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走的決心》已連續幾天單日票房逆襲奪冠,票房預測一億兩千萬。
數字乍聽不值一提,但對於沒有大牌明星,沒有任何商業元素加持的小成本家庭片,這個成績已相當不易。
還有一個現象值得一提,這是屬於50+女演員的大女主電影,而從前她們要麽是配角,要麽是主角的妻子、母親。
《出走的決心》詠梅飾演李紅
通常這個年齡段的女演員,例如連續提名視後卻顆粒無收的劉琳,演活了葉文潔的陳瑾,以及黃金配角艾麗婭、劉丹,甚至60+的葉童等等,基本上都有變色龍一般精湛的演技,豐美、通透的生命,可惜的是很少有專門以她們為女主角的戲。
所以這篇我想聊聊突出重圍的詠梅。
詠梅近些年真正意義上開始走紅,是2019年憑借《地久天長》在柏林電影節擒熊,那時她已經49歲。
進一步出圈是在《小歡喜》裏飾演“別人家的媽媽”劉靜,氣質知性、說話溫柔、行事通透,成為許多人羨慕的賽博媽。
其實詠梅不用演,自己就是這個樣子。
金雞獎演講談自己跟化妝師商量修照片的事,從話語就能想象到當時詠梅和煦溫暖又堅定從容的語氣:
“我的圖能不能盡量不修,如果非修的話,能不能別把我的皺紋給我修平了,那可是我好不容易長出來的。”
《出走》路演現場,有男觀眾斥電影貶低男性,主創有無奈的,有側身的,導演氣血上湧,吳倩更是裝不了一點,一開始尷尬偷笑,後來低頭摳手。
隻有詠梅優雅而不失禮貌地微笑點頭,鼓勵他說完,最後在觀眾忍不了起哄時,詠梅也跟著旁邊的主創會意一笑,這種時刻很難不對詠梅起敬意。
為什麽可以這麽情緒穩定?麵對離譜異見和謬論,柔和大度有涵養,不生氣不內耗還顯得對方蠢又戾氣重。
當然詠梅肯定沒想把對方比下去,她隻是一貫的雲淡風輕。
因著這種氣質,表演也被打上她獨特烙印。
很多人評價詠梅表演都會用一個詞:靜水流深。
《地久天長》裏就是那樣,丈夫在說一件直戳她心窩子的事,詠梅飾演的麗雲看起來沒什麽表情變化,但能通過她的姿態和表情,感受到她內心的波濤洶湧。
是啊,失孤的沉痛經過無數次雨水衝刷、發酵,再被時間打上蠟,才會有這一刻的悲涼如水。
《出走的決心》裏,有觀眾似乎看出了詠梅的這種獨特氣質跟原型蘇敏的相異之處。
蘇敏的出走是窒息之後本能浮出水麵大口呼吸,詠梅在演李紅時,盡管導演已經讓她盡量外化了,你還是能從一開始就感覺到:這個女人她總有一天會出走。
原因無它,詠梅站在那裏,你就能感覺到她內心洶湧的力量,你知道她不會任由自己困在原地。
這麽說不是在批評詠梅不夠還原,《出走的決心》不是傳記片,她不需要複刻蘇敏,演出那股精神力量已足夠動人。
做此番對照是想說,詠梅是一個難得的極富個人魅力的演員,很容易為角色賦予她自身的標識。
同時讓人羨慕,進而好奇:她的平和淡定、寵辱不驚從哪來的?
先從她的反差說起。
看詠梅的樣子很難想象她喜歡搖滾樂、喜歡重機車,曾經騎重機從北京跑到內蒙古,《出走》裏徒手換輪胎,根本不用人教,還指導別人換。
要不怎麽說蒙古女人再怎麽溫柔安靜,骨子裏總還透著一股野性和灑脫。
不過靜和野並不對立,她隻是極度熱愛自由,一個人騎馬撒野是自由馳騁,一個人安靜看書,也是自由馳騁,精神上的。
重視自由和精神世界是生命裏帶的,也受到了父親影響和激勵。
這一點從她為什麽喜歡上黑豹樂隊前主唱欒樹(不了解的會覺得不像一個世界的人),還相伴二十多年,恩愛如舊就可見一斑。
1995年詠梅給黑豹樂隊《Don't Break My
Heart》當MV女主時,第一次認識還是鍵盤手的欒樹,但沒什麽特別感覺。
後來聽到搖滾專輯裏欒樹的一首歌《美麗天堂沒有悲傷》就被他特別真摯的表達擊中了,中性的聲音也是她喜歡的,那個時候欒樹還留了長發,還有種滄桑的感覺。
主持人又問她什麽時刻讓你覺得這輩子就他了?詠梅說欒樹在鄉間經營一個馬場,那是一種自由的選擇,令她很向往,自然的、動物的、音樂的……他好多的生活方式都跟她的向往不謀而合。
詠梅的擇偶觀真的跟大多數人不一樣,一般人會說這個男人對她好,踏實可靠負責,才想在一起,詠梅:因為喜歡他的生活方式。
觀察兩人的生活會發現他們真是“離經叛道”在了一起。
詠梅,對外經貿大學畢業,90年代職場白領,萬科工作,不意外的話會有很好的前程,因不喜歡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工作,棄商從藝;欒樹,不喜歡商業氛圍濃厚的音樂,棄藝從農。
很多人說現在音樂市場這麽低迷,沒什麽好歌曲,以欒樹的才華,隨便寫幾首歌丟給樂手去唱都會特別好,欒樹說“不願意為了發掘那十幾秒,做一個東西,那太累了”。
詠梅對欒樹則肯定、理解、相信。肯定他的想法,理解他的選擇,相信他的才華一定不會被埋沒,能打動她就一定能打動別人,隻是時機問題。
詠梅有一次自己開車跑還沒有開發好的盤山路,欒樹的友人知道了責怪欒樹怎麽能讓詠梅一個人這麽冒險呢,欒樹本來想飛回去跟她一起回來,得知詠梅喜歡這麽開車,不一定理解,但知道詠梅做這件事會開心,他就會支持。
如果不是同樣精神至上、自由至上、快樂至上,很難做到互相支持對方做瘋事,就跟寶黛都討厭仕途經濟那一套才引為知己,他們一個俠女一個隱士,與世俗背道而馳,卻剛好一路人,為此他們寧願過清貧的日子。
不少人應該會有跟我一樣的疑問:詠梅生來就是如此超脫嗎?
詠梅倒是說過自己的人生選擇和價值觀受她父親影響很大。
詠梅父親是電力工程師,酷愛讀書,在金錢上無欲無求,每個月靠一兩千的工資就可以活得很好,閑暇喜歡跟同道友人談論古今思想文化,九十年代有人出高價請他下海做工,他也不去。
父親從小告訴詠梅,日進一鬥米,夜睡八尺床(
家裏有再多的土地,能打再多的糧食,一天最多也就能吃一升米而已,家裏有房屋一千間,夜間睡覺隻不過也就用了八尺寬的地方
),人的需求無非如此。
每次交流父親會問她最近讀了什麽書,如果發現詠梅沒長進就會被說是個窮人。通過讀書可以做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不會盲從隨大流,詠梅大學畢業去深圳,家鄉人都反對,說去那裏會學壞,會墮落,隻有父親鼓勵她去看看,廣闊天地任她行。
詠梅本身性情就像父親,加上她隻要過她想過的生活,好像就得到了父親這位精神偶像的認可,她的信念能不足嘛!
有了這樣的價值鋪墊,詠梅走出了一條和內娛背道而馳的路。
在觀眾讚賞誰誰把野心和欲望寫臉上的時候,詠梅相反,她有一張沒有欲望的臉。
她說不希望自己被欲望帶著跑,而要能淩駕於欲望,首先得學會抵抗。
2004年演了多年配角的她終於在《中國式離婚》因肖莉一角嶄露頭角,隨著這部爆劇反複重播,詠梅的電話連響不斷。
一時間金錢、名譽上的誘惑都來了,詠梅感覺自己的欲望在增長,這讓她生理不適,覺得自己要變了,要被欲望帶著跑了,她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強大的定力去判斷,去選擇。
她把手機設置為呼叫轉移,隻能接受信息,這一關就是十五年。她甚至不主動爭取角色,大部分角色都是別人來找她,“我的性格裏沒有這個東西,人家這部戲選你演,那就是合適,如果覺得我不合適,我頂多會遺憾”。
放到如今競爭激烈、資本主導的環境,詠梅這種“薑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態度恐怕沒那麽好接戲吧。
好在詠梅是幸運的,她生在好時節。棄商從藝後曾在許戈輝公司幹過主持人,有角色想找許戈輝演,許戈輝沒打算演戲,就讓詠梅去,對方一看詠梅也合適,也有職場白領範兒,就這個陰差陽錯的契機開啟了詠梅的演藝之路,後來她覺得自己跟這行有緣。
如此再來看詠梅“不爭”的態度,一是性格使然;二是她在市場剛活躍時有一定鋪墊,零零散散有些戲接;三是我覺得她清楚自己的優勢,如此脫俗的氣質,跟氣質相配靜水流深式的表演,很難找到替代品。
你要好
大家一定會看得到
尤其是你展現出來的
你的表演大家是看得到的
如果他們需要你,就會來找你
想找你,他一定會找得到你
事實證明,這樣的方式行得通,她的氣質適合同樣靜水流深的《刺客聶隱娘》,《地久天長》導演王小帥就想找個她這樣收著演的。
日後便是環環相扣,合作過的人會再次來找她。
不爭,卻什麽都有了,這樣的不爭是蘊藏智慧,需要意念和忍耐實現的,這不是道家的“無為而無不為”?
說得好像很容易,其實沒有天生從容的人,從容的內在是抵抗,她一定是在不斷抵抗和和解中才變得從容。
14年父親離世讓她一下失去了精神主心骨和人生標杆,後來母親也去世,那是她最灰暗的階段,她停了四年沒拍戲,抑鬱沉痛發胖,不願見人,她提到後來練瑜伽讓她慢慢把身體裏的能量調動出來了,煥發出新的麵貌。
走出來後就接到《地久天長》的邀約,有意思的是,在這部劇戲裏,麗雲與詠梅的生命發生了互滲。
麗雲被苦難壓垮曾自殺過一回,當她獲救走回來,通過死亡這條路後獲得了一種善和原諒,進而救贖了自己。
詠梅也剛剛經曆生死,她演完麗雲,發現自己開朗了許多,不再有那麽多怨和怪了,對母親,對自己,對外界都如此。
小時候媽媽重男輕女,她在缺愛和忽視的環境下長大,內心自卑、匱乏,甚至一直覺得自己不健全。媽媽去世後,她想起家裏有一次發大水,媽媽顧不上別的,急得衝過去抱起她就跑,她醒悟這還不是愛嗎?
與對名利“無為”相反的是對真實生活的“有為”。
她說自己“對藝術的領悟可以說全部來自於瑣碎生活當中經曆的那些喜怒哀樂”,不拍戲就喜歡長時間沉溺於生活,看“陽光一寸一寸生一寸一寸落”。
《地久天長》她跟王景春在拍日常之事時非常默契,吃飯時他坐下拿起筷子,她就遞上饅頭,沒有溝通沒有排演,真實到像每天重複的生活一樣。
如果回頭看,會發現這一切得益於父親從小鼓勵她讀書明心。
她本身敏感而孤獨,年輕時清高孤傲不會溝通,後來無數次穿過內心的深淵,不斷審視自己、反省自己,盡可能地與人性、時間、情感、精神、身體、生活,進行深入而持久的對話,在忍耐、自律與漫長的練習中她成為了自己。
當初父親給她起詠梅這個名字,是因為喜歡毛主席的那首詞作。
“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寫的是大無畏的樂觀氣派,坦蕩且充滿大公無私的精神,這是父親對女兒的期許。
但詠梅喜歡的是陸遊的同名作。
寂寞、清冷、平淡,乍一讀是很哀傷、淒涼的。但最末的兩句,卻道出了這份冷冽性情下的風骨:
“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