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連續三年出現逾千億元財政赤字,美國銀行(美銀)報告預測,隨著經常性收入不斷減少和經常性開支持續增加,香港已出現結構性「入不敷支」,情況持續的話,港府儲備隻足以應付兩至三年。有關結論與港府並不相同,財政司長陳茂波日前仍堅持,現時的情況屬於周期性,並非結構性。不過,業界最關心的,是赤字導致的信貸評級下調和借貸成本上升。
華爾街投行美銀證券近日發表報告,表示隨著港府財政連年出現赤字,預計年底財政儲備將會跌至6331.7億,較2019年的11603億元大減近一半。
報告續稱,香港2024/25年度出現巨額財赤主要因為賣地收入減少及稅收較低。港府今年初在《財政預算案》預計,至明年3月底止的財政年度內,賣地收入可以達到330億元,但截至10月,卻隻有37億元,僅達到目標的11%。
美銀警告,隨著香港經常性收入不斷減少和經常性開支持續增加,政府已出現結構性的「入不敷支」現象;若情況持續,港府的儲備將無法支撐長期的開支需求,財政儲備或隻足夠兩年至三年使用,除非政府考慮長遠發行債務以應對未來的經常性開支,否則財政狀況將持續惡化。不過,政府近期推出的基建零售債券也首次出現認購不足的情況,顯示市場對港府財政狀況的擔憂。
美銀指出,麵對經常性支出結構性超出收入,政府動用愈來愈多財政儲備去填補缺口,包括今年4月立法會已通過議案,授權財金官員可不時把已回撥至土地的「未來基金」累積投資收入,轉撥入政府一般收入內。而在今年4至9月,政府一般收入帳目中有1190億元來自其他基金的貢獻,相當於期間一般收入帳目的一半收入,其中土地基金轉撥1170億元,較預估的1000億元為多。
另外,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楊宇霆表示,隨著香港公共財政日益依靠發債,取決於財政可持續性的信貸評級就愈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