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1月30日消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俞翔
管昕)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年來,“雲養牛”“雲種植”等模式出現,其推廣的噱頭通常是:投資者隻需線上投資認養,就可以獲得穩定收益。然而,很多所謂“雲養經濟”實際卻是不法分子假借互聯網“雲養牛”之名,行非法集資之實。
在網絡平台投資5000元就可以認養一頭牛,本以為成了遠程牧場主,誰知已落入非法集資騙局。上海警方近日成功偵破一起以互聯網“雲養牛”為幌子的非法集資案件,抓獲犯罪嫌疑人4人,涉案金額超過5億元。
今年5月,上海市民伍先生(化名)向上海市公安局徐匯分局報案稱,他通過朋友介紹,在某網絡平台投資所謂“雲養牛”項目,先後投入300萬元認養了600頭牛,本來期望可以獲得穩定收益回報,卻突然全部變成了賬麵上無法兌換的6萬斤牛肉額度,遂向警方報案。
所謂的“雲養牛”平台社交賬號發布了大量養殖場的視頻和直播。視頻裏宣稱有國外的優質養殖場,可以通過互聯網的最新模式,直接觀察自己養的牛在幹什麽。
犯罪嫌疑人:每個牛腦袋上麵裝一個攝像頭,你想知道你買的牛在做什麽,下載一個App,現在讓別人下載App很難的,以牛作為入口,從經營牛肉轉型到經營要吃牛肉的人群。
上海徐匯警方成立的專案組發現,所謂的“雲養牛”項目竟是犯罪團夥精心編造的謊言:平台宣稱位於國外的牧場根本就不存在。看到的牛群全是網上找來的素材,平台下其實一頭牛也沒有。
上海市公安局徐匯分局經偵支隊副支隊長周駿對記者表示:“所謂給投資者看到的這個牛,都是虛構出來的。網上截取的假的視頻,假的畫麵,包括投資者當時所謂看的直播,其實他就是借了一個農場,在那邊租了兩天,拍了一些牛的實際情況給投資者看。”
有圖又有視頻,還有龐大的養殖牧場,報案人伍先生(化名)起初投入5000元在平台購買了一頭牛的所有權,到期後如約真的收到了平台的回購款和返利,對此深信不疑,於是逐步加大了投資力度,先後投資近300萬元。
周駿說:“當時平台說,牛如果不再續約的話,可以進行回購。那麽就是保本收益,不會有虧損。”
可到了今年5月的一天,伍先生登錄平台後發現,在未被告知的情況下,其賬戶內價值300萬元的牛被平台強製回購並全部折抵成了6萬斤牛肉的兌換額度。在向平台質疑後,客服表示因第三方支付問題暫時不能提現,隻能提取牛肉,而當伍先生提出要提取全部牛肉時,客服又表示如此大量的牛肉難以運輸,可將牛肉份額以200元至300元一斤不等的價格通過平台寄售,待售出後即可提現。然而截至案發,這些牛肉完全無人問津,300萬元的投資款至今仍是寄售在平台上的6萬斤牛肉份額。
周駿說:“後來他準備回購的時候,發現牛變成了6萬斤的牛肉份額。平台又跟他說這個牛肉份額沒有辦法第一時間提取,可以以寄售的形式放在他們的平台上進行寄賣。一直到大概兩個月之後,他一直賣不出去,所以他覺得可能被騙了,就到我們公安機關報案了。”
經過進一步偵查,警方很快鎖定了以犯罪嫌疑人張某為首的犯罪團夥。2024年9月,上海警方在外省市警方的協助下將4名犯罪嫌疑人全部抓獲歸案。經查,犯罪嫌疑人張某在未取得相關資質的情況下,通過雇傭客服及運營團隊搭建網絡平台,將所謂的“雲養牛”項目包裝成年化收益在6%~12%的理財產品,並通過拍攝宣傳視頻、開設線下講座等方式,在線上線下向社會公開宣傳,吸引不特定公眾投資。而平台所募集的投資款項,已在犯罪團夥不斷“借新還舊”及支付公司日常運營中消耗殆盡。該行為實質就是以高額收益為誘餌向社會不特定公眾吸收資金的一種非法集資騙局。截至案發,該犯罪團夥共非法募集資金超過5億元。
目前,上述4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警方依法采取刑事強製措施,該案在進一步偵辦中。
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七支隊副支隊長季建平表示:“我覺得農產品類投資,它最大的一個誘惑點或者最大的一個吸引點就是許諾保本保息的高額回報。我們這個案子是全民養牛,還有茶葉種植、百香果種植等這些農產品的種植。針對這種情況,我覺得做好防範措施,首先就是要做好背景調查。”
警方提示,近年來,假借海參養殖、梅花鹿養殖、孢子粉培育等小眾農業養殖的名義,包裝成投資新型農業模式,用保本保息、高收益等噱頭誘騙投資人的案件時有發生,群眾應提高警惕。
今年9月,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雲養經濟”領域非法集資的風險提示。提示稱,近年來,一些不法企業和個人打著“雲養經濟”的旗號,通過互聯網、電話宣傳、組織聚餐旅遊和參觀養殖場等方式虛假宣傳,誘導消費者線上認購魚類、畜禽、茶場等,承諾到期後可獲得高額回報,吸引群眾投入資金。
對“雲養經濟”動心的投資者一定要增強風險防範意識,理性對待高額回報承諾,冷靜分析平台的盈利模式是否合理、可持續,避免上當受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