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電擊治療三個月,中國第一起跨兒扭轉治療獲賠
RFA
2024-11-28 00:33:45
一名變性女子手持跨性別旗幟站在杭州法庭外
今年十一月底,第一次有中國跨性別人士通過法律程序,成功對醫院的電擊治療提出法律挑戰。專家認為,盡管中國已不再視跨性別為精神疾病,但由於沒有明文禁止扭轉治療,衍發社會漏洞。
“在中國,根本不讓你活,踐踏你性別人權……。不是因為年紀的問題,錢不退給你,完全是因為身分。作為特殊群體,你就是個變態!”
11月25日,尚未攢夠錢進行變性手術,服用激素、穿女裝的扮相又難掩其男兒身的28歲跨性別女孩靈兒(化名),在天津一家便利商店裏氣憤地說,自己好不容易應征到的清潔工作機會又泡湯了,而且還拿不回預繳的200元薪資押金。
靈兒是中國第一位成功通過法律程序,反對醫院強迫“扭轉”性別認同的跨兒。10月底,靈兒獲得河北省昌黎縣人民法院調解的6萬元人民幣,作為接受秦皇島市九龍山醫院強迫住院長達三個多月,強行施以電擊治療的賠償。
協助靈兒接洽法律服務、“同誌亦凡人”組織成員陳軍米告訴本台,這次沒有形成判決,無法指明醫院侵犯了當事人的權利,但還算是為當事人討了個公道,並緩解其經濟壓力,“更重要的是讓中國跨性別社群看到,可以嚐試通過法律維護權益的可能性”,還有“跟醫療部門建立對話,通過這個案子幫助他們發現問題”,促進醫療及政府部門改進服務的水平。
陳軍米說,本來他們沒對靈兒一案抱太大希望。首先是,以人格權為由的立案被法院駁回,直到使用醫療損害糾紛的名義才成功立案。此外,精神科對靈兒的評估的確顯示有“反社會人格障礙,容易操縱和欺騙他人等焦慮、抑鬱情緒需要治療”。
美國耶魯大學法學院蔡中曾中國中心高級研究員龍大瑞(Darius
Longarino)表示,這是2010年代LGBTQ性少數群體相關權利訴訟蓬勃發展以來,因疫情期間公民社會空間遭打壓後,首次出現的正麵發展;同時也是中國第三起成功挑戰對性少數群體實施扭轉治療的法律案件。前兩起針對的是同性戀者,一是2017年在河南的精神病院,強迫吃藥打針和謾罵毆打,另一起是2014年,重慶的心理谘詢中心的電擊治療。兩家機構皆被法院判決需要公開道歉,並給予賠償或精神撫慰金。
2019年12月3日,一名跨性別女性在杭州法院外接受法新社采訪。
靈兒的故事 在中國不是唯一
靈兒告訴本台,她從小就不受男孩子待見,喜歡和女孩子在一塊。大學一年級在網絡上了解到什麽是跨性別,從一開始以為是心理障礙想要砍除,到後來體認到“隻能釋放她、融合她、與她合而為一……才不會真正痛苦,造成性別困惑”。
大專畢業後,靈兒曾投入直播美妝工作,但收入不穩定,在外找工作亦遭遇職場歧視,有好幾個月搭帳篷露宿街頭。2021年春節疫情期間,靈兒回老家向父母出櫃,但始終無法獲得理解和接納,並在2022年7月22日以“惡劣心境”為由送入精神醫院,待了97天。
靈兒說:“出院後,發現自己的焦慮根本沒有緩解,反而更重更痛苦……。醫院采封閉式管理,鐵門圍上沒有自由進出的空間,吃的全是精神藥,但我沒有精神病。”
醫療機構專業度待提升 過時診斷依據未完全淘汰
2018年,中國跟上世界衛生組織的腳步,不再視跨性別為疾病。當年12月,中國衛健委發文通知,要求次年3月1日起使用《國際疾病分類第11版(ICD-11)》,把性別認同自精神障礙分類中移除,並在“性健康相關狀況”章節中增加“性別不一致(Gender
incongruence)”的編碼,保障跨兒能獲得醫療保健服務。
但至今在中國,還是有醫療人員仰賴過時的疾病分類,甚至試圖以激進的治療方式改變當事人的性別認同。
根據本台取得的醫療紀錄,靈兒被診斷有“焦慮障礙”和“自我不和諧的性取向”。住院期間主要服用勞拉西泮片、
枸櫞酸坦度螺酮焦糖等抗焦慮藥物,並配合放鬆、正念、支持及冥想療法。
8月底,醫院開始對靈兒實施無抽搐電休克治療(MECT),總計7次至9月20日。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和中國的相關規定,電擊治療僅能在患者重度抑鬱、雙相情感障礙(bipolar)或因自殺傾向需要緊急處理,藥物無效的情況下使用。
這不僅與靈兒的實際狀況不符,主治醫師團隊還誤把性別認同與出生性別的區別,與同性戀或性取向混為一談,忽視靈兒希望爭取父母理解的訴求,以及在她意識清晰、沒有出現暴力行為下對電擊治療的反抗。
陳軍米表示,公營機構這般“非常理性,又非常錯誤的認知,傷害人基本權利的做法,令人害怕”。
網癮、紀律和傳統文化機構 助推父母支持跨性別扭轉治療
許多中國父母難以理解孩子為何出櫃,甚至以為能靠外力改變。在微信、拚多多等社群平台搜索相關短視頻,能找到宣稱能讓孩子變“正常”的廣告,其中不乏是正規的心理谘詢或治療網癮的機構,也有的以軍事化管理和傳統文化訓練作為掩護。
人權觀察LGBT權利項目主任博裏斯·迪特裏希(Boris Dittrich)於2017年11月15日在香港舉起一份報告。
陳軍米表示,家庭不接受、病理化的思維造就出市場需求。他還聽說有人被送去寺廟、教堂驅魔,或接受八字改名、催眠谘商等。
2023年《自然精神健康》(Nature Mental
Health)期刊研究顯示,中國大陸7576位跨性別人士中,2.8%接受過正規或非正規機構的扭轉治療。當中,16%的人小於17歲,61%介於18至24歲,另有大約23%超過25歲。這些人往往發展出抑鬱、焦慮、創傷後應激障礙、自殺傾向等症狀。
2019年發表在JAMA Network
Open的研究援引2017年的民調顯示,接受過扭轉治療的中國跨性別青少年比例高居17%。根據北京同誌中心2017年的民調,1640位跨性別人士中,9成以上遭遇過原生家庭的暴力對待,當中12%的人接受過扭轉治療。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16年的《中國同誌生存狀況調查報告》也顯示,11.9%的跨性別人口被威脅或強迫進行扭轉治療。
龍大瑞認為,要想改變目前的局麵,最重要的是進行公眾教育,提升人們對跨性別不是精神疾病的認識,並揭露相關組織的詐騙行為。他指出,強迫改變性別認同不僅無效,反而會對當事人造成極大的心理傷害:“還有就是政策方麵,需要讓醫院放棄過時的診斷標準……。我認為,中國的醫學專業協會內部,有很多人明白這種做法有害且具欺詐性,但由於話題敏感,導致他們未能公開聲明反對”。
2018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中華女子學院合作撰寫的《跨性別者性別認同的法律承認—中國相關法律和政策的評估報告》也建議,中國製定法律與政策明文禁止對跨性別者性別認同及表達的強製矯治行為。
在中國,隻有經曆變性手術後,才能正式更改身分證件上的性別。但即便成年可以進行變性或性別肯定手術,仍須提供精神科或心理科醫師開具的易性症(性別焦慮或性別不一致)診斷證明,以及提供已告知直係親屬的相關證明等,成為許多人難以跨越的門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