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指導課:一邊被吐槽,一邊被需要
文章來源: 未來編輯部WeChina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真的水。”
在社交媒體平台上搜索“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時,我們看到了這樣的評價。
(小紅書截圖)
“沒什麽期待,我們都把這門課當水課上。”廣東某外貿大學稅收學專業的王同學評價道。
(王同學的課程教材目錄)
據王同學描述,她所上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由學院輔導員開設,隻有四節。老師照本宣科,學生開卷考試拿成績,互相不“耽誤”。
這樣的情況並不是個例。
2011年,廣東商學院學生處就業指導中心曾針對廣東12所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進行調查,結果顯示,因課程內容缺乏集中度和係統性,學生反映收效不大,有5%的學生甚至認為什麽都沒學到。十三年後,情況可能仍不樂觀。就我們采訪到的十一位同學(來自江蘇、北京、湖北、廣東、湖南7所高校)來看,大多數同學依然表示,這門課對他們幫助不大,甚至是“一點收獲都沒有”。
但與之相矛盾的是,當被問及“大學生就業指導課”是否有必要開設時,幾乎所有受訪同學的回答都是“有必要”。
(電視劇《愛情公寓》中的台詞截圖)
就業指導課,到底教什麽?
2007年,教育部辦公廳發布《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明確要求“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列入教學計劃”。17年來,各高校結合自身的人才培養特色,開設了不同形式的就業指導課程,不同的學校,甚至不同的院係,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的教學側重點都有所差異。
總體上,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理論和實踐兩部分。理論涵蓋了自我認知、職業規劃、就業形勢、行業分析以及經驗分享等內容,實踐部分則包括簡曆撰寫和模擬麵試等。最終課程評分主要通過課堂出勤、小組匯報、論文報告,以及期末考試等方式來確定。
*數據來源:陳靜.構建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評估指標體係的思考——基於廣東12所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現狀的調查分析.思想教育研究,2011,(06).
但這些課程的實際效果有著不小的差別。
某大學軟件工程專業的朱同學所上的“社會變遷與大學生就業類型”是麵向全校學生開設的公選課,課程既涉及就業市場分析等理論化的內容,也包括職業規劃、麵試技巧、簡曆撰寫等具有實操性的內容。老師在課程實踐中會通過遊戲或實驗來調動同學們進行自我認知和評價。朱同學認為,這樣的上課方式和內容是“能夠廣泛引起學生的興趣的”。
另一位大三學生小美則表示自己所上的是由學院開設的就業指導課,沒有相關的實操性內容。“老師隻讓我們自己做簡曆,根本不跟我們講技巧,就是一個單純的輸出。”她直言:“可以說一點收獲都沒有。”
武漢某大學水文水資源碳中和專業的彭同學則認為這類課程內容對自己職業規劃毫無幫助,他評價課程上的理論是“大而空”。
(小紅書上對於就業指導課的討論)
雖然也有學生對課程效果給予了正麵評價。南京大學曆史學專業的大二學生張同學在上課前就對自己的職業方向有了初步規劃,而大學生就業指導課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她的信心。張同學認為,課上講的技巧或許在未來能提升自己的競爭力。但這樣的受訪者寥寥無幾。
盡管如此,在所有受訪者眼裏,就業指導課仍然“必不可少”。
大學生想要怎樣的就業指導?
“水課”與“必要”之間的矛盾,體現了課程供給與學生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我覺得是需要那種真正的指導,而不是給你傳播焦慮。”小美解釋說,“你不能要求大家才從高中升上來,就能有一個很明確的職業規劃。這確實需要一步步的探索,但是我們學校又很缺這個東西。”
學生希望從課程中學習如何明晰就業規劃,課程卻沒能滿足預期。
當被問及對課程的期望時,受訪同學不約而同地提到了“個性化”和“針對性”。
現有就業指導課程多為學校或學院麵向所有同學開設,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同學被聚集到同一個班上。這種不分階段、不分對象的“大鍋燉”式教學難以關注到個人的具體情況,無法為學生提供有效的規劃指導。
一位上這類大課的大二學生陳同學在這方麵感受很深。她修讀的就業指導課是一門麵向全校開放的公選課,課上匯集了各個年級的同學。
“上次課,老師講課涉及到的崗位,像運營、技術崗等,跟我的專業不太相符了,所以我就不太清楚這個東西(對我)的實用性在哪裏。”
(課程提供的部分材料)
另一次課上,老師組織班上同學進行無領導小組麵試模擬。陳同學分享了自己的觀察:“我們分成5個組,每個組有接近10個同學要發言,但課上隻有兩個老師。老師隻能這邊聽兩句,那邊聽兩句,這就可能存在老師全場都聽不到某個同學發言的情況。”
(同學們在課上進行無領導小組麵試模擬)
彭同學也有類似的感受。他所在的水利水電學院下設四個專業,每個專業的就業方向各不相同。但同學們上的是同一門職業規劃課程,內容主要是關於水利行業的就業趨勢和行業分析,隻有籠統的大方向,對各專業的參考性不強。
“我覺得這個課應該放在大四,而不是大二。”彭同學認為,大二學生對於行業還處於一種比較迷茫的狀態,且不急於就業,課程內容與學生需求並不適配。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畢業研究生宋穎也同意就業指導個性化的建議:“每個學生的興趣、能力和職業規劃都是不同的。高校就業指導服務應當從學生的個體差異出發,提供定製化的服務。例如,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興趣愛好和職業目標,推薦合適的就業崗位,提供針對性的職業發展建議和技能提升方案。”
此外,授課老師缺乏實際就業經驗也頻頻受到學生們吐槽。
廣東12所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現狀抽樣調查顯示,93.5%以上的就業教師在35
歲以下,89.5%教師來源於就業部門或學工隊伍,從事就業教學5年以上的僅有 22.6%,具備高級職稱的僅占2.4%。
湖南某大學口腔醫學專業大三的小朱所上的就業指導課就是由醫學院的輔導員老師講授的,“老師講自己的經曆比較多,但因為是輔導員的身份,跟我們的職業走向可能不一樣,所以我覺得有些跑題。”
大一時,小朱上了一門名為“口腔醫學導論”的課程,課上老師邀請了一些在醫院就職的口腔醫生來授課,向學生介紹了行業的發展情況和前景。“最新的行業發展狀況我們作為學生很難接觸到,可能隻有真正從事這一行業的人來講才更具權威。如果這種內容能夠加入到就業指導課中,我覺得能夠讓我們更好地進行職業選擇。”
北京科技大學也曾在2017年麵向2000餘名畢業生進行了就業指導調研,有53.99%畢業生表示,希望企業人員、校外專家等校外力量能夠參與到就業指導課程建設中。
但輔導員授課也有其特殊的身份優勢。小朱肯定道:“如果是醫學院的輔導員,那麽他對醫學院的學生會更加了解,也更能理解學生的想法和處境。”
對於就業指導,老師有話說
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生涯發展辦公室李老師接受了我們的采訪,她介紹說,南京大學就業指導課程的授課老師多為負責學生工作的輔導員,但其中也不乏擁有企業任職背景的成員。包括她本人,也曾在500強企業任職過。
李老師認為,有職場經驗的授課者在傳授求職技能時確實可能很全麵,但因為課上老師們主要講授的是職場上可以普遍使用的技能,提供渠道、谘詢,或者帶同學們實地走訪企業等。因而無論有無實際職場背景,認真準備的老師們都可以勝任教學任務。而即便有職場經驗的授課者,所熟悉的也隻是個人崗位經驗,難以覆蓋各行業。在李老師看來,就業指導是一個“授人以漁”的過程。
(南京大學學生就業指導中心)
對於學生們希望有“個性化指導”的需求,李老師透露,南大就業中心正在推進課程改革。“我們正計劃為新生學院量身定製主題課程,緩解新生專業選擇的困惑、提升自我效能感。而對於大二學生,我們將與各學院攜手提供更加精準化的課程。”
目前,南京大學的就業指導課程已經按低、中、高年級細化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關於生涯規劃,第二階段是關於職業勝任力提升,第三階段則是求職指導。課程之外,學校就業中心也開展了很多活動。“就業中心每年都有開展生涯規劃嘉年華、職引沙龍、生涯規劃體驗館公開課、求職實訓工作坊等各類活動。如果同學們沒有時間上課,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來參與這些活動。我們還是鼓勵同學們分階段來積累自己的就業能力,也需要同學們有主動的意識。”李老師介紹說。
(課上老師帶同學們參觀南大就業中心的生涯體驗館)
(注:南京大學生涯規劃體驗館以“成長”為主題,將“成長”二字拆分為十個筆畫,分別對應“篇首語”、“繪藍圖”、“見眾生”、“見未來”、“見世界”、“見自己”等十大主題板塊內容,細致闡述、說明了生涯規劃不同階段的特點與實際對策,幫助同學們了解整體的生涯規劃流程與路徑,明晰如何有效進行自我探索、自我管理與職業探索等。)
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體係正在變得細化、精準化,但在操作中還有不少困難。
南大就業指導課的授課教師趙老師認為,雖然就業中心在設計課程時,將課程分成三個階段,但因為選修課程的同學生涯認知水平和就業指導需求存在差異,這也會為課程的開展帶來一些困難。“同學們也能意識到,不同年級的學生需求不一樣,上課的側重點也會不一樣。期望一門公選課能完全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存在較大困難。
“主動性”是老師們反複提及的關鍵詞。不少同學直到大四或研三才開始焦慮就業問題,因而將就業指導課視為救急的“稻草”。
講授就業指導課程的陳老師就常常遇到這樣的情況:“比如說我要找工作了,這個時候要人來給我改簡曆;我要麵試了,要人給我指導一下;我要考試了,要人來給我把題講一講。但是實際上這是很晚的。”趙老師也指出,生涯規劃能力的提升應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臨時抱佛腳。
“最重要的是學生要在這個過程當中自我暴露。”陳老師強調,隻有學生主動與老師溝通,老師才能精準提供信息,助力學生的職業規劃。在陳老師眼裏,就業指導課的特別之處不在於老師提供“正確答案”,而是老師為學生指引一個可操作的方向,學生隻有去嚐試,才能夠更全麵地了解自己的優勢和不足。
(南大就業中心在雙選會現場設立的生涯谘詢專區)
大學生就業指導,出路在哪?
2020年-2024年,中國高校應屆畢業生規模從874萬增長到1179萬人,四年來共增長34.90%。
今年10月,全國城鎮不包含在校生的16—24歲勞動力失業率達17.1%。盡管比9月回落了0.5個百分點,但這部分青年的失業問題依舊嚴峻。
(國家統計局官網截圖)
大學生迫切希望得到更加科學的就業指導,緩解迷茫和不安的情緒。
“現在大家都加入了保研、考研的大潮流之中,許多人認為自己在做他們自己應該做的事,其實那可能並不是適合他做的事情。”站在大三的關口、即將麵臨本科畢業抉擇的小美深切感受著周遭的氛圍。
高校的就業指導課並不是解決畢業生就業難問題的唯一藥方,甚至不是一個主要的影響因素。但在就業焦慮的大環境下,就業指導類課程顯然被賦予了更多的期待。也許高校很難開出“完美的”就業指導課程,但在老師和同學更充分的雙向交流中,這類課程應像受訪者所期望的那樣,成為增加理性自信、減少盲目焦慮的“溫暖”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