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京郊"青年養老院" :沒有任何一家可以養老
文章來源: 北青放牛班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青年養老院 Please Lie
Down”,在網絡上時常能看到在郊外、風景區旁,或是隨便一個很普通的院子外,掛有寫著這樣內容的橫幅。
從大理,到成都、杭州,這股“青年養老”的風似乎也“刮”到了北京。
年輕人真的去鄉下院子“養老”了嗎?
當北京青年報記者帶著疑問,實地探訪多家位於京郊及周邊地區的“青年養老院”時發現,這些在網上打著“青年養老院”旗號的院子,根本找不著這五個字的真實招牌,更別提有誰真去那裏養老了。
而所有的院主人都承認,他們隻是借用概念來包裝自己的民宿,根本不提供,也提供不了“養老”功能。
現實中,確實有很多年輕人走進這些院子裏,他們有的是為了放鬆,有的是為了療愈,有的是為了社交,有的是為了工作,還有的是為了創業……
很顯然,他們到此不是為了“養老”,而是為了“新生”。
坐標
01
香河王店子村
村民:沒聽說過
村裏有“青年養老院”
“什麽養老院?俺們村沒養老院。旁邊領子村有一個。”在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縣王店子村口,一位村民很認真地回答北青報記者的問路。
在旅遊平台攜程網上搜索“青年養老院”,能看到香河王店子村有一家。網頁上的圖片顯示,一個農家院掛出了“青年養老院”的招牌。但當北青報記者探訪王店子村,拿出圖片打聽時,該村的好幾個村民都肯定地說,照片上的“養老院”絕非在當地。
“俺們村的房子都是白色的牆灰色的磚,這是村裏以前統一弄的,照片上的牆是紅色磚牆,肯定不是這兒。”一位村民說。
據村民介紹,王店子村位於北京以東的香河,這裏雖然沒有高山,但毗鄰潮白河,村裏也有個別村民把院子租出去改成民宿,吸引北京的遊客來這邊度周末或過節,但沒聽說哪個民宿打出過“青年養老院”的名字。
在村子裏,年齡稍長的村民都不知道“青年養老院”是什麽,幾個年老的村民還反問北青報記者,“這裏能不能養老?”後來加入討論的一位三十多歲的村民有所耳聞,他表示,“青年養老院隻是個民宿的名字,不是養老院。”
網頁搜索“青年養老院”,出現的都是一些民宿
攜程網上的這位商家通過私信告訴北青報記者,自己不在當地,他在攜程上掛出的“青年養老院”其實就是個農家院,這個農家院就在王店子村裏,名為“唐苑”。
在當地村民的指引下,北青報記者在該村西南側找到了掛牌為“唐苑”的民宿,大門口是木製的仿古裝潢,但院子裏並沒有人。從後門的門縫往裏看,也能看到內部是仿古的裝修風格。
住在“唐苑”對門的一位村民說,這家房東是以每年6000多元的價格把院子租出去的,租戶在這兒開民宿已經有好幾年,一直就叫“唐苑”,沒見到過“青年養老院”的牌子掛出來過。
在這位鄰居看來,“唐苑”裏麵的裝修很好,到周末或者十一、五一假期時總會有人來租住。他有時候還會把自己家種的菜拿去賣給住客換點錢。
民宿的商家在與北青報記者的私信中表示,網上發布的圖片中,隻有封麵那張帶有“青年養老院”橫幅的照片不是實景圖,其他的圖片都是“唐苑”裏麵的真實環境,客人可以參考圖片租住。
商家還表示,封麵那張“青年養老院”是在旁邊倉頭村的另一家民宿。但當北青報記者轉道倉頭村時也撲了空。當地村民都表示,村裏隻有幾家民宿,沒有什麽“青年養老院”。
隨後,當北青報記者站在倉頭村村口,再次刷新攜程上的信息時,發現“唐苑“民宿之前掛出的“青年養老院”頁麵已被刪除。
民宿——“唐苑”
坐標
02
延慶後所屯村
民宿曾借概念引流,
房客平均入住三五天
“其實我們的主體還是民宿,隻不過(因為)現在民宿生意不好做,我們這裏又經常有年輕人來玩,就引入了‘青年養老院’的概念。”雙雙說。
雙雙和兩個朋友合夥運營著一家名為“風拾光居”的精品民宿。
這家民宿位於延慶香營鄉後所屯村。村子並不在山腳下,而是處於一個山區環繞的平原地帶,因此有廣闊的農田。
“你們來得不巧,今天下雨,如果晴天可以看到藍天、遠山和田野,如果你們能待到明天的話,一早還可以看到遠處半山腰水汽蒸騰的雲海。”雙雙向北青報記者描述著民宿周邊的“勝景”。
“風拾光居”民宿周圍的景色
“風拾光居”民宿在村子的盡頭,緊鄰著大片農田,屋子的前麵是一塊草坪,盡管下著小雨,仍有一對年輕愛侶帶著他們的愛犬在帳篷下燒烤。院子外麵堆放著一些玉米棒子,據說都是此前住在這裏的客人們一起下田掰回來的。
民宿前廳的布置很溫馨,牆上掛著手繪的畫,貼著貓咪照片,黑板上寫著店裏提供的飲品名目,桌上還擺放著剛采摘下來不久的水果。
由於北青報記者前去探訪的那個周末,附近有一場商業活動,有不少客人趕過來辦理入住,雙雙一直忙著招呼客人,幫他們安頓好。
雙雙介紹說,除了這些來參加活動的客人,民宿還住著一些親子家庭,他們基本上都是帶著學齡前的孩子來鄉下遊玩的。
“風拾光居”民宿接待的客人多為年輕人
“風拾光居”是雙雙和同伴在2019年初開始一起運營的首家民宿。她自稱趕上了疫情時期郊區遊的“紅利”,而後他們又在村子裏運營起其他幾家民宿。而“青年養老院”的概念,也是她在網絡上看到後,直接“借用”來的。
對於“青年養老院”的說法,雙雙覺得類似於西方“gap
year(間隔年)”的本土表達。在中國大眾的觀念裏,短期的gap(間隔)往往被視為“躺平”,容易與養老聯係在一起。
“不過,以‘青年養老院’來宣傳我們的民宿,並非是為了吸引那些想躺平的人。”雙雙刻意強調,“平均也就住三五天,住久一點的也就住兩周左右。”
雙雙自己曾在互聯網大廠工作多年,在她看來:“其實並沒有什麽來這裏養老的青年人,像我們這樣的鄉野民宿,客戶群體主要就是來度假的年輕人。這並不是‘青年養老院’這個概念出現後才有的,以前我們就接待過不少。比如,有工作很好、收入很高的小姐姐,希望短暫離開城市的喧鬧,到鄉下走一走,靜一靜,就會選擇我們這兒。”
民宿打出“青年養老院”的概念,不過是為了引流
雙雙介紹,相對於傳統民宿,他們的不同之處在於會組織住客一起進行一些活動,給住客提供更多的情緒價值。比如,民宿會組織大家一起去徒步,一起去采摘,一起去燒烤……
“風拾光居”民宿內可供舉辦婚禮的場地
坐標
03
延慶劉斌堡村
吸引更多年輕人
來農村工作生活
“剛才那個院子是我們最初的‘青年養老院’,這幾個太空艙是我們下一步要打造的。”周壹說,他引用“青年養老院”的概念隻是希望靠“熱詞”吸引年輕人來農村生活、工作,因為隻有年輕人來到村裏,鄉村的生態才能“活”起來。
年輕的人們選擇閑暇時去鄉村“撒野”
周壹是“鄉野計劃”的創始人,他在北京打造的第一個“青年養老院”位於延慶劉斌堡村的一個民宿,現在這裏就是他辦公和生活的地方,也成了團隊其他成員交流溝通的“基地”。
這家民宿就是周壹在網上宣傳的“青年養老院”。院子不大,有兩間房,能接待四五位客人。其中,大一點的是廳堂和客房,小一點的是廚房和雜物間。房間的裝修簡約,布置也十分簡單。
在周壹這裏,“青年養老院”的概念確實吸引了一些年輕人,他們中有人選擇加入周壹的團隊,有的則成了其他“青年養老院”的主理人。
周壹說,這些院子的主理人在自己的院子裏策劃主題活動,吸引城裏的年輕人來參與,以此來作為創業或兼職的一種方式。
他們團隊希望,通過這種方式,盤活京郊的閑置民宿,從而帶動整個村子的發展。
社交平台上關於“鄉野計劃”的帖子
在延慶大山裏的東王莊村也有一個這樣的院子,裝修清雅,屋頂上鋪著茅草,院子裏有碎石圍出的一條小溪,幾隻小貓在旁邊嬉戲。表麵看上去這裏安靜閑適,卻不是個“養老”的地方。
院子裏的太空艙床鋪和不間斷的活動計劃都讓這個小院散發著年輕的活力。
今年10月中旬,周壹和團隊就在東王莊村策劃了一次越野跑的活動,吸引許多年輕人參加。未來,周壹和團隊打算把東王莊村打造成一個“體育村落”,除了越野跑之外,還會有徒步、露營等活動。
這樣的創意,不僅針對東王莊村,在目前“鄉野計劃”的設計中,尋求合作的村子和院子有很多,幾乎每個月在這裏都會有一群年輕人,為鄉村創業而學習和交流。
周壹強調,“這裏根本就不是青年人養老的終點,而是青年人去鄉村創業的起點。”
“鄉野計劃”在東王莊村舉辦的越野跑活動
坐標
04
保定三坡鎮邢各莊村
“養老”兩字太“突兀”,
已更名青年村
“我們這裏就是青年村,不是青年養老村。”在電話中,崔凱向北青報記者強調說。
作為“觀野青年養老村”團隊的一員,他確實曾在網絡上宣稱他們是“青年養老院”,還打算把整個村子做成“青年養老村”,但後來他們在與村裏的合作過程中意識到,“養老”這兩個字太過“突兀”,也與這裏年輕人“紮堆兒”的實際情況不符。所以,現在他們對外已不再提及、甚至淡化了“青年養老院”的概念,統一宣稱為“青年村”。
無論是此前的“青年養老村”還是即將要重新開啟的“青年村”,其實指的就是保定市淶水縣邢各莊村。這裏距離知名景點野三坡和百裏峽隻有幾公裏的距離,因此在村旁的公路兩側有很多農家院和農家菜館。
村裏民居的外牆上寫著“歡迎來到邢各莊村”
表麵看起來,這裏和北方普通的村子差不多,但如果走進村子裏麵,會發現這裏確實有濃鬱的“青年”氣息。
很多農家的牆上都噴著彩繪,關於政策的宣傳標語設計樣式新穎,一看就是出自都市青年的手筆。有麵白牆上繪著紅軍長征標誌點的圖案,順著牆繪能一直走到村裏的一棵百年古樹下。
據村裏老人說,這棵古樹曾經被侵華日軍的炮彈炸毀過,但後來又重新生長,村裏人都拿它當作生生不息的象征。
村落一角
這個村子並不大,有幾個院子掛著“觀野某某號院”的牌子。此前在網絡上,這裏被稱為“觀野青年養老村”。
國慶假期後,這些院子基本都空置了下來。“觀野”團隊的人也都離開了這裏,網絡社群的更新也變慢了。有網友在群裏谘詢這裏的情況,過了好長時間才有人回一句:這裏正在裝修升級,暫時不接待。
年輕人到鄉野間換個輕鬆的氛圍辦公、“充電”
楊陽(化名)是目前還住在這裏的僅有的住客,她在這裏已經住了三個月。當北青報記者問到,住這麽久是不是來這裏“養老”的?楊陽立刻回應,“誰說來這裏是養老?我隻是在這裏換個工作方式罷了。馬上也要離開了,有些工作要回去處理。”
楊陽是做企業谘詢的,工作的時間和地點相對自由。一直在城市裏生活,讓她一度覺得壓力很大,加之因為懷念小時候在河南老家安靜的生活,於是她在今年夏天看到網上的宣傳,就住過來了。
楊陽說,住在這裏的這段時間,她的心態平和了不少,最明顯的是物欲降低了。
野三坡的“青年村”
在楊陽看來,無論是“青年養老村”還是“青年養老院”都隻是一個互聯網營造出的概念,在這裏短暫居住的多為兩類人:一類是自由職業者或者是數字遊民,另一類是暫時失業或剛剛離職的人。無論是哪類人,大家最終會分道揚鑣,回歸各自的生活和工作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