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作家瓊瑤離世,大陸網友告別"愛情至上"時代
文章來源: RFA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作家瓊瑤
台灣作家瓊瑤在家中離世,在大陸引發熱議。作為中國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闖”進大陸的台灣作家,曾在中國製造了幾波流行文化熱潮。她對於大陸的讀者有什麽特殊意義?
台灣作家瓊瑤於12月4日下午在家中離世,享壽86歲。中國官方媒體新華社發布報道,新浪微博數條熱搜均與瓊瑤有關,大陸網友紛紛發文紀念,一時呈現比台灣更熱烈的懷念場麵。
八十年代:是愛的啟蒙,也是悲哀
瓊瑤的第一部小說在台灣出版於1963年,1970年代瓊瑤作品就成為台灣的主流文化代表之一,但直到1980年代,才傳入中國大陸。
據《南方人物周刊》報道,瓊瑤作品在大陸的最早現身是《海峽》雜誌於1982年刊出《我是一片雲》。根據花城出版社原社長範漢生回憶,當初國家對港台文學作品的出版是有管製的,在80年代中期政策慢慢放寬,特別允許花城等6家出版社出版港台文學作品。
那時中國剛剛結束文革不久,傷痕文學萌發,但依然處於抵製“精神汙染”的氣氛中,瓊瑤的小說“使長期荒蕪、隔絕的心靈逐漸複蘇”,迅速受到大陸年輕人的追逐,僅花城出版社的《菟絲花》一本就賣了幾十萬冊。於是,《海峽》雜誌之後,多家沒有獲得許可的出版社,也開始出版瓊瑤的小說。據統計,僅1986年,就有超過20家以上出版社同時出版了瓊瑤言情小說。
據1986年11月13日《文學報》,廣州地區70%的學生讀過瓊瑤。
《波士頓書評》主理人羅小虎對自由亞洲電台回憶:“我沒看過瓊瑤的書,但我們班上基本都看。她影響了80年代很多人。80後有一批人給孩子起名字都是瓊瑤小說裏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她的影響。”
羅小虎認為,瓊瑤在台灣和大陸的流行都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中國是文革結束,她突破了過去那種宏大敘事,直指談政治的禁忌。中國文革的那一代人,十年中沒有任何教育,沒有通俗文學,沒有讀過書的那一代人的渴求,剛好遇到了瓊瑤,就符合了這種需要。在台灣的流行也是一樣的,在白色恐怖時期,左翼文化盛行,剛好出現了這樣一種文本。”
這種流行同時也伴隨著包括流行歌曲,武俠片、港台電影等全方位的流行文化需求。羅小虎說,“從某種角度上來說,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悲哀。”
作家瓊瑤
九十年代:新型影視劇產業鏈
1997年的《還珠格格》成為瓊瑤事業的又一個高峰。
與之前不同,這部電視劇是由中國大陸湖南電視台發出邀約,提出市場創意和構想,瓊瑤根據“甲方”邀約完成劇本。《還珠格格》收視率最高達到過65%,捧紅了一眾明星演員,給湖南經濟電視台賺來了巨大的利潤、甚至還有聲譽。
80後的大陸網友小武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之前不怎麽看電視劇,也不知道瓊瑤,但我看《還珠格格》看得十分癡迷,放假時常常一天看十幾集,還有一些貼畫呀,估計沒有授權的筆記本一些沒有授權的周邊什麽的,確實是非常熱議的一個文化話題。”歸結原因,他分析說,“之前的電視劇都比較嚴肅正經的,《還珠格格》突然讓人覺得電視劇還可以是這樣的,就是不怎麽正經的,打打鬧鬧的。”
《還珠格格》不僅是瓊瑤事業的又一個起點,也代表了中國大陸娛樂產業的新起點。《還珠格格》第三部播出時,媒體開始報道瓊瑤電視劇的產業鏈條,並且將之命名為“瓊瑤經濟”,《還珠格格》更是被當作樣本,小燕子的形象塑造,和戲說曆史的方式,還有情戲中的鬧劇,文戲中的武戲……將電視劇的市場化分析和大眾心理分析聯係在一起:原來大眾的趣味是這樣的!
這一時期,被熱捧的還有《歡樂總動員》、《快樂大本營》、《玫瑰之約》等純粹娛樂性的綜藝節目,“電視娛樂熱”拉開大幕,以娛樂新聞和社會新聞為主的都市報紙都受到市場歡迎,周星馳和他的無厘頭喜劇從大學校園的BBS傳到全社會——大眾消費進入“娛樂”為主的時代。
通過電視劇,瓊瑤在大陸也打造了一批新星,趙薇、範冰冰、王豔……在瓊瑤離世之際,他們紛紛發文悼念。其中趙薇是在時隔三年後首次發博。陷入商業與政治風波被封禁後,趙薇隻寫道: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兩岸再難以出現雙方都認同的文化現象
“言情”一直是瓊瑤作品的關鍵詞。但進入2000年代後,對瓊瑤小說漸漸出現了負麵評價,許多人評論她作品的愛情“矯情“,評價她的影視劇中的人物動不動就大喊大叫。馬景濤、周傑等演員在劇中的誇張表情,都被製作成“表情包”在網絡上大量使用,作為調侃和諷刺。
有媒體評論說:瓊瑤是矯情的,而且矯情得低級,但是她滿足了大眾的愛情幻覺。
有網友總結為什麽會喜歡看瓊瑤:“看張愛玲看多了,就會很厭倦,很累,很逼仄,彌漫使出渾身力氣都無法釣到凱子那種不甘和失落,充滿了各種狩獵失敗的苦澀。這時候看看瓊瑤,立刻覺得好多了,至少她推崇的那種青春男女團體配對戀愛模式,還是很無腦很輕鬆,經常出現好幾對男男女女結伴玩耍,我們紅塵做伴,活得瀟瀟灑灑,永遠有錢有閑大團圓,不需要太有文化也有人愛你愛得矯揉造作的那種。”
瓊瑤則對中國大陸導演史蜀君解釋說:“有人說我的小說假,我的故事假可我的感情是真的,就像聖誕樹,明知是假的,叮叮咚咚
,閃閃發光,每個人都愛看……”
在羅小虎看來,瓊瑤的作品可以滿足一時的淺層需求,因而也無法持久。“她的小說是架空的,隨便放在哪個年代都可以,沒有太多文學價值,所以瓊瑤熱也是迅速消失的。為什麽?因為思想解放了以後,我們很快就能看到更有營養的東西了,很快就出現了更好的作家,大家就不會再去看她了。”
而在小武看來,瓊瑤正好處於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與台灣經濟快速騰飛一個絕好的曆史時期,這也為她的作品在兩岸三地的流行創造了條件。“兩岸之前從對立、政權的割據,
到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大幅提升,讓她的作品在中國大陸這個最大的華語市場獲得了傳播機會。在她之前,沒有這樣的人出現,在瓊瑤之後呢,兩岸的政局和關係急速惡化,特別是中國大陸民族主義的崛起,讓台灣對大陸抱有很大的戒心,我覺得短期內也不可能再出現瓊瑤這種兩岸都認同的文化現象。”
小武舉例說,“我印象中,報紙還比較繁華的年代,中國大陸哪個導演拿了台灣金馬獎,中國大陸媒體都是以比較正麵的、驕傲的心態報道。現在雖然傳播媒介更發達了,但是你如果不專門去搜索,幾乎看不到任何金馬獎的消息了。”
盡管不認為瓊瑤的作品有什麽文學價值,羅小虎十分敬重瓊瑤對生命的選擇:“我覺得一個人活在世界上最大的問題就是如何麵對死亡,她能這麽圓滿地麵對死亡,主動選擇死亡,這完全不是從她淺薄的小說裏能看到的,反應了她對死亡的理解,她能夠想得這麽明白、高高興興地離開
這個世界,原來中國人也能夠把死亡看成那麽美好的事。”
回顧瓊瑤的一生,幾乎所有的人生轉變都是她主動選擇的結果:事業道路,感情與婚姻,進入電影圈,進入電視圈,從台灣轉向大陸,從悲情風格轉型大眾喜劇……她一直在掌控自己的人生。
羅小虎說:“這麽看,她這一生也真的是很‘瓊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