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檔留給中國電影的三個教訓,該說明白了

文章來源: - 新聞取自各大新聞媒體,新聞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被閱讀次數

國慶檔電影熱度持續走高 用光影講述故事

2024年的國慶檔,又是一出冰與火之歌。

開場是很火。檔期首日,10月1日當天開出了近5億的紅盤,比起去年的首日票房高出7000萬左右。

可惜後繼結冰,到次日就已經下跌了25%,創下近些年的次日跌幅新高。

檔期總票房,看似很火,21億。

但看看去年的國慶檔票房:27.21億元,同比下滑四分之一左右,又是冰。

又比首日預售最高、首日票房最高的《749局》開局很火,後續展開卻有些冰冷,最新單日票房掉到了第4。

雖然相比今年國產電影整體的票房下滑,國慶檔還是保持住了基本水準,至少好於跌得更狠的暑期檔,但依然算不上一個好年景。

看單片票房,奪冠的《誌願軍2》,檔期內票房也沒超過10億。

橫向對比,2021年的冠軍《長津湖》檔期內拿下32億票房,2020年的《我和我的家鄉》是近19億。

總結下今年國慶檔電影的特點:爆款難爆,黑馬難尋。

有專家試圖從電影院之外找到答案,比如“股市爆火分散了觀眾注意力。”

但這些都是避重就輕。

今天我們就給國慶檔6部“重量級電影”,來一次“望聞問切”,看看各自的“成敗”,出自哪裏。

第一部:《749局》 檔期內票房:3.55億

《749局》一上來就打了所有人一個措手不及。

上映第一天,就實現了“大滿貫”。

但同在上映第一天,#749難看#的熱搜赫然上榜。

好電影好口碑發酵不易,但口碑不佳就很容易全民皆知,影片豆瓣開分5.0,目前已降至4.4,票房也隨著口碑一起下滑。

平台首日給出的票房預測為9.31億,目前已降至4億。

至於《749局》票房近乎崩盤,我認為有兩個原因。

首先,口碑預期管理有問題。

很多人認為口碑是影片票房猛降的關鍵,這麽說可能並不客觀。

讓我們看看五一檔票房冠軍《末路狂花錢》評分多少,5.3分。影片口碑平平,並不影響票房飆到7.81億。

《749局》票房下滑猛烈,關鍵是觀眾一開始對《749局》的期待值過高。

觀眾等了影片8年,加上“749局”自帶的神秘麵紗,以及國產科幻被《流浪地球》拉高的期待值,都讓觀眾對國產科幻產生了不切實際的幻想。

有人說《流浪地球》打開了中國科幻的大門,《上海堡壘》關上了,《749局》又關上一次。

我能理解這種質疑。

但實事求是地說,《749局》代表的,才是國產科幻當下的正常水平。

不信你回想一下,除了《流浪地球》係列之外,近20年拿得出手的國產科幻還有哪一部?

所以未必是陸川拍的太水,而是郭帆領先了國產科幻平均水平太多,以至於我們產生了一種錯覺,好像國產科幻平均水平,已經是《流浪地球》。

這就好像把張三豐的武學修為視作武當派的平均水平。

其次,影片宣發也有問題。

那就是影片宣發始終沒講清楚,這其實就是一部末世打怪獸片。

很多觀眾帶著看“749局”奇聞異事的期待入場,看到的卻像是《九層妖塔2》,最後男主幾滴血就把怪獸打完了,王俊凱粉絲吃這套,普通觀眾可沒那麽容易買單。

這一切造成的結果就是口碑反噬。

我能看出陸川已經用盡全力在拍這部電影,最後的結果,還是有些可惜。

第二部:《熊貓計劃》 檔期內票房:2.14億

國慶檔最令人驚喜的,當然是《熊貓計劃》。

這部映前普遍不被看好的成龍喜劇,上映之後單日票房不斷逆跌,後半程穩居單日票房第三的位置。

成龍大哥上一部電影糟糕的票房成績,是影片映前預期不高的關鍵原因。

但所有人都忽略了一件事:就是這個國慶檔既缺少喜劇,也缺少強有力的兒童片。

《熊出沒》的成功早已證明:孩子對熊毫無抵抗力,更別說大熊貓。而成龍大哥的票房號召力,也絕沒有許多人想象的那麽糟。

結果成龍+熊貓的組合,很容易就讓影片成為國慶檔合家歡的首選。

《熊貓計劃》的成功則帶來兩個啟示:一是隻要不走偏,成龍依然是當下唯二具有強票房號召力的港星。

二是隻要發揮足夠穩定,孩子永遠是比成年人更忠誠和穩定的觀眾。

第三部:《危機航線》 檔期內票房:1.68億

近年屢戰屢敗的彭順,終於拿出了一部能看的電影。

豆瓣6.5分不高,但對於一部犯罪動作片夠用了。

影片算得上彭順一次揚長避短的發揮。

這位技術型導演,善於打造驚豔的鏡頭,卻不太會講故事。

而這部早在2021年就殺青的高空動作電影,是整個國慶檔唯一專注“類型爽感”的電影。

彭順隻要專注營造動作爽感就可以了。

整部影片所有起承轉合、高光時刻仿佛隻為劉德華一人打造,快節奏、高純度,幾乎從頭打到尾。

彭順這次的視效和場麵設計是過關的,男主躁狂症發作時紅溫、反派發作時的綠溫,又讓電影有一種詭異的驚悚氛圍,就像在看導演當年執導的恐怖片。

但影片票房難以更進一步,原因也很簡單,影片依然保持著港片老牌導演進入內地市場後的通病:文戲薄弱,為爽而爽。

影片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多個高能名場麵:比如郭曉東飾演的腹部中彈的航空公司總裁,不僅堅持駕駛飛機安全著陸,還完成了用貨車充當起落架迫降成功的壯舉。

而身受重傷男主,則是用腳踹開了飛機的起落架。又和女兒靠著一根繩在飛機外的萬米高空飄逸,直到蔣夢婕的空姐對他們完成營救。

這些港片常見的盡皆過火的毛病,都影響了它的票房表現。

不過總的來說,雖然影片並非港片,但劉德華和彭順這次聯手,還是為市場挽回了一部分對港片的信心。

第四部:《誌願軍:雄兵出擊》檔期內票房:8億

影片上映到現在,預測票房已經比最開始上調了4億左右,達到了14.36億,當然是檔期最大的贏家。

在《長津湖》之後,陳凱歌野心勃勃打造《誌願軍》三部曲,《誌願軍1》解釋了“抗美援朝戰役為什麽要打”的問題。

第二部相比第一部,故事更聚焦,更微觀。

故事核心,對準了“鐵原阻擊戰”這場“存亡之戰”。敘事重點也從第一部的為什麽打,遞進到誌願軍為什麽能贏。

故事視角則聚焦一家三口,父親李默尹(辛柏青 飾),哥哥李想(朱一龍 飾),妹妹李曉(張子楓 飾)。

導演陳凱歌也延續了自己的文戲功力,拍出了多個熱血沸騰的動人場麵。

比如戰士為了能讓手上的武器最大發揮效力,選擇抵近投彈。

又比如誌願軍戰喊著家鄉名字發起奮不顧身的衝鋒。

還有糖紙包花那一幕,當“軍長,我們回不去了。一營倒下了,你們繼續前進”的場麵一出,影院裏哭聲一波接著一波。

電影在豆瓣上的評分是7.2分,和第一部相當。

可見看過電影的觀眾,多數都給出了正麵的評價。

可惜經過《長津湖》係列之後,觀眾已經對抗美援朝題材產生了審美疲勞。

另外,《誌願軍2》雖然拍得很不錯,戰爭場麵也很震撼,故事卻有碎片化傾向,對於軍迷來說,影片也並未徹底拍出鐵原狙擊戰誌願軍的釘子戰術。

到最後,影片贏在國慶檔主旋律這個最大公約數,但票房比第一部突飛猛進,究竟是主旋律號召力回歸、同檔期競爭對手相對較弱,還是朱一龍票房號召力的加成?

恐怕隻有係列第三部上映,才見分曉。

無論如何,就像豆瓣熱門短評說的,“真正打動人的是曆史本身”。

第五部:《浴火之路》檔期內票房:3.57億

《浴火之路》無疑是國慶檔最狠的電影。

全員狠人,爆裂打拐,親情+犯罪+情緒的複合題材正是當下市場受歡迎的類型。

預告片裏的尺度、台詞,已經吊足了影迷們的胃口。

風格呈現上,導演五百打造出了一種西部公路武俠片的感覺,視覺上有一種冷峻的懸疑氛圍,故事上讓打拐三入組VS人販子,展開了一場貓和老鼠的追逐。

全片充滿激烈的打鬥與對抗,貼身肉搏,拳拳到肉,暴力美學帶感。

可惜影片主打爽感,但還是不夠爽。故事大結局人販子的結局,大快人心中多少有些刻意,畢竟多少人販子能比雷劈死呢?

最後為影片口碑兜底的,其實還是三位主演。

趙麗穎又完成了大熒幕角色突破,肖央自帶喜感,劉燁全麵回勇,又能打又能演。

最終影片票房預測停在5億,成績不差,但總覺得有些未竟全功。

第六部:《爆款好人》檔期內票房:2080萬

豆瓣6.2,票房2000萬,影片上映前,應該沒人想得到,寧浩這一戰,會如此慘烈。

要知道當年《我和我的祖國》、《我和我的家鄉》,寧浩、葛優的《北京好人》係列,都是其中口碑最好的短片。

可當短片變成長片,為什麽卻遭遇了滑鐵盧?

我倒覺得,這個結果出現得並不意外——

包括寧浩在內,國產片票房突飛猛進那些年裏成長起來的王牌導演們,包括陳思誠、徐崢、烏爾善、陸川,似乎都已經集體走下“神壇”。

多寧浩一個不多。

不是這些導演失去了創作力,而是國產電影市場已經天翻地覆。

逐漸接管票房的00後觀眾,對於寧浩+葛優的北京好人網紅故事,還有多少入場欲,這才是最大的問題。

對國慶檔的總結:陳思誠的預言,又應驗了

綜合以上評述,相信大家也已經看到了,今年國慶檔電影最突出的遺憾就是評分都不高,除了豆瓣8.0的《隻此青綠》,都在6-7分徘徊。

影片口碑一般,外加所有影片討論度,合起來都不如一則節後股市新聞的討論度高,都是國慶檔票房高開低走的重要因素。

這次國慶檔電影市場的表現,也讓我再次想起了陳思誠4年前的一番預言。

2020年的北影節論壇上,陳思誠談到,什麽樣的電影才會在院線市場大放異彩?

有兩種。

第一種,工業水平高的大片,能帶給觀眾絕對震撼的視聽體驗;

第二種,社交屬性強、話題度高的電影。

對照這兩種,我們再看國慶檔的電影,結論就顯而易見了。

《誌願軍2》可以歸為第一種,雖然影片大賣並不隻是因為強悍的視聽震撼,但這確實是影片重要看點之一。

影片文戲的感人,也是建立在動作戲營造的戰場氛圍基礎上。

《749局》更是此類代表,第一日高開,也證明了這種類型依然強大的票房潛力,但前提是口碑要撐住。

而《浴火之路》則符合第二種,強話題性的電影,影片原本也是有大爆的可能。

遺憾的是,影片口碑的不足,還是令觀眾對影片的興趣度下降,票房也隨之走弱。

但陳思誠的預測,又不足以完全概括國慶檔票房背後的市場變化。

總體來說,有三點:

一是除了喜劇,沒有類型是安全的。

關於“什麽影片適合國慶檔?”人們一度以為主旋律就是那個標準答案。

但事實證明,高口碑的主旋律大片才行。

相比之下,喜劇才是更安全的類型,

隻要口碑基本達標,加上必要看點,就有可能票房逆襲。

二是除了春節檔,沒有檔期是穩賺的。

曾幾何時,國產電影湧現出暑期檔、國慶檔、五一檔甚至中秋檔、情人節檔等多個所謂的熱門檔期,但現在看來,沒有一個大檔期具備春節檔一樣的票房號召力。

隻有春節檔,非影迷觀眾才有看電影的消費習慣,其他檔期看不看,則很大程度取決於口碑。

三是除了真黑馬,沒有過度紮堆的影片是穩贏的。

從國慶檔可以看出,一個僅僅7天的檔期,要塞下10多部新片,除非口碑好到足以拉開差距,否則對於很多紮堆的腰部影片來說,還不如不湊這個熱鬧。

別忘了,國慶檔之前,市場單日大盤已經連續幾天降至2000萬以下的冰點,結果是文藝片《出走的決心》獨挑大梁。

假如《爆款好人》《出入平安》《隻此青綠》等影片當時上映,成績大概率比在國慶檔拚殺來的好的多。

問題是太多國產片方,太希望畢其功於一役。

接下來的春節檔,包括期待已久的《封神第二部》、《紅海行動2》、劉德華加盟的《無名之輩2》,徐克新片《射雕英雄傳:俠之大者》,以及《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續集《哪吒之魔童鬧海》等,都有希望亮相。

個個都有成為爆款的潛力,但最終的大贏家,應該不超過三部。

也就是其他大片,難免成為炮灰。

觀眾在評價這屆國慶檔時反複提到“陳舊”“過時”。

國產商業片的未來,確實需要更年輕的、懂觀眾的導演,需要電影工業全麵的升級。

但當下最要緊的,是趕快找回觀眾看電影的興趣。

因為去影院看電影的習慣不容易養成。

不看電影的習慣,養成卻很容易。

相比打開國產電影的一扇扇大門,或許當下最嚴峻的是,如何讓新一代觀眾為了看電影——走出家門。

查看評論(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