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叫“小蕪”的粉絲朋友,留言給我們說,50年代,她讀大學的時候,班上的女生分兩派,一派喜歡馮喆,另一派喜歡孫道臨。
她們晚上在宿舍開“夜談會”的時候,也常常會為兩個人誰更有魅力,而爭得不可開交。
這就很奇怪了。
因為在昔日的上影廠,長相英俊的男明星有那麽多。
演技精湛的就更加數不勝數。
但為何馮喆和孫道臨能勝出?
“小蕪”對我們說,因為論品貌出眾、演技不凡,同時又擁有“儒雅”氣質的男明星,也隻有馮喆和孫道臨,才可以相提並論啊。
是哦,有無數影迷,都對氣質儒雅的男明星,有天然的好感。
那麽,什麽是儒雅?
儒雅既可指溫文爾雅的風度,亦可指博學多才的儒士。
然而一個人要想獲得這樣的氣度,卻絕非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的事情。
它需要眾多的條件。
比如家庭的環境、所受的教育,以及個人的品德修養等。
同時,它又需要時間的積累。
那種從骨子裏散發出來的優雅和沉靜,都是長期浸潤的結果。
馮喆和孫道臨,無疑都是這樣。
他們倆,有太多相似之處了。
比如他們倆年紀相當,又全都出自名門望族,家境殷實。再比如他們全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都畢業於名牌大學。還比如又都相貌堂堂,天資聰穎,行為舉止,是那樣的從容不迫。
他們在昔日的上影廠,都是“台柱演員”之一。
而且兩人的戲路,也很接近。
那就是,既瀟灑俊逸,又神采飛揚。
無論是演文人,還是軍人,都不在話下。
將兩個人的角色互換,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比如讓孫道臨出演《南征北戰》中的高營長,我想他同樣能演繹得深入人心。
而如果讓馮喆出演《早春二月》中的肖澗秋,我想他身上獨有的書卷氣息,也一定會是加分項。
事實上,有一段時間,這兩位男星,在上影廠,是齊頭並進的“兩大頭牌”。
然而誰也沒想到,他們的人生命運,竟然會是那樣的大相徑庭。
那麽,馮喆和孫道臨,究竟誰才算是昔日上影廠的“第一儒雅帥小生”?
多年之後,當咱們把他倆放到一起看,那之間的差別,也就出來了。
一、家世比較
1920年8月13日,一個叫馮貽喆的男孩,出生在了天津。
他後來改了個名字,叫馮喆。
而在一年之後的1921年12月18日,一個叫孫以亮的小家夥也出生在了北京的一個書香門第之家。
他後來改了個名字,叫孫道臨。
馮喆的祖籍,在廣東南海,屬於當地的高門大戶。
他家祖上世代為官,但到了馮喆爺爺這一輩開始棄官從商,定居於武漢。馮喆的父母都是留過洋的高材生,其父親馮建統飽讀詩書,母親韋瑤珊多才多藝,這些都被馮喆所繼承,並成為他一生最大的財富。
而孫道臨的祖籍,則在浙江嘉善,是典型的詩書傳家。其父親孫文耀更因聰慧過人,而光耀門楣。他13歲中秀才,後考入比利時魯汶大學深造,成為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歸國後曆任北京大學教授、震旦大學校長等職,是中國數學教育的開拓者,也是中國鐵路事業的先驅。
在這樣的生長環境下,馮喆和孫道臨從小就不會為衣食發愁,但都養成了愛讀書的好習慣。
我記得古人曾說過“學問變化氣質”這句話。
顯然馮喆和孫道臨,都印證了這一點。
他們的儒雅氣質,首先來源於彼此家庭的根基,是從骨子裏帶來的遺傳基因,其次是他們的習慣養成的。
有些東西,模仿肯定是模仿不來的。
他們倆在高中畢業後,都考入了名牌大學。馮喆就讀的是上海的聖約翰大學,而孫道臨則被北京的燕京大學所錄取。
他們倆走上演藝之路,也都有好友相助。
馮喆是因為他有一個玩得好的小夥伴,名叫韓非。韓非當時已成話劇演員,見馮喆長得帥,而且又能講一口流利的國語,於是就將他推薦到了上海劇藝社,沒想到當即被錄取。
而孫道臨呢,則是因為從小學到大學,他都有一個同窗,名叫黃宗江。也正是在黃宗江的帶動和鼓勵之下,孫道臨也克服了自己內向羞怯的i人性格,而大膽地走上舞台和銀幕,成為了一名出色的演員。
他們也都是先演話劇,再拍電影,嫻熟的演技,是在實踐當中,一點一點磨練出來。
1943年,他們就曾經同台演出過話劇。然後在1947年,又都正式登上銀幕。
馮喆加入了柳中浩、柳中亮兩兄弟創辦的國泰電影公司,成為簽約演員,並參演了《憶江南》、《愛情,愛情》、《戀愛之道》等影片,與周璿、王丹鳳、舒繡文等組成“銀幕CP”。
而孫道臨之所以能得到“觸電”的機會,則是因為黃宗江創作了一個電影劇本《大團圓》,被創辦清華影業公司的金山看到後,認為不錯,便將其作為了新公司的開山之作。
這部電影匯聚了當時上海灘的許多名演員,如韋偉、衛禹平、吳茵、藍馬、齊衡、石羽、朱嘉琛等,孫道臨也在其中出演了性格憂鬱的三弟一角。這是他的銀幕處女秀。
新中國成立後,馮喆和孫道臨,都成為了上影廠的演員。
而且兩人很快就憑借英俊的外形條件,和沉穩紮實的演技,而在一眾男明星中脫穎而出。
不過那時的電影廠,對“台柱演員”的要求都非常高,不僅要外形突出,而且政審更要過關。用現在的話說,就是“又紅又專”。
馮喆其實很早就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44年就入了黨,並從事地下工作,可謂資曆深厚。
孫道臨從藝後也一直都在進步劇社擔任演員。
所以兩個人在政治上都是經得起考驗的。
1952年年底,上影廠組織了一支赴朝慰問團,共選擇了13位男演員,奔赴朝鮮戰場進行慰問演出並體驗生活。這是一項光榮的任務和使命,所以每一位參與者都經過了千挑萬選,同時也意味著,這13位男演員,將來會是上影廠的重點培養對象。
而馮喆和孫道臨,就都在其中。
事實上,他們回國後,也的確都受到了重用——
馮喆出演了《南征北戰》這樣的大片,還在《淮上人家》、《鐵道遊擊隊》、《羊城暗哨》等電影中出演了角色。
孫道臨更是被眾多導演所看好,得到了更多較好的資源,如《渡江偵察記》、《南島風雲》、《家》、《不夜城》、《永不消逝的電波》等,成為了那個年代出鏡率最高的男演員之一。
那時已經有很多影迷將馮喆和孫道臨兩位“儒雅小生”進行對比。
因為他們倆在他們那一代電影明星中,同屬於文化修養高且才華橫溢的類型。
那麽,他們倆,誰更“帥”一點?
二、顏值對比
單就顏值而言,馮喆的五官更為俊朗和立體一些。
這一點,我們從他在《南征北戰》、《淮上人家》、《羊城暗哨》等電影中的人物扮相,就可見一般。
他的身上,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他無論是穿樸實的軍裝,還是穿筆挺的西裝,都顯得那麽文質彬彬,然而仔細看,卻又覺得他於俊美中又帶有陽剛之氣。
所謂“柔中帶剛”,大抵如此。
孫道臨呢,他麵龐清秀,氣質內斂,眉宇間透露出篤定與自信,而眼睛裏則泛著深邃而神秘的光。
大概也正因此,他才能將《渡江偵察記》中的李連長、《家》中的高覺新、《永不消逝的電波》中的李俠等,塑造得那麽栩栩如生。
兩個人顏值對比,我覺得各有千秋,不知在各位看來,能否分出高下?
三、演技對比
兩個人的演技,也難分伯仲。
我看了馮喆在《勝利重逢》、《南征北戰》、《羊城暗哨》等電影中的表現,他善於憑借樸實內斂的表演,來詮釋角色的性格與內心,從而使角色擁有雋永的魅力。
孫道臨則同樣顯示了寬廣的戲路。有的人覺得以他的氣質難以演“兵”,然而他在《渡江偵察記》、《紅色的種子》、《永不消逝的電波》等影片中,都成功地塑造了軍人形象。
當然他演起“文人”來,就更加得心應手。
如果說馮喆和孫道臨在表演上,最大的區別在哪兒的話,我覺得是馮喆對表情、動作和語言的控製,更為拘謹一些,更講究“聲台行表”的規範性。而孫道臨則更收放自如,不被那麽多條條框框所局限。這大概也是他能夠成為“朗誦家”的一大原因。
然而馮喆身上所獨有的“古典”氣質,又是孫道臨所缺乏的。所以馮喆43歲出演《桃花扇》中的侯朝宗,毫無違和感,可是孫道臨卻從未嚐試過飾演古代人物。
四、婚姻對比
其實兩個人最大的區別,還是在於他們選擇了不同的婚姻。
1949年5月7日,當馮喆與張光茹在香港六國飯店結婚的時候,馮喆的母親和妹妹都拒絕參加這場婚禮。也隻有馮喆的父親馮建統勉強出席了一下,但是在舉辦完蓋章儀式之後,便馬上就離開了現場。
由此可見他們對這份婚姻的態度。
他們並不接受張光茹,成為他們的兒媳。
然而馮喆對張光茹,卻是“死心塌地”。
在此之前,他與黃宗英產生過一段戀情,但無疾而終。
遇見張光茹後,他便把整顆心,都投放到了她的身上。
然而這份婚姻並未給馮喆帶來他想要的幸福。
他們婚後,張光茹因為身體的原因無法生育,所以始終沒有任何子女。
而在馮喆因為拍攝《淮上人家》而被感染上血吸蟲病,最需要人照顧的時候,張光茹又因為考慮到自己事業的發展,而離開上海,去了成都。
還有在馮喆遭人陷害,被人誣陷的時候,張光茹也沒有及時給予必要的安慰。
反而對自己的丈夫,產生了不該有的懷疑。
所以在這場婚姻中,馮喆其實更多的體會,是失落和無助吧?
或許還有深深的悲涼。
然而孫道臨卻完全不同。
他結婚較晚。
他在35歲那年,才向自己的好朋友黃宗江,表達了想要結婚的心願。
38歲那年,才在黃宗江和張瑞芳等人的撮合下,正式與越劇名旦王文娟確定了戀愛關係。
而到了41歲那年,他才和王文娟步入了結婚殿堂。
婚後他們於1964年生下女兒孫慶原。
王文娟和孫道臨更稱得上是比翼齊飛的藝壇伉儷。
他們在事業上琴瑟和鳴,在生活中夫唱婦隨,被大家譽為演藝圈的模仿明星夫妻。
張光茹和王文娟,都是著名戲曲演員,然而他們帶給各自丈夫的婚姻感受,卻是完全不一樣的。
孫道臨這一生都過得安穩、踏實、功成名就,我覺得與王文娟的支持和幫助,是分不開的。
然而相比之間,馮喆的命運,卻隻是留下了一聲歎息。
五、命運對比
我覺得原本兩個人,都該擁有美好的前程,和幸福的命運。
而且在他們的前半生,也的確如此。
他們在1962年之前,所走的路,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然而這之後,他們便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差別也越來越大。
孫道臨被評為了“22大明星”之一。
但馮喆卻不知為何,被人按上了“街頭追女”的“罪名”。
他也因此,被列入了前往峨眉電影製片廠進行工作支援的人員名單。
美其名曰是促成他們“夫妻團聚”,但實際上,就是“發配”。
那段時間馮喆的日子過得很是動蕩不安。
他除了應邀參演了《金沙江畔》和《桃花扇》兩部電影之外,剩下的時間就不斷奔波在支援其他電影廠的路上。
特殊年代來臨之後,馮喆更是成為了重點“批鬥”對象。關鍵是那些“打手”的手段非常殘忍,經常將他用麻袋包捆起來毒打,直打得他皮開肉綻。也不知怎麽會有“如此大的仇恨”?
1969年春節剛過,馮喆就被帶到了大邑縣安仁鎮的安仁中學,在這裏參加四川省文化係統舉辦的學習班。他負責為200多人提供生活用水。雖然這時的他身體羸弱,但他卻幹得起勁,經常對同病相憐的夥伴們說“好好幹吧,要有信心,一切很快就會好起來的”。
然而他美好的心願未能得以實現。1969年6月2日這天,他的屍體被意外發現。當時給出的結論是“畏罪自殺”,1978年7月13日平反昭雪的時候,才被定性為“被迫害致死”。
他的生命,就這麽不明不白地定格在了49歲那一年。
特殊年代孫道臨的日子也不好過,但與馮喆比起來,卻幸運多了。
70年代中期他為好幾部影片擔任了配音。
1977年以朗誦者的身份,出現在了藝術片《春天》中。
1979年,他在電影《李四光》中出演了李四光一角,算是正式複出。
緊接著他便迎來事業第二春,不僅主演《一盤沒有下完的棋》、《雷雨》、《非常大總統》等影片,而且還執導了《雷雨》、《非常大總統》、《繼母》、《孟麗君》等多部作品。
他與王文娟之間的婚姻,也無比牢固,堪稱美滿。而他的女兒孫慶原後來與朱解鳴結婚,婚後生下一兒一女兩個孩子,也很幸福。
2007年12月28日,孫道臨因突發心髒病,而在上海華東醫院去世,享年86歲。
他無疑算是人生贏家。
可是他昔日的同事馮喆,這時卻已經遠離大家38年的時間。
後來,我在想,如果馮喆挺過了那場運動,不是那麽早就被迫害而死的話,那麽他在影壇,應該會取得更大的成就吧?他應該會出演更多的角色,擁有更豐富的人生體驗吧?
可惜人生沒有如果。
大概也正因此,我們如今說起孫道臨,很是為他那圓滿的人生,感到欣喜。
然而說到馮喆,卻是永遠的痛。
他在我們的記憶裏,也就變得更加帥氣而俊美。
其實,在馮喆和孫道臨之後,我們就很難再看到如此氣質儒雅的男明星了。哪怕有的人長得再英俊,可是氣質這個東西,卻不是說有就有的。
那麽當年大家是否有將馮喆和孫道臨兩位表演大師進行過對比?哪位更帥更有魅力呢?歡迎大家通過留言區,與更多網友進行互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