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 | 繁體
loading...
新聞頻道
  • 首頁
  • 新聞
  • 讀圖
  • 財經
  • 教育
  • 家居
  • 健康
  • 美食
  • 時尚
  • 旅遊
  • 影視
  • 博客
  • 群吧
  • 論壇
  • 電台
  • 焦點新聞
  • 圖片新聞
  • 視頻新聞
  • 生活百態
  • 娛樂新聞
您的位置: 文學城 » 新聞 » 生活百態 » 在一半人上不了普高的地方,她們放棄內卷

在一半人上不了普高的地方,她們放棄內卷

文章來源: 南風窗 於 2024-12-30 00:50:27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肖瑤

編輯 | 吳擎

2024 年 5 月的一天,雲溪記錄下了 13 歲女兒甜甜一個快樂的下午。

那天最後一節是體育課,甜甜踢了一整節課的足球," 很高興 "。被通知取消了延時課," 很高興 "。放學後看到天氣特別好,也 " 很高興 "。

最後,甜甜告訴媽媽,自己在放學回家時買了袋餅幹去公園,喂湖邊的鴨子,公園美,鴨子也很美," 特別高興!"

小孩的開心來得如此簡單," 快樂躲到摟都摟不住直往外冒 "!不管旁人怎麽說,雲溪在心底堅信,這些快樂比 " 中考分流 " 壓力下湧往課後補習班的 " 超前意識 ",要更可貴。

正在踢球的甜甜 / 受訪者供圖

從幼兒園到初中,從北京到天津,雲溪一家所在的小區,不斷有同齡孩子的家長為了孩子升學而陸續賣房搬家。如今,他們居住的天津近郊片區被當地人視為 " 教育窪地 " ——傳說中,這裏的 " 普高率 " 隻有 40%,比市區的 50% 還要更低。

也就是說,同一年參加中考的孩子,隻有約 40% 能上普通高中。其餘學生,很可能被 " 分流 " 到中等職業教育學校。

這對父母來說,不得不為孩子焦慮。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博得普高的一席之位,他們不顧一切搬離 " 窪地 ",舉家之力買學區房、將孩子塞進各式各樣的補習班。

但雲溪和丈夫看中的,是他人口中的 " 破小學 " 裏豐富的課外活動,是女兒不把學習當一切,而有充分課餘時間蹦跳玩樂、發現世界的生命力。

" 中考分流 " 的新政後,焦慮在適齡學生家長之間普遍蔓延。不僅在高考前,僅雲溪知道的,就有不少和她一樣的 "10 後 " 孩子父母,從孩子幼兒園時期開始就著手超前學習。

中考分流政策中兩種不同的升學模式

成為母親這十餘年來,雲溪也習慣了耳畔充斥著雞娃家長們的焦慮言論,聽慣了對她 " 不為孩子著想 " 的埋怨和指摘,但時至今日,她依然沒有為女兒報過任何課外補習班。

她在社交平台上更新自己與女兒的生活日誌,記錄一個 " 八年級下(學期)了還能每天興高采烈去學校 " 的女兒的日常——從垃圾桶裏撿蝸牛當寵物,從校服口袋裏洗出來的 " 抵製代孕 " 的貼紙,給小學生帶隊上廁所的 " 所長 "……

陪伴女兒長大的過程中,"80 後 " 母親雲溪將曾經那個通過寒窗苦讀走出小鎮的自己,也重新養了一遍。她希望,盡可能給孩子的童年留下一點寶貴的東西,一些真正的快樂," 以後要吃的苦多著呢,盡可能(讓孩子)心裏留點甜吧。"

" 可以是那 90%"

2011 年,雲溪的女兒甜甜出生了。剛成為母親的時候,雲溪也短暫焦慮過——或者說——滿懷期待,她希望,女兒將來能成為那少數的 " 前 10%" 的人。

可當甜甜上幼兒園後,雲溪發現,女兒好像和其他同齡小朋友有些不一樣。在動手能力和靈活性上,甜甜有些遲鈍," 手工活動總是做不好,剪出來的東西永遠是歪的,穿針也永遠對不準 "。

起初,雲溪也曾把這些 " 粗心 " 當作女兒態度上的問題,以為她心不在焉,也焦急過,甚至罵過女兒。

直到甜甜四歲那年,幼兒園體檢,保健醫生告訴雲溪,孩子的眼睛可能有點問題。雲溪和丈夫帶女兒去醫院檢查,發現甜甜有眼部先天性發育不良,也就是弱視,缺乏 " 立體視覺 "" 她看到的畫麵和我們普通人看到的不太一樣 "。

從此,雲溪決定走上一條與之前預想的教育理念完全相反的道路。

正在尋找書籍的甜甜 / 受訪者供圖

對先天性弱視的孩子而言,6 歲之前是最佳治療期。從幼兒園到小學,雲溪對女兒的養育宗旨,就是多參加戶外活動。她知道,一些孩子在學前就已經開始抓學習,製定學習計劃。

雲溪和丈夫的心態和其他家長漸漸拉開了距離,他們開始接受," 每個孩子並不是一個出廠設置空白的機器,你想讓他怎麽樣他就能怎麽樣。我們必須接受,一個孩子可能就是有缺陷或是有瑕疵,並不是所有時候都能人定勝天的。"

因為幹預得早,甜甜在小學前就將弱視差不多治好了。雖然沒多久還是近視了,但整個小學六年,雲溪都堅持帶女兒多做戶外活動,直到如今初二,甜甜的近視有三四百度,在同齡孩子中其實算低。

雲溪堅持帶甜甜多做戶外活動 / 受訪者供圖

也是在陪伴女兒度過小學的過程中,雲溪知道了,在 " 雞娃 " 之餘,還有一類和她一樣的家長,從小狠抓孩子的視力健康,竭力控製或幹預孩子的近視程度。這部分家長叫做 " 雞眼群體 "。有的家長為了保證 " 戶外 " 二字,甚至冬天也要在戶外搭個棚,讓孩子在棚裏硬坐兩小時。

在國家正式推行 " 雙減 " 之前,北京市不少學校就已經開始自發 " 減負 ",甜甜所在的學校也開始實行 " 低年級不布置書麵作業,高年級適量作業 "。那會兒,甜甜念三年級,雲溪發現,班上很多同學的家長都開始給孩子報課外班。

課外班也會留作業,這意味著,孩子不得不做雙份作業。總之,課外班的課業難度通常比學校裏的大,進度也超前很多," 很多家長相信,如果孩子不超前,以後會跟不上 ",雲溪說。

但她從未考慮過給女兒報任何補習班。整個小學六年,甜甜隻需要完成學校裏的作業,每天八點多就能休息。剩下的課餘時間,孩子會去公園騎車、踢球," 這一天縱有再多不愉快,也在運動中消解殆盡 "。

甜甜小學六年未參加過任何補習班 / 受訪者供圖

甜甜所在的小學被當地人稱作 " 菜小 ",名義意思,即背靠一片菜市場。在許多家長看來," 菜小 " 沒有名校背景和精英教師,硬件設施也湊合。可在雲溪看來,學校背後的花鳥市場熱鬧又生機,而平房的教學樓,可以供女兒下課後隨時邁出教室到屋前活動。

甜甜也曾對雲溪表達過疑惑," 為什麽放學後同學們都需要去各種補習班,我不用?" 雲溪告訴女兒," 我們現在暫時不需要,如果以後你覺得需要了,我們再看。"

因為從小喜歡閱讀,甜甜的語文和英語能力一直不錯。相比之下,數學雖然要吃力一些,但成績總體依然能維持在班級中上遊,三十人的班,大概能排到五六名。

不過,身邊不斷有家長對雲溪表達焦慮:" 別看現在能跟上,現在不補習的話,以後一定會掉下去的。"

雲溪感到哭笑不得。類似的對話發生多了,她覺得自己也 " 漸漸沒有朋友了 "。

有時候,家長們聚在一塊兒,聊起哪家孩子每天上完補習班後要寫作業到 11 點,雲溪會忍不住插嘴,說 " 我們家九點就能休息了 "。如此發言引來家長不悅,於是,她隻好學會沉默。

有些孩子上完補習班後完成作業需要到晚上 11 點 / 《小歡喜》劇照

也有家長建議雲溪讓孩子去學奧數," 這樣再學課內的就簡單了。" 雲溪自己找了一些奧數的視頻課件了解,發現 " 奧數和課內數學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並不存在因果遞進 ",她最後還是覺得,沒那個必要。

雲溪曾經在教育培訓機構上過幾年班,在和班主任、家長們的接觸中,她發現,很多孩子家裏砸了很多錢補課," 甚至從學校請假去補 "。但如果孩子自己沒動力和興趣去學習,補再多也無濟於事。補習班的老師甚至也會私下裏討論說," 如果孩子自己想學,學校裏的課程夠用了 "。

如今,雲溪還是常常聽到別的家長表達類似的希冀,要求自己的孩子將來一定成為同齡人的 "10%"。她每次都忍不住犯嘀咕," 那剩下那 90% 的孩子難道沒有父母嗎?"

她想,一百個人裏有前十名,就一定有後九十人," 那九十個人可以是別人的孩子,為什麽就不能是我的孩子呢?"

自己的 " 北下關 "

五年級,雲溪帶著甜甜搬到了丈夫工作所在的天津,進入環城四郊的一所普通小學就讀。

這裏是被當地人稱為 " 教育窪地 " 的一個區,因為當地沒有什麽頂尖的中學。因為擔心孩子以後升入 " 破中學 ",家裏有小學生的父母紛紛籌劃賣房搬家。

雲溪聽說,有好幾個家庭都主動降價賣房,隻為了快點帶孩子搬走。當時,鄰裏見麵,第一句話問的也許不是 " 吃了嗎 ",而是 " 賣了嗎 "。

在天津市中心學區房密集的 " 和平區 ",2023 年 3 月的商品住宅均價,達到了 6.4 萬 / 平方米。是雲溪家如今居住所在區房價的 3-4 倍。雲溪坦誠講," 我們不想為了托舉孩子,背上貸款,花很多時間通勤,犧牲全家人的生活 "。

天津市和平區海河的夜景 / 南風窗記者高樂妍 攝

同班同學頻繁轉學的情況,從甜甜幼兒園時就開始出現了。當年,雲溪和女兒住在北京東五環外的郊區,為了讓孩子進入更好的小學,幼兒園同學們的家長陸續籌劃搬家,傾盡家產,為孩子拚一套學區房。

雲溪沒怎麽考慮過這條路,她想,如果自己帶著孩子住進老破小,還背負著這麽大的壓力," 萬一孩子學習不好,我可能會忍不住罵她 "。她不願意讓母女關係變成這樣一種信托式的預期和投資。

當然,早有家長用 " 怒其不爭 " 的語氣提醒她," 不能讓孩子就這麽下去!" 一位忙著給孩子找幼小銜接輔導班的家長焦慮地對雲溪說:" 現在才學已經跟不上了!我們老家的孩子中班都已經學完幼小銜接,大班該學一年級的課了。"

從那時起,雲溪就與相當一部分女兒同齡孩子的家長 " 脫離了戰線 "。

甜甜度過小學最後兩年的 " 窪地小學 ",在家長們之間有句 " 恐怖 " 的說法:" 在這裏,除了學習不行,吹拉彈唱樣樣都行!" 雲溪和丈夫心想," 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

學校裏每周會有兩節勞動課,孩子們需要曬著大太陽鋤地、拔草、下秧、澆水,還有紮籬笆,100 分鍾勞作下來,每個人臉蛋都是紅撲撲的,回家隻想痛痛快快吃頓飯、好好睡一覺。

老師帶孩子們體驗勞動課程 / 新華社記者張龍 攝

雲溪想起脫口秀演員童漠男的一段自述。童漠男念小學時,曾因 " 注意力缺陷 " 轉學七次,可在多次更換環境無果後,父母決定給他一個 " 快樂童年 ",將他送去了一個以管理鬆弛聞名的北下關小學。

" 北下關小學 " 下午三點就放學,同學們性格愛好各異,有的學生連上了什麽課都不知道,有的學生動手能力極強。那裏曾給了他一個真正的快樂童年,可後來,北下關被市重點小學合並了。

甜甜上初中後," 形勢 " 變得更加嚴峻。

因為麵臨中考這座大山,身邊家長們不得不考慮孩子所處的競爭環境,危機意識早早被拉起來。從初一到初二,每個學期一開學時,雲溪都會聽到女兒說,班上又有同學忽然消失,轉學去了其他學校。

麵臨中考,家長們開始考慮孩子的競爭環境 / 《小歡喜》劇照

郊區的孩子隻能報郊區的高中,因為本區的高中有限,招生名額總共就幾百個,相當於全區孩子都要去爭這幾百個名額。

也是在這時,雲溪聽說了當地的所謂 " 普高錄取率 "。有人說 50%,也有人說是 40%。總之,在家長們的共識中,此地的 " 起跑線 " 是遠遠追不上市區的。

焦慮到底來自何處?雲溪感到一頭霧水。出於好奇,她自己在家上網查數據," 我們這個區每年中考報名的學生人數和普通高中招生的名額,除了一下的確是 40%",但她不知道,剩下的 60% 孩子去哪兒了?" 好像好多人一直在說‘分流’,但我們也不知道它的具體執行過程是怎麽樣的 "。

所謂的 " 五五分流 " 政策,自 2018 年就開始逐步在各地流傳,但溯其源,其實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硬性政策規定。2021 年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首次強調,分流政策的要求和目標是為了 " 大體平衡 "。而 2022 年 4 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則將舊版中 " 普職分流 " 的提法,改成了 " 在義務教育階段後的不同階段,因地製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 "。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但從始至終," 分流 " 都更多以流傳於家長口中的焦慮形式,模模糊糊地存在。

事實上,在甜甜小學畢業的時候,雲溪就打印了一套中考試卷的語文和英語給女兒做,發現 " 其實並沒有那麽難 ",雲溪很疑惑,身邊充斥的焦慮到底來自哪裏?

在不確定和不透明的環境內,外部變化和內部的主觀能動性要兩手抓。雲溪有個朋友的孩子,還沒進初中,就已經開始學高中的內容了。

一天,雲溪還聽家樓下的小賣部老板說," 中考的題都是市裏老師出的題,我們住在郊區的(孩子)根本沒做過那些題。" 老板也有孩子,但還沒上一年級。

" 如果我脆弱一點,肯定就被他擊中了 ",雲溪回頭想想。事實上,本區的初中生畢業後,也無法報考市區的高中,因此,這種焦慮根本是無稽之談。

如果實在要比,女兒甜甜比起許多同齡人都要幸運的是,學習這件事從來沒成為過壓力。

如今,甜甜念初二了," 還是會每天在走廊裏搶著跑著去找老師背課文 ",雲溪發現,女兒身上仍然保有一股連自己都向往的那種活力與童心," 十幾歲了還像個小孩兒一樣 "。

這是雲溪最喜歡的一張照片。2016 年,一天晚上下大雨,不到 5 歲的甜甜想下樓去看看,不是想跳水坑或者玩水,隻是在大雨裏麵靜靜地看雨 / 受訪者供圖

一天,女兒告訴雲溪,自己想去排球隊,雲溪有點驚訝," 你個子這麽小,能去打排球嗎?" 女兒說," 有什麽不行?我也不是想去比賽啊,我就是想跟著學一學。" 然後女兒自己去找教練,自己說服了對方,加入了排球隊。

她就像《好東西》裏能夠坐在台下鼓掌的小孩兒王茉莉,能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性。在雲溪看來,女兒已經擁有了如今很多成年女性苦苦尋覓的 " 自我 "。

" 她能為自己爭取一些東西,也能接受自己沒有什麽東西。"

當一個 " 做題家 " 成為母親

1982 年出生的雲溪是湖南小鎮女孩," 湖南人口多,也沒什麽太好的高校 ",因此,小時候,父母對雲溪的要求很高,那個年代沒有 " 雞娃 " 一說,但家長會對孩子用 " 不努力就隻能去打工 " 之類的話施壓。可從來沒人告訴過雲溪,究竟應該如何怎麽去努力。

雲溪覺得自己是那種學習 " 不開竅 " 的孩子。即便早晨 5 點鍾起床背書,等考試時,試卷發下來一看,仍然無助:" 怎麽沒有一個我背過的?"

念小學二年級時的一個深夜,因為背不下一篇課文,雲溪頂著困意來到室外,迎著寒風蹦台階,努力讓自己清醒後再進屋背書。背一會兒又困了,於是又出來蹦。如此反複," 硬是死磕了下來 "。可學習這件事,帶給她的幾乎隻有痛苦。

備戰高考那年,雲溪的數學成績一度在六七十分徘徊。天天熬夜,死磕大題,卻依舊顆粒無收。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劇照

高考第一年,雲溪考了一個 " 雙非 " 的普通本科。她選擇了複讀。她還記得,那年的複讀班,燈一整晚都是亮著的。一部分同學學到半夜才去睡覺,另一部分則是先去睡一會兒,半夜再起來繼續學。雲溪自己也會每天學到一兩點。

苦學是有用的。高考第二年,雲溪考上了一個 "211" 大學。不過,她至今仍然覺得這裏麵有運氣成分,時逢大學擴招,她成為了萬千大學生中的一員。" 其實我本人能力是沒有到那裏的,隻是下苦功夫死學 "。

雲溪是 1996 年參加的中考,當時的中專可以分配工作,因此,她的一部分同學去了中專。多年後,雲溪發現," 當初那些能力不錯的同學如今依然過得不錯 "。她列舉了一個當初上衛校的同學,如今仍在做護理,而且越來越專業,常常到自媒體上做科普、赴全國去做交流。

反觀雲溪自己,雖然第一學曆看起來要高一點," 但並沒有在本質上給我的能力帶來什麽改變 ",更沒有達到什麽扭轉階層的作用。

多年後,已經成為母親的雲溪在女兒甜甜的初中地理裏發現," 其實地理根本不是靠背書來解決的 ",每一道題背後都有刻意捋清的邏輯,也有可以建立的知識體係。她當年的死記硬背,至多隻能應付當下的考試。

死記硬背隻能應付當下考試 / 《抓娃娃》劇照

女兒甜甜雖然不算學霸,但 " 至少她在學得昏頭昏腦的時候,同為學渣的父母也不會生氣,還經常感到抱歉和同情。" 雲溪和丈夫從來不會對女兒說類似 " 這麽簡單你怎麽就學不會 " 這種話,因為他們真的沒有覺得簡單。

另外,如今,網上的教育資源豐富,實在有不懂的,再陪女兒再看一看," 也沒有那麽難懂了 "。

當然,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客觀條件是:雲溪不用上班。這幾年,她在家做文案相關工作,比起一般的在職母親,時間空間都相對自由。

她還記得自己初為人母時的那種焦慮。甜甜剛出生的時候,雲溪還在朝九晚五地上班,有時嬰兒半夜不睡,一直哭鬧,會導致大人第二天上班沒有精神," 這時候當務之急就是趕緊讓她睡著,哪怕是凶她一頓,也算解決了 "。

孩子的睡眠時間影響大人的作息 /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劇照

我們采訪的第二天,甜甜就要在學校參加戲劇節。前陣子,戲劇節報名那天,甜甜的老師還特地打電話告訴雲溪,說孩子好像胃不太舒服,讓父母關注一下。等甜甜回家來,雲溪才知道,原來女兒是在生悶氣。

戲劇節需要每個班選一個劇,甜甜班裏的同學選了《水滸傳》裏的一段戲,沒有女性角色,甜甜隻能去做幕後工作,失去了上台演出的機會。

不過,等到下一周,她又恢複了往日活力。" 因為她做了自己擅長和喜歡的宣傳組 ",到臨近開演時,孩子獲得的成就感也很強。雲溪為女兒感到自豪,甜甜真正擁有了敢於擁抱自己不同狀態和際遇的勇氣,小小年紀就學會了 " 麵對 " 和 " 接受 ",而這也許是很多成年人都未必能坦然做到的。

" 因為她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一定會不斷遇到這種事情的,一件事情的結果不一定每次都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必須得接受,也得學會去自己去調節情緒。"

長大的過程中,需要接受事情的不確定性並調節情緒 / 《但願人長久》劇照

我們的采訪結束後,雲溪拿著我提到過的一個問題去問了甜甜," 同齡人會羨慕我女兒嗎?" 她也好奇。

女兒倒是十分坦然:" 其實每個人都不會關注其他人在做什麽。"

  • 海外省錢快報,掌櫃推薦,實現買買買自由!
查看評論(0)
  • 文學城簡介
  • 廣告服務
  • 聯係我們
  • 招聘信息
  • 注冊筆名
  • 申請版主
  • 收藏文學城

WENXUECITY.COM does not represent or guarantee the truthfulness, accuracy, or reliability of any of communications posted by other users.

Copyright ©1998-2025 wenxuecit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Privacy Statement & Terms of Use & User Privacy Protection Policy

24小時熱點排行

故宮拒絕身著女裝漢服的男生入內,"穿衣自由"還有多遠
40人因踩踏身亡!“我們動彈不了,無法呼吸”
美商務部長:台灣晶片製造占全球95%,應變成美台各50%
史上最大離職潮!美10萬公務員明將集體辭職
101歲摩門教領袖辭世!尼爾森「醫師變先知」




24小時討論排行

中國“世界最高橋”正式通車 懸空於625米
川普政策促人才流失 85位美國頂尖科學家轉向中國
心態已經崩了!在中國,逆市房東不如狗
24小時內美國發生兩起伊拉克退伍軍人槍擊案,致7人死
美國教堂槍擊縱火案,死者增至五人
清華大學爆重大醜聞!多名師生帶遊客入校牟利被逮
H-1B簽證費暴漲,中國推出K字簽證和美國搶人才
美拋“美台芯片五五分”震撼彈!台灣的時間到了
黃仁勳質疑“對中鷹派”不愛國!川普前國師怒批
全世界都發現,灰姑娘是一個恐怖故事
1次是悲劇 4次是模式…於朦朧非首例 這人被反複提及
第一批丁克夫妻離世,遺產留給誰?
“該死的中國人老是咳嗽” 意大利名將打中網翻車
美國考慮援烏長程「戰斧」飛彈,川普握最終決定權
黃仁勳“中國隻差美國幾納秒” 他是中共影響代理人?
AI神話, 快要編不下去了…
文學城新聞
切換到網頁版

在一半人上不了普高的地方,她們放棄內卷

南風窗 2024-12-30 00:50:27


作者 | 南風窗記者 肖瑤

編輯 | 吳擎

2024 年 5 月的一天,雲溪記錄下了 13 歲女兒甜甜一個快樂的下午。

那天最後一節是體育課,甜甜踢了一整節課的足球," 很高興 "。被通知取消了延時課," 很高興 "。放學後看到天氣特別好,也 " 很高興 "。

最後,甜甜告訴媽媽,自己在放學回家時買了袋餅幹去公園,喂湖邊的鴨子,公園美,鴨子也很美," 特別高興!"

小孩的開心來得如此簡單," 快樂躲到摟都摟不住直往外冒 "!不管旁人怎麽說,雲溪在心底堅信,這些快樂比 " 中考分流 " 壓力下湧往課後補習班的 " 超前意識 ",要更可貴。

正在踢球的甜甜 / 受訪者供圖

從幼兒園到初中,從北京到天津,雲溪一家所在的小區,不斷有同齡孩子的家長為了孩子升學而陸續賣房搬家。如今,他們居住的天津近郊片區被當地人視為 " 教育窪地 " ——傳說中,這裏的 " 普高率 " 隻有 40%,比市區的 50% 還要更低。

也就是說,同一年參加中考的孩子,隻有約 40% 能上普通高中。其餘學生,很可能被 " 分流 " 到中等職業教育學校。

這對父母來說,不得不為孩子焦慮。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博得普高的一席之位,他們不顧一切搬離 " 窪地 ",舉家之力買學區房、將孩子塞進各式各樣的補習班。

但雲溪和丈夫看中的,是他人口中的 " 破小學 " 裏豐富的課外活動,是女兒不把學習當一切,而有充分課餘時間蹦跳玩樂、發現世界的生命力。

" 中考分流 " 的新政後,焦慮在適齡學生家長之間普遍蔓延。不僅在高考前,僅雲溪知道的,就有不少和她一樣的 "10 後 " 孩子父母,從孩子幼兒園時期開始就著手超前學習。

中考分流政策中兩種不同的升學模式

成為母親這十餘年來,雲溪也習慣了耳畔充斥著雞娃家長們的焦慮言論,聽慣了對她 " 不為孩子著想 " 的埋怨和指摘,但時至今日,她依然沒有為女兒報過任何課外補習班。

她在社交平台上更新自己與女兒的生活日誌,記錄一個 " 八年級下(學期)了還能每天興高采烈去學校 " 的女兒的日常——從垃圾桶裏撿蝸牛當寵物,從校服口袋裏洗出來的 " 抵製代孕 " 的貼紙,給小學生帶隊上廁所的 " 所長 "……

陪伴女兒長大的過程中,"80 後 " 母親雲溪將曾經那個通過寒窗苦讀走出小鎮的自己,也重新養了一遍。她希望,盡可能給孩子的童年留下一點寶貴的東西,一些真正的快樂," 以後要吃的苦多著呢,盡可能(讓孩子)心裏留點甜吧。"

" 可以是那 90%"

2011 年,雲溪的女兒甜甜出生了。剛成為母親的時候,雲溪也短暫焦慮過——或者說——滿懷期待,她希望,女兒將來能成為那少數的 " 前 10%" 的人。

可當甜甜上幼兒園後,雲溪發現,女兒好像和其他同齡小朋友有些不一樣。在動手能力和靈活性上,甜甜有些遲鈍," 手工活動總是做不好,剪出來的東西永遠是歪的,穿針也永遠對不準 "。

起初,雲溪也曾把這些 " 粗心 " 當作女兒態度上的問題,以為她心不在焉,也焦急過,甚至罵過女兒。

直到甜甜四歲那年,幼兒園體檢,保健醫生告訴雲溪,孩子的眼睛可能有點問題。雲溪和丈夫帶女兒去醫院檢查,發現甜甜有眼部先天性發育不良,也就是弱視,缺乏 " 立體視覺 "" 她看到的畫麵和我們普通人看到的不太一樣 "。

從此,雲溪決定走上一條與之前預想的教育理念完全相反的道路。

正在尋找書籍的甜甜 / 受訪者供圖

對先天性弱視的孩子而言,6 歲之前是最佳治療期。從幼兒園到小學,雲溪對女兒的養育宗旨,就是多參加戶外活動。她知道,一些孩子在學前就已經開始抓學習,製定學習計劃。

雲溪和丈夫的心態和其他家長漸漸拉開了距離,他們開始接受," 每個孩子並不是一個出廠設置空白的機器,你想讓他怎麽樣他就能怎麽樣。我們必須接受,一個孩子可能就是有缺陷或是有瑕疵,並不是所有時候都能人定勝天的。"

因為幹預得早,甜甜在小學前就將弱視差不多治好了。雖然沒多久還是近視了,但整個小學六年,雲溪都堅持帶女兒多做戶外活動,直到如今初二,甜甜的近視有三四百度,在同齡孩子中其實算低。

雲溪堅持帶甜甜多做戶外活動 / 受訪者供圖

也是在陪伴女兒度過小學的過程中,雲溪知道了,在 " 雞娃 " 之餘,還有一類和她一樣的家長,從小狠抓孩子的視力健康,竭力控製或幹預孩子的近視程度。這部分家長叫做 " 雞眼群體 "。有的家長為了保證 " 戶外 " 二字,甚至冬天也要在戶外搭個棚,讓孩子在棚裏硬坐兩小時。

在國家正式推行 " 雙減 " 之前,北京市不少學校就已經開始自發 " 減負 ",甜甜所在的學校也開始實行 " 低年級不布置書麵作業,高年級適量作業 "。那會兒,甜甜念三年級,雲溪發現,班上很多同學的家長都開始給孩子報課外班。

課外班也會留作業,這意味著,孩子不得不做雙份作業。總之,課外班的課業難度通常比學校裏的大,進度也超前很多," 很多家長相信,如果孩子不超前,以後會跟不上 ",雲溪說。

但她從未考慮過給女兒報任何補習班。整個小學六年,甜甜隻需要完成學校裏的作業,每天八點多就能休息。剩下的課餘時間,孩子會去公園騎車、踢球," 這一天縱有再多不愉快,也在運動中消解殆盡 "。

甜甜小學六年未參加過任何補習班 / 受訪者供圖

甜甜所在的小學被當地人稱作 " 菜小 ",名義意思,即背靠一片菜市場。在許多家長看來," 菜小 " 沒有名校背景和精英教師,硬件設施也湊合。可在雲溪看來,學校背後的花鳥市場熱鬧又生機,而平房的教學樓,可以供女兒下課後隨時邁出教室到屋前活動。

甜甜也曾對雲溪表達過疑惑," 為什麽放學後同學們都需要去各種補習班,我不用?" 雲溪告訴女兒," 我們現在暫時不需要,如果以後你覺得需要了,我們再看。"

因為從小喜歡閱讀,甜甜的語文和英語能力一直不錯。相比之下,數學雖然要吃力一些,但成績總體依然能維持在班級中上遊,三十人的班,大概能排到五六名。

不過,身邊不斷有家長對雲溪表達焦慮:" 別看現在能跟上,現在不補習的話,以後一定會掉下去的。"

雲溪感到哭笑不得。類似的對話發生多了,她覺得自己也 " 漸漸沒有朋友了 "。

有時候,家長們聚在一塊兒,聊起哪家孩子每天上完補習班後要寫作業到 11 點,雲溪會忍不住插嘴,說 " 我們家九點就能休息了 "。如此發言引來家長不悅,於是,她隻好學會沉默。

有些孩子上完補習班後完成作業需要到晚上 11 點 / 《小歡喜》劇照

也有家長建議雲溪讓孩子去學奧數," 這樣再學課內的就簡單了。" 雲溪自己找了一些奧數的視頻課件了解,發現 " 奧數和課內數學根本就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東西,並不存在因果遞進 ",她最後還是覺得,沒那個必要。

雲溪曾經在教育培訓機構上過幾年班,在和班主任、家長們的接觸中,她發現,很多孩子家裏砸了很多錢補課," 甚至從學校請假去補 "。但如果孩子自己沒動力和興趣去學習,補再多也無濟於事。補習班的老師甚至也會私下裏討論說," 如果孩子自己想學,學校裏的課程夠用了 "。

如今,雲溪還是常常聽到別的家長表達類似的希冀,要求自己的孩子將來一定成為同齡人的 "10%"。她每次都忍不住犯嘀咕," 那剩下那 90% 的孩子難道沒有父母嗎?"

她想,一百個人裏有前十名,就一定有後九十人," 那九十個人可以是別人的孩子,為什麽就不能是我的孩子呢?"

自己的 " 北下關 "

五年級,雲溪帶著甜甜搬到了丈夫工作所在的天津,進入環城四郊的一所普通小學就讀。

這裏是被當地人稱為 " 教育窪地 " 的一個區,因為當地沒有什麽頂尖的中學。因為擔心孩子以後升入 " 破中學 ",家裏有小學生的父母紛紛籌劃賣房搬家。

雲溪聽說,有好幾個家庭都主動降價賣房,隻為了快點帶孩子搬走。當時,鄰裏見麵,第一句話問的也許不是 " 吃了嗎 ",而是 " 賣了嗎 "。

在天津市中心學區房密集的 " 和平區 ",2023 年 3 月的商品住宅均價,達到了 6.4 萬 / 平方米。是雲溪家如今居住所在區房價的 3-4 倍。雲溪坦誠講," 我們不想為了托舉孩子,背上貸款,花很多時間通勤,犧牲全家人的生活 "。

天津市和平區海河的夜景 / 南風窗記者高樂妍 攝

同班同學頻繁轉學的情況,從甜甜幼兒園時就開始出現了。當年,雲溪和女兒住在北京東五環外的郊區,為了讓孩子進入更好的小學,幼兒園同學們的家長陸續籌劃搬家,傾盡家產,為孩子拚一套學區房。

雲溪沒怎麽考慮過這條路,她想,如果自己帶著孩子住進老破小,還背負著這麽大的壓力," 萬一孩子學習不好,我可能會忍不住罵她 "。她不願意讓母女關係變成這樣一種信托式的預期和投資。

當然,早有家長用 " 怒其不爭 " 的語氣提醒她," 不能讓孩子就這麽下去!" 一位忙著給孩子找幼小銜接輔導班的家長焦慮地對雲溪說:" 現在才學已經跟不上了!我們老家的孩子中班都已經學完幼小銜接,大班該學一年級的課了。"

從那時起,雲溪就與相當一部分女兒同齡孩子的家長 " 脫離了戰線 "。

甜甜度過小學最後兩年的 " 窪地小學 ",在家長們之間有句 " 恐怖 " 的說法:" 在這裏,除了學習不行,吹拉彈唱樣樣都行!" 雲溪和丈夫心想," 這不正是我們想要的嗎?"

學校裏每周會有兩節勞動課,孩子們需要曬著大太陽鋤地、拔草、下秧、澆水,還有紮籬笆,100 分鍾勞作下來,每個人臉蛋都是紅撲撲的,回家隻想痛痛快快吃頓飯、好好睡一覺。

老師帶孩子們體驗勞動課程 / 新華社記者張龍 攝

雲溪想起脫口秀演員童漠男的一段自述。童漠男念小學時,曾因 " 注意力缺陷 " 轉學七次,可在多次更換環境無果後,父母決定給他一個 " 快樂童年 ",將他送去了一個以管理鬆弛聞名的北下關小學。

" 北下關小學 " 下午三點就放學,同學們性格愛好各異,有的學生連上了什麽課都不知道,有的學生動手能力極強。那裏曾給了他一個真正的快樂童年,可後來,北下關被市重點小學合並了。

甜甜上初中後," 形勢 " 變得更加嚴峻。

因為麵臨中考這座大山,身邊家長們不得不考慮孩子所處的競爭環境,危機意識早早被拉起來。從初一到初二,每個學期一開學時,雲溪都會聽到女兒說,班上又有同學忽然消失,轉學去了其他學校。

麵臨中考,家長們開始考慮孩子的競爭環境 / 《小歡喜》劇照

郊區的孩子隻能報郊區的高中,因為本區的高中有限,招生名額總共就幾百個,相當於全區孩子都要去爭這幾百個名額。

也是在這時,雲溪聽說了當地的所謂 " 普高錄取率 "。有人說 50%,也有人說是 40%。總之,在家長們的共識中,此地的 " 起跑線 " 是遠遠追不上市區的。

焦慮到底來自何處?雲溪感到一頭霧水。出於好奇,她自己在家上網查數據," 我們這個區每年中考報名的學生人數和普通高中招生的名額,除了一下的確是 40%",但她不知道,剩下的 60% 孩子去哪兒了?" 好像好多人一直在說‘分流’,但我們也不知道它的具體執行過程是怎麽樣的 "。

所謂的 " 五五分流 " 政策,自 2018 年就開始逐步在各地流傳,但溯其源,其實並沒有一個具體的硬性政策規定。2021 年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首次強調,分流政策的要求和目標是為了 " 大體平衡 "。而 2022 年 4 月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修訂,則將舊版中 " 普職分流 " 的提法,改成了 " 在義務教育階段後的不同階段,因地製宜統籌推進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協調發展 "。

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 《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但從始至終," 分流 " 都更多以流傳於家長口中的焦慮形式,模模糊糊地存在。

事實上,在甜甜小學畢業的時候,雲溪就打印了一套中考試卷的語文和英語給女兒做,發現 " 其實並沒有那麽難 ",雲溪很疑惑,身邊充斥的焦慮到底來自哪裏?

在不確定和不透明的環境內,外部變化和內部的主觀能動性要兩手抓。雲溪有個朋友的孩子,還沒進初中,就已經開始學高中的內容了。

一天,雲溪還聽家樓下的小賣部老板說," 中考的題都是市裏老師出的題,我們住在郊區的(孩子)根本沒做過那些題。" 老板也有孩子,但還沒上一年級。

" 如果我脆弱一點,肯定就被他擊中了 ",雲溪回頭想想。事實上,本區的初中生畢業後,也無法報考市區的高中,因此,這種焦慮根本是無稽之談。

如果實在要比,女兒甜甜比起許多同齡人都要幸運的是,學習這件事從來沒成為過壓力。

如今,甜甜念初二了," 還是會每天在走廊裏搶著跑著去找老師背課文 ",雲溪發現,女兒身上仍然保有一股連自己都向往的那種活力與童心," 十幾歲了還像個小孩兒一樣 "。

這是雲溪最喜歡的一張照片。2016 年,一天晚上下大雨,不到 5 歲的甜甜想下樓去看看,不是想跳水坑或者玩水,隻是在大雨裏麵靜靜地看雨 / 受訪者供圖

一天,女兒告訴雲溪,自己想去排球隊,雲溪有點驚訝," 你個子這麽小,能去打排球嗎?" 女兒說," 有什麽不行?我也不是想去比賽啊,我就是想跟著學一學。" 然後女兒自己去找教練,自己說服了對方,加入了排球隊。

她就像《好東西》裏能夠坐在台下鼓掌的小孩兒王茉莉,能明確地意識到自己的主體性。在雲溪看來,女兒已經擁有了如今很多成年女性苦苦尋覓的 " 自我 "。

" 她能為自己爭取一些東西,也能接受自己沒有什麽東西。"

當一個 " 做題家 " 成為母親

1982 年出生的雲溪是湖南小鎮女孩," 湖南人口多,也沒什麽太好的高校 ",因此,小時候,父母對雲溪的要求很高,那個年代沒有 " 雞娃 " 一說,但家長會對孩子用 " 不努力就隻能去打工 " 之類的話施壓。可從來沒人告訴過雲溪,究竟應該如何怎麽去努力。

雲溪覺得自己是那種學習 " 不開竅 " 的孩子。即便早晨 5 點鍾起床背書,等考試時,試卷發下來一看,仍然無助:" 怎麽沒有一個我背過的?"

念小學二年級時的一個深夜,因為背不下一篇課文,雲溪頂著困意來到室外,迎著寒風蹦台階,努力讓自己清醒後再進屋背書。背一會兒又困了,於是又出來蹦。如此反複," 硬是死磕了下來 "。可學習這件事,帶給她的幾乎隻有痛苦。

備戰高考那年,雲溪的數學成績一度在六七十分徘徊。天天熬夜,死磕大題,卻依舊顆粒無收。

《我才不要和你做朋友呢》劇照

高考第一年,雲溪考了一個 " 雙非 " 的普通本科。她選擇了複讀。她還記得,那年的複讀班,燈一整晚都是亮著的。一部分同學學到半夜才去睡覺,另一部分則是先去睡一會兒,半夜再起來繼續學。雲溪自己也會每天學到一兩點。

苦學是有用的。高考第二年,雲溪考上了一個 "211" 大學。不過,她至今仍然覺得這裏麵有運氣成分,時逢大學擴招,她成為了萬千大學生中的一員。" 其實我本人能力是沒有到那裏的,隻是下苦功夫死學 "。

雲溪是 1996 年參加的中考,當時的中專可以分配工作,因此,她的一部分同學去了中專。多年後,雲溪發現," 當初那些能力不錯的同學如今依然過得不錯 "。她列舉了一個當初上衛校的同學,如今仍在做護理,而且越來越專業,常常到自媒體上做科普、赴全國去做交流。

反觀雲溪自己,雖然第一學曆看起來要高一點," 但並沒有在本質上給我的能力帶來什麽改變 ",更沒有達到什麽扭轉階層的作用。

多年後,已經成為母親的雲溪在女兒甜甜的初中地理裏發現," 其實地理根本不是靠背書來解決的 ",每一道題背後都有刻意捋清的邏輯,也有可以建立的知識體係。她當年的死記硬背,至多隻能應付當下的考試。

死記硬背隻能應付當下考試 / 《抓娃娃》劇照

女兒甜甜雖然不算學霸,但 " 至少她在學得昏頭昏腦的時候,同為學渣的父母也不會生氣,還經常感到抱歉和同情。" 雲溪和丈夫從來不會對女兒說類似 " 這麽簡單你怎麽就學不會 " 這種話,因為他們真的沒有覺得簡單。

另外,如今,網上的教育資源豐富,實在有不懂的,再陪女兒再看一看," 也沒有那麽難懂了 "。

當然,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客觀條件是:雲溪不用上班。這幾年,她在家做文案相關工作,比起一般的在職母親,時間空間都相對自由。

她還記得自己初為人母時的那種焦慮。甜甜剛出生的時候,雲溪還在朝九晚五地上班,有時嬰兒半夜不睡,一直哭鬧,會導致大人第二天上班沒有精神," 這時候當務之急就是趕緊讓她睡著,哪怕是凶她一頓,也算解決了 "。

孩子的睡眠時間影響大人的作息 /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劇照

我們采訪的第二天,甜甜就要在學校參加戲劇節。前陣子,戲劇節報名那天,甜甜的老師還特地打電話告訴雲溪,說孩子好像胃不太舒服,讓父母關注一下。等甜甜回家來,雲溪才知道,原來女兒是在生悶氣。

戲劇節需要每個班選一個劇,甜甜班裏的同學選了《水滸傳》裏的一段戲,沒有女性角色,甜甜隻能去做幕後工作,失去了上台演出的機會。

不過,等到下一周,她又恢複了往日活力。" 因為她做了自己擅長和喜歡的宣傳組 ",到臨近開演時,孩子獲得的成就感也很強。雲溪為女兒感到自豪,甜甜真正擁有了敢於擁抱自己不同狀態和際遇的勇氣,小小年紀就學會了 " 麵對 " 和 " 接受 ",而這也許是很多成年人都未必能坦然做到的。

" 因為她在慢慢長大的過程中一定會不斷遇到這種事情的,一件事情的結果不一定每次都是我們想要的,我們必須得接受,也得學會去自己去調節情緒。"

長大的過程中,需要接受事情的不確定性並調節情緒 / 《但願人長久》劇照

我們的采訪結束後,雲溪拿著我提到過的一個問題去問了甜甜," 同齡人會羨慕我女兒嗎?" 她也好奇。

女兒倒是十分坦然:" 其實每個人都不會關注其他人在做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