拿著粉筆,有點訕訕;

講台下,等著抄本的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我,都不好意思的笑了。

那一刻,小路怔住了。

模糊的淚眼裏,她清晰地感受到:

自己正在澆灌的種子,正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執拗地發芽。

從那以後,小路每年都會抽時間去支教。

一做,就是10年。

班上有好幾個同學,到現在都和她有聯係。

他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得了助學金,還有人考入師範學校,未來想回家當老師。

這一切,都讓小路體會到:

一份有尊嚴的工作,是如何悄然帶來滋養和快樂。

十字路口的年輕人,做不出選擇

可是,即便清楚知道:

一份不喜歡、沒尊嚴、無意義的工作,隻會自我消耗。

可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時,我們仍然難以做出選擇。

36歲國企員工葉子,大學一畢業就進了公司分部,同齡人拿2千底薪,她月入7千還年年穩漲。

9點上班,她快10點才姍姍來遲,此時辦公室上座率還不到3分之一。

中午在食堂吃飯,吃完睡2個小時。

下午5點,同事陸續走人,接孩子的接孩子,出去玩的出去玩。

她溜達去菜市場,花1個小時挑選今晚的新鮮食材。

這樣的生活過久了,雖然常常抱怨無聊、沒提升,但也沒什麽改變的動力。

改變發生在第4年。

那一年,葉子從分部被調到總部,繁瑣的工作、複雜的人情、沒用的會議、每隔半小時就來盯梢的領導……

讓習慣了一天幹活2小時的她,很不適應。

加上領導經常安排無意義的任務給她,葉子沒忍住,跟領導大吵一架。

很快她就後悔了:雖然不會被辭退,但領導有的是“小鞋”給她穿。

這是葉子最痛苦的一年,她發現同齡人之間開始出現鴻溝。

雖說不是人人都財富自由,但除了她之外,大家都有明確的規劃和方向,一點一滴積累著進步和成長。

工作幾年,我都幹了些啥?

她不是沒想過改變現狀。

但寫辭職信,被爸媽撕了;

換崗位,得考兩個證;

往上走,那就得考研,但年紀大了知識也記不住了……

過去,花花經常聽到年輕人說“不快樂”“好迷茫”。

沒想到年過30,她也開始把這些話掛在嘴上。

遲來的糾結湧上心頭:

是選擇月入1w8沒意義,還是月入8k忙到死?

以上討論均來自壹心理APP

自我整合,強大精神內核的基石

其實,重點不是怎麽選,而是為這個選擇做了什麽。

但我們常常沒法選、沒法做、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徘徊、內耗到被卡住……

這些困頓的人,卡在了“自我整合”這一關。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指出:嬰兒早期是一個“未整合”的狀態。

所謂“未整合”,是指自我就像一幅拚圖,不是完整一個,而是碎片拚起來的,很容易就處於“彌散”狀態,風一吹就散落一地。

未完成整合的人,內心缺乏穩固性,每塊碎片各自為營。

如同一座內亂的城市,無法應對外敵入侵,未完成整合的人自然也很難有多餘力量去應對外界的挑戰。

而整合,是指自我完整牢固,從一副拚圖變成一座雕塑。

內在整合程度高的人,不僅內耗少,自我認知清晰;

麵對選擇的時候,自然也能夠直指內心,精準去選,果斷去做。

完成整合,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但人這一生,有3次清晰的自我整合的機會:

第一次,與父母分離。

葉子的一切,都是家裏安排的。

讀書的學校,文理的選擇,大學的專業,工作的安排……都由父母一手包辦。

一直以來,她的自我都依附於父母,自然說不清到底喜不喜歡這份工作,更別提規劃自己的未來了。

而揮別父母,整合才能進入到第二個階段:穩固自我內核。

第一個階段發展好了,我們會融入到一個新的、誌同道合的集體中去,發展不同於父母、獨屬於自己的自我空間。

阿河應聘的編輯工作,就是在融入集體、發展自我空間的助力。

他需要一個新關係,來穩固已經發展出來的自我內核,同時涵容他持續性地發展自己。

以上討論均來自壹心理APP

如果這個階段也完成,我們會過渡到第三個階段:用新的自我與現實鏈接。

整合度低的人,傾向於用及時反饋的“低級快樂”,來填滿破碎的自我縫隙。

這被稱為防禦空白:用大量碎片信息,來防禦腦海裏亂七八糟的碎片念頭。

整合度高的人,有更豐富的自我空間。他們不急著把“縫隙”填滿,也不會輕易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這些自我發展的人,能夠從高級快樂中得到滿足。

對他們來說,高薪穩定,還是低薪自由,都不是重點。

重點是“合乎自己心意的快活”。

所以穆勒說:

高級快樂者,可以體會到低級快樂的趣味;

低級快樂者,卻不知道高級快樂有啥可樂的。

月入1w8的女孩不快活,或許她真正需要的,不是換工作,而是做一些積極的、有利於自我整合的努力。

比如,和父母溝通自己的真正誌向,與老練通達的朋友聊天學習經驗,學習有利於自我成長的正念、冥想。

996的我們不快活,也需要從壓力中抽離出來,向內探索尚未整合的部分。

寫在最後

看到這裏,或許你已經有了答案。

選擇1w8高薪無聊,還是8k忙碌但有意義,取決於當下,你是需要休養生息,還是勇往直前。

而不管你選哪個,10年後回看,都會是正確的選擇。

10年來,小路在外企穩紮穩打,上司視她為團隊核心。

3年前她年入40W,這幾年受疫情影響,福利和漲薪都一降再降。但她也不介意。

畢竟工作隻是謀生手段,支教才是人生意義所在。

阿河跳槽兩次,如今已是某大號主編。

他月入2W,買了一輛寶馬但不常開,因為更喜歡在地鐵上讀紙質書的感覺。

最近,他開始讀榮格。

葉子換崗失敗,36歲的她索性破罐破摔擺爛。被領導徹底邊緣化後,反而有了大把空閑時間。

在這段空白裏,她準備好好想一想,接下來的人生方向。

他們都有過或窮或忙、又窮又忙、糾結徘徊不快樂的時候。好在,最後都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當然,這個過程並不容易,需要漫長的自我整合,輾轉的自我發展。

直到有一天,那堵怎麽也撞不開的牆,在你麵前豁然洞開。

別著急,慢慢來。

就像阿河引用榮格的那句話:

每個人接收陽光的反應有所不同,有人覺得刺眼有人覺得溫暖,有人甚至躲開陽光。種子破土發芽前沒有任何的跡象,是因為沒到那個時間點。

世界和我愛著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