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職業閉店人,就是在做空消費?
文章來源: 冰川思想庫 於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如果我們消費時還得操心是否被騙,就別提消費信心了,連最基本的消費心情都沒了。
這兩天,北京市有關部門通報了打擊“職業閉店人”的全國首案。
媒體的評論是:今後商家想“連夜跑路”沒那麽容易了。
所謂職業閉店人,就是專門幫助即將清算的企業“收屍”跑路的一群人。
在受騙者看來,這群人不僅是騙子幫凶,而且就是騙子本身。
01
幾年前,我有一次至今仍心有餘悸的受騙經曆。
大約在2019年,我和老婆想給女兒在家附近的英語培訓機構報個名。我們本想先報上一年的課程,價格大概是不到兩萬元,但繳費時,前台的某某老師(後來才知道就是賣課業務員)向我們熱情地推薦了一個據說前所未有的周年優惠:買兩年送一年。
這麽大的便宜怎麽能錯過呢?我和老婆喜出望外鬼使神差地繳費三萬多元,自以為鎖定了女兒未來三年的英語培訓,三年後還我一個英語流利的女兒。
某某老師當時還送了我們幾堂試聽課,增強了我們的占便宜感。
女兒甚至連這幾堂試聽課都沒上完,這家機構就在一夜之間宣告倒閉了。
我們連一堂正式課都沒上,這三萬多元就打了水漂。
受騙家長迅速結成“維權群”,信誓旦旦地要將這家機構的老板揪出來,挽回損失,將其繩之以法。
獲悉受騙第二天,我們家帶著前一晚製作完成的“大字報”,一早就貼到了機構門口。
我們到達時,門口已站滿了各路家長。家長們聊得十分熱鬧,這時不知道是誰想辦法打開了緊閉的大門,討說法瞬間變成了“搶東西”,眾人衝進機構,逢東西就拿,瓜分著最後的資產,連桌椅與衛生紙都不放過。
我們家最後分得的東西是:幾本英語教材,還是不成冊的。
我們當時還不知道,這就是我們得到的唯一補償。
後來才知道,機構裏的員工和商場也都是欠薪欠租的受害者。
除了喊打喊殺,“維權群”也是做了一些實質工作的,群中最讓我震驚的一則消息是:這家機構的法人已經轉到了一個年邁清潔工人的名下。
而老板呢?有人說她攜款出國跑路了,還有人說她又去開了一家新的機構,因為她在法律上並不是負債人。
這次受騙,我們家究竟是誰最後拍板?時隔多年,這仍然是一個羅生門,我和老婆最後決定擱置爭議,將其定義為集體責任。
要不是寫這篇文章,這次受騙經曆我幾乎沒對人說過,丟人呀。
02
現在看起來,我當時就遭遇了職業閉店人。
職業閉店人的兩大核心騙術,我們都碰到了。
其一,跑路前的促銷。
職業閉店人接手店鋪後,會以各種名目搞促銷、吸引消費者充值,進一步積累財富,此外再對資產進行多處抵押、多方套現,實現利益最大化。
這個促銷力度的誘惑往往是消費者無法拒絕的,原因也很簡單,職業閉店人根本就不打算日後兌現,因此促銷幾乎是無底線的,比如我們碰到的“買兩年送一年”。
其二,更換法人。
接手後,職業閉店人會找到專門的背債中介公司介入,他們找到符合條件的孤寡老人甚至癌症病人,包裝對方來充當法人,主打一個名下無資產,未來無償還能力。
職業閉店人也是有“職業道德”的,他們通常會確保機構老板“無論如何走司法都牽扯不到關係”,也就是成功上岸後,才會緊急閉店。
職業閉店人甚至有應付司法訴訟的法律團隊,還有應付消費者維權的“善後”團隊。
這是一整套精密的產業鏈,又哪裏是普通消費者所能抵禦的。
受騙後,你以為你麵對的是一個破產跑路的老板,但事實上是一個深文周納、運作縝密的專業團隊。
一個自然人又如何能與他們戰鬥呢?
03
這次受騙對我最大的教訓是,從此回避一切“預付費”。
職業閉店人最喜歡遊走的行業是教培、理發店、健身房、餐飲,他們的共性是:“預付費”或充值。
無論我個人現在多麽反感預付費,但平心而論,對於很多初創企業而言,預付費不僅可以幫助他們解決起步階段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鎖定客戶,增加客戶粘性。
從這個意義而言,“預付費”現在也被妖魔化了,但消費者又能如何呢?除了規避一切預付費的領域,消費者拿什麽去抵禦開店跑路與職業閉店人呢?
難道靠所謂的維權嗎?
一個冰冷的事實是,隨著職業閉店人的肆虐,一家機構靠打折和預付費起家,等錢收得差不多時,便會轉手給職業閉店人。
04
此次北京市通報了打擊職業閉店人的兩個案件,這當然是一件好事。
隻是來得太晚了。
我實在想不通,有關部門怎麽可以容忍這些猖獗的騙子這麽久。
這幾年來,那麽多跑路的機構,那麽多受騙的消費者,從某種意義而言,正是因為職業閉店人的操作屢試不爽,才對更多的跑路機構形成了一種“示範效應”。
職業閉店人甚至成為了一種商業模式,這不是很荒誕嗎?
我相信,一開始,很多跑路機構是打算誠信經營的,誰料碰到了經濟下行期,左支右絀中才出此下策。
但職業閉店人的猖獗,勢必會改變這一邏輯,也就是說,有些無良機構在經營尚屬良好時便找到職業閉店人,畢竟,卷款跑路的收益可能遠大於正常經營。甚至不排除,有些機構在創業之初,就將預付費與職業閉店人作為商業模式的一部分,他們一開始盤算的就不是生意,而是騙錢。
這種商業氣氛,對業已步履維艱的營商環境是雪上加霜,對消費者的消費信心造成了更深層次的打擊。
畢竟,如果我們消費時還得操心是否被騙,就別提消費信心了,連最基本的消費心情都沒了。
對於那些還打算老實做生意的企業而言,職業閉店人更構成了一種巨大的羞辱。
當你在咬緊牙關硬撐時,看到那些被職業閉店人“加持”的老板盆滿缽滿卷款跑路了;當你欠了一屁股債被迫成為失信人時,發現跑路的老板成功上岸,又開了一家新企業,開始新的行騙之路;你誠信經營沒騙過任何人,但那些被騙怕的消費者卻也對你將信將疑,仿佛你也是騙子一樣……
這不就是劣幣驅逐良幣嗎?
對創業者而言更可怕的是,當你僅僅是因為經營不善而被迫歇業時,世人也會將你視為騙子,認為你背後有職業閉店人。
這幾乎是一種漩渦式的營商環境。
這是職業閉店人給這個時代的營商環境帶來的最大陰影,或有積重難返之勢,要走出這個惡性循環,打擊職業閉店人雖姍姍來遲,但也是必要的一步。
這年頭,做不被騙的消費者難,做誠實守信的創業者也難。
很多年前,有個人發願“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現在看起來有世事蒼茫之感。
隻有生意好做了,誠信的創業者得到了正反饋,哪怕是失敗的創業者也不會因此一蹶不振、生活一片灰暗,職業閉店人才會銷聲匿跡。
除惡務盡,說說容易,要做到太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