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處事、事後認責、照價賠償是法理範圍的基本要求,是消弭爭議的關鍵所在
9月28日,廣東江門,外賣小哥不慎兩次碰撞奔馳車後,主動拿出僅有的2100元賠償。車主得知外賣小哥準備今年結婚,主動提出不用賠償,笑稱結婚叫上他就行。還表示,自己也是打工出來的,掙錢都不容易,能不計較就盡量不去計較。這段視頻在網上贏得一片點讚,足以說明世道人心所向。
損傷他人車子主動賠償,這是盡責、盡本分;主動放棄賠償,這是慷慨、大度。在心平氣和、相互理解的氛圍中,一場街頭事故所帶來的震蕩,消失殆盡。兩者從“矛盾”雙方,演變為惺惺相惜的“同道”,展現了處理街頭紛爭的良性和理性方式。
街頭爭議,是常有之事。一言不合就開罵、開打,種種場景令人感歎。你我皆“過客”,即使“在路上”發生一點衝突,也是機緣巧合所致。就拿前述事件而言,外賣小哥的忙中出錯、手忙腳亂,所帶來的“無意傷害”,是這起事件的源頭。顯然,這事是在極為偶然的情境中將兩個陌生人“捆”在一起。而在誰也沒有惡意的前提下,彼此好好說話,令矛盾得以化解。外賣小哥在外打拚的苦累和準備結婚的快意,也因此被“奔馳哥”感受到,推己及人,才有了“大家都不容易”的感慨,也才有了“化幹戈為玉帛”的大結局。
近年來,此類敘事並不鮮見。2024年5月,在青島萊西街頭,一名高中生在街頭騎車時,不慎將路邊車後視鏡撞壞。因為車上沒留電話,久等車主無果後,他和同學留下了一張寫有聯係方式的紙片。最終,其同學與車主見麵處理後視鏡問題。為了表揚孩子勇於擔當的誠信精神,車主自掏腰包承擔了後視鏡維修費的一部分,還特意發視頻為他們點讚。
2023年10月,在杭州,一小學生不小心劃傷私家車,留下50元錢,寫下紙條道歉並提出分期付款。其後,車主表示收下50元,繼而把這50元獎勵給勇於承擔責任的涉事孩子。此事在網絡傳播後,引來一片讚賞聲。
平心而論,財產受損造成情緒湧動是人性的正常反應。前述青島車主便直言,在看到愛車受損的那一刻,“腦瓜子嗡嗡的”。此時假如遇見不講理的肇事者,或者壓根就沒人認賬,車主的憤懣、事件的轉向可以想見。
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紛爭並不可怕,恪守本分當不至於讓紛爭蔓延、加劇,可怕的是回避應該承擔的責任甚至無理取鬧。不久前,筆者開車在路上,一輛小麵包車突然強行實線變道,在距離過近、筆者根本來不及反應的情況下,我車被動追尾,被擦壞一處油漆。對方開著小麵包送貨,渾身是汗,我心想人家也不容易,加上漆損麵積不大,就不讓對方賠了。誰知道對方車主出言不遜,竟然責怪我不讓他加塞,“你是故意的!”這種惡人先告狀、混淆是非的態度瞬間激怒了我。於是,選擇公事公辦。後交警判定其全責。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此話用在一些人際糾紛中,非常適合。將心比心,誰都不容易,但這並不是可以任性而為、綁架公德和私德的理由。
延伸而論,我們並不能指望所有的人都能為肇事者“免單”,更不能認為別人“都該讓著我”。畢竟,自覺處事、事後認責、照價賠償是法理範圍的基本要求,是消弭爭議的關鍵所在。
無論如何,人際衝突中的各方,都應該謹守邊界,時時處處秉持理性和包容之心,如此方能走出困境,迎來“柳暗花明”“皆大歡喜”語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