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還會再報複以色列嗎?高手過招,點到為止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10月26日,令各方屏息的以色列報複終於到來:以軍對伊朗發起三輪空襲,打擊多個軍事目標,地點包括德黑蘭等伊朗城市,以及與伊朗關係密切的部分敘利亞軍事設施。

準備了20多天,以色列還是對伊朗動手了

按照以色列方麵的說法,這次對伊朗的三波打擊行動主要是對伊朗10月1日襲擊以色列的回應。事實上從10月1日伊朗報複襲擊以色列之後,後者就曾多次放話要讓伊朗付出代價。之所以相隔20多天才動手,主要是以色列還沒有想好要如何報複伊朗,以及打擊伊朗哪些目標。

在過去20多天時間中,以色列內部就如何報複伊朗達成了一致。至於說為了選擇在這個時間點展開對伊朗的報複行動其實原因很簡單,以色列再不動手真的沒時間了,因為以色列發現,自己在中東的動作將直接影響美國總統大選,換句話講,以色列可能意識到自己已經不自覺地卷入當下的美國總統選舉。因此之前以色列方麵已經定調要在美國總統投票前結束對伊朗的報複行動。美國總統投票日是在11月5日,現在已經進入倒計時,因此供以色列采取軍事行動的時間窗口其實很有限。

不過以色列的攻擊過後,大家都在猜測:伊朗會進行還擊嗎?如果伊朗事後再展開還擊的話,以色列和伊朗很有可能會陷入一種無限攻擊循環,中東局勢可能會在這一過程中直接失控。

(一)以色列攻擊過後,伊朗還會再報複嗎?

香港《01報》就這一輪以色列攻擊伊朗的行動做了一個深度分析:有鑒於此前美國不斷放風稱,以色列已承諾不攻擊伊朗核設施、石油設施;伊朗也通過匿名官員告訴《紐約時報》:如果以色列隻打擊軍事目標,而不是能源基礎設施、核設施或暗殺伊朗高官,德黑蘭可以避免報複,從這個脈絡來看,以色列的打擊顯然有所克製,隻是選擇走個過場、而沒有升級戰爭。之後以色列如果沒有再一步動作,伊朗應該也不會再度報複,那麽這輪導彈衝突將跟今年4月一樣,在各方有所克製下悄然落幕。短期來說,這是今年4月以伊互射導彈後,兩國又一回合交手的結束;但長期來看,這一回合的落幕並不會是以伊衝突的終點。

該文章首先寫道:首先觀察這一輪以伊衝突起點,基本上可以用知名的卡牌遊戲“遊戲王”來模擬過程。眾所周知,伊朗在10月1日召喚了有別於“抵抗軸心”的新“怪獸”:直接以導彈打擊以色列本土。而這隻“怪獸”的攻擊力雖然不強,卻自帶三種效果。

現在伊朗和以色列之間的相互攻擊已經成了一個糊塗賬,現在基本上成了一個循環

第一,挽回國家顏麵,對之前放話“誓言報複”的各種事件進行交代:7月31日哈馬斯領導人哈尼亞遇刺、9月27日真主黨領袖納斯魯拉遇刺、9月30日以色列進攻黎巴嫩。當然,區區導彈打擊無法停止以色列軍隊的鐵蹄,因此哈馬斯、真主黨仍要與以軍苦戰,作為失敗國家的黎巴嫩也隻能默默承受池魚之殃。但伊朗如果什麽都不做,國家威懾力就會蕩然無存,因此德黑蘭最後還是咬牙發射導彈。

第二,激勵“抵抗軸心”繼續作戰。作為伊朗“抵抗軸心”的重要板塊,德黑蘭不派兵助戰真主黨已經引發不少埋怨,如果之後又無任何軍事表示,恐怕會讓敘利亞、伊拉克民兵乃至胡塞武裝質疑,自己為伊朗賣命究竟有何意義。所以藉由發射導彈、展現對於真主黨的隔空支持,伊朗也是意圖證明自己不會在“抵抗軸心”遭受攻擊時作壁上觀,而是無懼局勢升級也要挺身而出,不讓真主黨孤立無援、成為棄子。

第三,回應內部的強硬派、保守派民意。1979年伊斯蘭革命後,“反美”和“反以”就成為伊朗的國家象征,也是構成其政權合法性的部分基礎;伊朗政壇的強硬派與保守派,也往往會以捍衛伊斯蘭革命成果、抵抗外部壓力為立場,爭取相關民意支持,進而鞏固自身權力。因此發射導彈不僅是對外的戰略行動,更是對於內部民意的政治回應,表明政權在麵對外部威脅時不會輕易妥協,所以也能看到伊朗祭出打擊後,伊朗國內有不少民眾上街歡慶的場景。當然這個動作搭配伊朗承受製裁重擔、經濟凋敝的現況,或許也有轉移不滿、將民眾情緒引向外部敵人,用“反美”和“反以”的民族主義激情來強化國內團結的考量。

(二)攻擊之前伊朗和以色列做的準備

而從上麵三種效果來看,與以色列決戰,打一場大規模戰爭絕不是伊朗的目標,甚至是伊朗極力要避免的危險發展。因此伊朗在用導彈打擊以色列本土後,又開始做了兩件事:威懾美國,同時與海灣阿拉伯國家進行交涉。

首先是威懾美國。這個操作顧名思義,就是用中東大戰的風險施壓華盛頓,迫使後者管束以色列的報複程度。例如匿名的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高官就告訴《紐約時報》,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已經命令武裝部隊製定多種報複方案,如果以色列對伊朗造成“重大傷害”,例如打擊能源和核子基礎設施或暗殺伊朗高官,那麽伊朗可能會向以色列發射1000枚彈道導彈,同時升級“抵抗軸心”的各方向動作,包括封鎖霍爾木茲海峽的商業交通,讓全球航運與能源大亂。

在以色列對伊朗發起攻擊前,德黑蘭也在密集行動展開外交協調

再來是與海灣阿拉伯國家交涉。10月2日,伊朗總統訪問卡塔爾,伊朗外長也從10月4日起接連出訪黎巴嫩、敘利亞等國,並與埃及外長通電話,更在9日訪問了沙特,會見沙特王儲小薩勒曼。

當然沙特等國絕不會為了伊朗出兵,但別忘了德黑蘭可是扼守著霍爾木茲海峽,而且中東大戰對沙特等國也具有很大的威脅性。以伊之間如果爆發嚴重軍事衝突,必然會對全球石油市場產生影響,因為沙特雖是全球最大石油出口國,伊朗卻擁有霍爾木茲海峽的地緣優勢,而該海峽是全球石油運輸的重要咽喉。

而沙特目前聚焦的“2030願景”雖然意在推動經濟多樣化、減少國家對石油的依賴,卻無法回避一大關鍵:“2030願景”的推動還是嚴重依賴沙特的石油收入。因此伊朗、以色列衝突一旦影響全球石油市場,這必然會幹擾沙特的國家轉型進程。

其次是軍事安全考量。由於沙特有美軍駐紮,如果以伊戰爭爆發,沙特將麵臨一大風險:如果開放美軍利用本國領土領空襲擊伊朗,非常有可能會招致伊朗報複、襲擊油田。因此此前海灣阿拉伯國家持續表態,要求美國敦促以色列不要打擊伊朗油田,以免引發中東動蕩局勢的失控。

最後就是出乎各方意料的“陷阱卡”:伊朗與沙特聯合軍演。基本上這一事件是2023年沙伊複交後的兩國新進展,也是沙特以實際行動證明:自己不願被卷入一場直接的地區戰爭,特別是在國內經濟改革和地區穩定的背景下,這與沙特的長期利益不符。當然,與伊朗軍演不代表沙特會為伊朗決戰以色列,但這至少能向美國傳遞一個信號:沙特存在騎牆的潛在空間,戰爭一旦開打,沙特等海灣國家恐怕不會如美國所願,供其調度、開放軍事基地。

而在伊朗行動同時,以色列也有自己的一番綜合考量。從某種程度來說,以色列內心一定想把美國拖下水,出兵中東協助自己打擊伊朗,進而一勞永逸地擊潰伊朗這一心腹大患,終結德黑蘭對自己的長期威脅。但從華盛頓的視角出發,撤出中東泥淖、轉向印太聚焦“大國競爭”是奧巴馬時期就已開始的戰略大勢,美國絕不會為了以色列而再度重返中東的“戰爭泥沼”,尤其現在還是2024美國總統大選前夕,中東爆發大規模戰火將對執政的民主黨選情相當不利。

內塔尼亞胡絕對有想把美國拖入中東泥沼的想法,但拜登不想再卷入中東

因此美國使用了各種手段來避免自己被以色列拉入“戰爭泥潭”。首先美國在以色列部署了“薩德”。而在以色列部署“薩德”能夠發揮補償作用,換取以色列報複降級。從伊朗導彈過去成功打擊以色列的案例看,中長程導彈對以色列的威脅其實很大,雖說以色列已有相對完善的防空係統,如“鐵穹”和“大衛投石索”,但這些係統主要針對短程和中程的火箭彈及導彈威脅,在應對伊朗發射的中遠程彈道導彈方麵卻仍有明顯的不足。

而“薩德”是一種專門用於攔截中程和遠程導彈的先進防禦係統,能在高空攔截並摧毀來襲導彈。它的部署將顯著增強以色列的多層次防空體係,填補現有係統在遠程導彈攔截能力上的缺口。這對以色列來說至關重要,特別是在與伊朗的衝突中,“薩德”能有效抵禦伊朗的彈道導彈威脅,提升以色列的長期防禦能力。

其次如果以色列還是強力報複伊朗,“薩德”的攔截能力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伊朗放棄再報複。伊朗擁有中東地區最龐大的彈道導彈庫存,其導彈技術更讓德黑蘭手握打擊以色列在內中東各國的能力。即便2024年伊朗的兩次導彈襲擊都是點到為止,但德黑蘭終究是展現了軍事力量和攻擊意圖。而美國薩德的到來,可以說是對伊朗導彈威脅的直接回應。“薩德”係統旨在攔截中遠程彈道導彈,其部署不僅能夠提升以色列的攔截能力,也能夠預先威懾伊朗。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的一個偶然事件進一步讓以色列做出了降低對伊朗強悍回應的決定:哈馬斯領導人辛瓦爾突然在加沙地帶被以色列擊殺。

這一事件首先會削弱哈馬斯短期的軍事指揮能力。作為加沙地帶的長期最高領導人,辛瓦爾在哈馬斯內部擁有極高威信和戰略指揮權,其去世不僅會在一定程度上拉低基層戰鬥人員的士氣,也可能削弱哈馬斯高層的內部團結,盡管哈馬斯的組織結構嚴密且高度層級化,但辛瓦爾作為核心決策者的缺位,還是會對領導層的凝聚力產生衝擊。

辛瓦爾之死讓內塔尼亞胡感到非常興奮,這可是一份“大禮”

其次,這一事件提升內塔尼亞胡的內部支持。眾所周知,從2023年加沙衝突爆發至今,以色列政府始終沒能擺脫民眾的靈魂拷問:人質究竟什麽時候能都為此公開挑戰內塔尼亞胡,認為應先達成第一階段停火協議,換回部分人質,再繼續進行軍事行動。

基本上這也是以色列突然升級北線戰事、決定進攻黎巴嫩的原因之一:加沙的戰爭泥淖不知如何收場,隻好貝攻真主黨轉移焦點。

而這次偶然擊殺辛瓦爾,當然也是一個可利用的天賜良機,內塔尼亞胡剛好趁機宣傳“成功鏟除以色列心腹大患”,同時用這個戰果滿足內部極右勢力,降低強悍報複伊朗的必要性。此外,根據以色列所獲得的情報,去年10月份的“阿克薩洪水”行動的製定者和主導者其實就是辛瓦爾,內塔尼亞胡可以拿擊殺辛瓦爾對國內做一個交代。為此他還罕見地就辛瓦爾之死發表了一次演講。值得注意的是,之前以色列“斬首”哈馬斯和真主黨領導層,甚至包括擊殺哈尼亞和納斯魯拉,內塔尼亞胡可是從未發表過演講。從這一點也能夠看到,辛瓦爾之死對內塔尼亞胡個人而言的重要性。西方國家的表現則更有意思,他們直接把辛瓦爾之死作為“加沙停戰”的契機,即內塔尼亞胡現在有了台階,他也該考慮停戰了!

整體而言,在美國用“薩德”進行事前彌補與事後防範的二手準備、以色列又意外收獲擊殺辛瓦爾的戰果下,強悍報複伊朗的可行性與必要性都已同步下降,因此以色列最後選擇了和伊朗一樣的攻擊模式:直接軍事攻擊力不強,但必須帶有政治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在以色列攻擊過後,半島電視台曾披露這麽一個消息:以色列在攻擊之前曾通過一些渠道告訴伊朗,哪些是攻擊目標。如果此事是真的話,它意味著伊朗和以色列其實都不想陷入一場無窮無盡的循環報複攻擊,他們都想避免廣泛衝突。

這一輪攻擊過後,伊朗和以色列這一回合的衝突可能會暫時結束

隻是目前以色列與伊朗的兩條代理戰線仍在劇烈燃燒:流血的加沙看不到止戰盡頭,哈馬斯嚴重受創卻一息尚存,以色列戰術上很出色卻缺乏終局規劃戰略,停火斡旋雖在進行卻毫無進展;黎巴嫩局勢則持續升溫,以色列不僅持續祭出空襲,還發動地麵進攻與真主黨激烈交火,同時拒絕各種形式的停火談判。顯然,始於“阿克薩洪水行動”的新一輪以巴衝突正在不斷外溢,也因此導致了以色列與伊朗的這兩次導彈危機。在這種緊張時空下,兩國的兩回合交手雖然驚險落幕,但隻要加沙和黎巴嫩的兩大戰線一日不止,危機就還有複燃可能。

查看評論(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