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店“小天鵝東山專賣店”稱,因運營人員對平台活動規則理解錯誤,誤將全店洗衣機標價設置為成本價的4到5折,導致開售20分鍾被拍下近4萬單,涉及貨值7000餘萬元,店鋪損失高達3000萬元。商家懇請買家申請退款,並表示歉意。很多網友支持商家,但也有一些消費者並不買賬,認為商家自己操作失誤,就該承擔後果。
在電商流行的今天,類似因為標錯價格引發的紛爭,屢見不鮮。就在前幾天,一店鋪將39元的月餅誤標價1元,遭瘋搶600萬單。隨後,店鋪表示無法發貨並發布了致歉聲明,表示這一誤操作預計會造成數億元的經濟損失,希望下單的消費者主動退款,也引發廣泛討論。
電商平台的優惠係統複雜,商家在進行促銷活動時,各種優惠疊加,人工操作導致價格設置失誤,屬於情理之中,確實可以理解。此類消費糾紛的關鍵在於,這種異常的低價,究竟是無心之失導致的真失誤,還是商家刻意為之的刷單營銷或炒作?
目前,當地市場監管局已經介入調查,對於“價格烏龍”的來龍去脈,相信很快就有一個權威的調查結論。
對於商家來說,盡管道歉視頻情感真摯,不像“演的”,但要讓消費者信服,不妨主動提供價格設置失誤的相關證據。另一方麵,哪怕是標錯價格,也屬於商家疏忽,基於給消費者造成的困擾,光道歉還不夠,或許還可以拿出有誠意的補償方案。
通常來說,消費者一旦下單,就和商家建立了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同關係,商家當然有發貨的義務。但法律在保障交易公平的同時,其實也為特殊情況預留了一定的容錯空間。《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七條規定:“基於重大誤解實施的民事法律行為,行為人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撤銷合同”。
也就是說,一旦價格設置失誤,可能給商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商家可以“重大誤解”為由,請求解除相關訂單。當然前提是,商家必須提供充分證據,證明該異常低價確實是由於重大誤解所致。
在類似的風波中,一些下單的用戶,堅持不退款,不能全怪他們“貪小便宜”;還有網友質疑商家炒作,這也不能說完全是臆測。現實中,不乏一些商家利用假打折、真刷單的手段進行營銷。如果故意設置低價以吸引流量,隨後又要求無理由退款,一番營銷炒作戲耍完消費者,零成本就能全身而退,無論如何也說不過去。
所以還是那句話,在呼籲消費者寬容、體諒之前,商家應該積極和消費者溝通,表明確實是操作失誤,並提出合理的解決方案。當然,更重要的是回頭源頭,在設置價格優惠時慎之又慎,避免因為操作不當造成難以挽回的經濟損失。
網購不同於線下購物,訂單可能瞬間激增,此前就有一些網店商家,因為標錯價被大量下單,損失慘重,最後直接關店。這應當在行業內成為一種警示。
麵對頻繁上演的標錯價現象,電商平台也應該完善風險管理係統,構建起更為靈敏的異常交易監測機製。一旦發現類似“爆單”的異常情形,立即介入處理,確保在最短時間內控製事態發展,保護商家正當利益。
對消費者來說,如果商家低價打折並非炒作刷單,那麽不妨給予寬容與理解,主動退款。大量下單,甚至將訂單在二手平台轉賣牟利,如此“薅羊毛”可能涉嫌違法違規。切莫因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觸碰了法律紅線。