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夜。
複旦大學寬敞明亮的5301大教室裏,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麵的講座,主講嘉賓是備受矚目的張國師。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至極,學生們熱情高漲,紛紛湧向前台,渴望能與這位國師留下珍貴的合影記憶。
複旦大學中國研究院的官方頻道,對此次盛況進行了全麵且深入的報道,特別引用了現場同學們的生動描述,高度評價道:“這不僅是知識的盛宴,更是複旦頂流風采的集中展現,彰顯了其在學術界無與倫比的影響力。”
然而,在觀察網“餘大釗上自習”的視頻下麵,留言卻出現了另外一種情況。
與複旦大學的學生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馬來西亞的大學生。
張國師馬來西亞之行,講座結束後與大學生互動,被一名留學生挑戰:“我想辦瑞士永居,張老師作為過來人,能給點建議嗎?”
現場學生中隨之傳來一片哄笑,其中還有人清楚地發出了帶漢語“我艸”的聲音與嬉笑。
為什麽有人稱“這代年輕人人完蛋了”?可能與“張維為說什麽,學生就信什麽”有關,也可在留言中找到答案:
“香臭很難分麽?”
“沒落是有原因的。”
“我兒子敢合影,我非扇幾巴掌。”
“複旦的學生都到了這種地步了麽?”
2022年,由斯坦福大學、莫斯科國立高等經濟學院、教育考試服務中心(ETS)以及國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印度的合作大學共同發起了一項研究,結果發現:中國學生大學學習後,批判性思維能力和學術技能水平均下降。
項目研究人員指出,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在21世紀,技術變化很快,批判性思維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項能力。
無論是精英大學還是普通大學,大學四年,學生能力都出現了明顯下降,兩者的區別僅是下降速度快慢而已。如果該項研究證明無誤,這對於中國本科教育絕對是一個不小的打擊。
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淩曉峰教授也指出:“中國學生缺乏質疑和創新精神”。
拋下曆史的包袱,當代的教育機製跟大環境也阻礙了學生質疑精神的發展。中國教育多為填鴨式教育,機械地灌輸知識,然後考試,必須要按標準答案作答,而這“標準答案”通常是由權威給出的,不容質疑的。而這種教育方法,久而久之就使學生不敢質疑,也不願意質疑,更不會質疑。
中國學生對於張維為這樣的“學術明星”一般不敢質疑,而且他們在讀他文章,看他視頻的時候,經常是以崇拜、仰視的心態。這樣,張維為每說一句話都是“真理”了。
張維為為什麽能成為“學術明星”,甚至被尊稱為“國師”,因為有它存在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