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多位網民在社交平台發布信息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一位拿學校資助金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在朋友圈曬出到國內外多地旅遊的照片,引發關注。
根據爆料內容,涉事學生為2021級本科生,疑似該學生朋友圈截圖顯示,足跡遍及昆明、麗江、西藏、三亞、蘇州、重慶、四川、廈門、泉州、新疆、上海、青島、煙台、大連、韓國、日本等地。能去這麽多地方,累計起來多少要一筆花銷,這看上去似乎與貧困生的經濟狀況不符,引來質疑也不奇怪。
相關帖子內容(圖片來源:社交平台截圖)
貧困生能不能旅遊?這個不必一概而論,不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對貧困生的概念也不必刻板化與模式化,不是說貧困生就是沒錢吃飯,隻能圍著學校提供的崗位從事勤工儉學工作。有的學生家庭貧困,父母節衣縮食,也希望孩子在學校的生活不受影響,不想讓孩子顯得寒酸,以維護孩子的尊嚴。家庭經濟狀況是否寬裕,並不能看表麵。有的孩子喜歡旅行,想方設法去見世界,這與貧困與否沒有必然關係,諸如窮遊與特種兵式旅遊就是以最少的成本去看更多的地方。
以這名孩子來說,從收入來源、為什麽申請資助、出行支出等方麵詳細介紹了自己的情況。收入來源包括勤工助學1100小時的收入、曆年累計獎學金、學校資助、家教所得等。據稱,他父母多年前離異,目前都未負責他的生活費和學費。父親因生意失敗欠債幾百萬元,目前在工廠做小時工。他還有一個8歲的弟弟,母親在鞋廠務工,收入入不敷出。他自己要負擔爺爺的生活費。
如果這個解釋屬實,他最初申請貧困生資助金的時候,未必就不合理。如果符合申報條件,獲得相關資助,也無可非議。後來,他因從事勤工助學與家教之類,包括獲得獎學金,因此有了收入,能以此支撐起自己的生活,這也體現了積極上進的一麵。
該生在帖子中解釋,朋友圈裏去的那些地方,部分是因為出任務和社會實踐去的,並不是旅遊;部分是因私出行,包括朋友生日、看望母親等。對去韓國濟州島和日本大阪等地旅遊的行程,列出了較詳細的支出明細,並強調是“使用自己的存款前往旅行”。
拿著自己掙的錢出去旅遊,似乎也不為過。但如果出去旅遊的時候,還在享受貧困生資助,這個開支即使是出自個人的存款,也難以完全撇清二者之間的關係。比如說,助學金用於學習了,自己掙的錢存下來了,這個存款也還是有助學金幫助維持了生活支出的功勞。領著助學金的貧困生四處旅遊,雖然花的是自己掙來的錢,給人的觀感還是不太好,引發關注與議論也正常。如果領著資助金,生活支出卻遠超普通學生的日常水準,是否還能享受資助就值得商榷。
上述浙江大學校園論壇上一則被指是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賬號發布的信息稱:“方同學入校時因家庭經濟困難,被認定為資助對象。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生活條件有所改善。最近學院了解到其出現了一些不合理消費,經查屬實,根據學校的資助文件相關規定,學院決定取消其受助資格,停止困難資助。”
如果是這樣,取消資助也合乎情理。貧困生曬國內外旅遊照片,要從中看到一個問題:對貧困生的資助,不妨實行動態管理,不能一成不變。如果貧困生的家庭經濟狀況有了好轉,個人也有能力維持自己的生活,就不妨重新評估其狀況,在其脫貧之後及時停止困難資助,以便讓有限的資金用於幫助更有需要的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